許衛兵 康繆燕
2018年12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出臺《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通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對于激發學生對黨、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增強對“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對于從小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2年喜迎黨的二十大等重要歷史時刻,我校以“6個100”(講100個紅色故事、觀100場紅色電影、唱100首紅色歌曲、憶100位革命英雄、訪100個紅色基地、知100場偉大戰役)為抓手,統領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便是紅色電影了。
電影是融光、影、聲、色于一體的藝術。烏申斯基認為,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進行思維的。因而,影視教育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自然會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喜歡的“菜”,我們不僅要做,還一定要做好,洞悉其中的奧妙。
電影,都是有故事情節的。看電影,就是在看故事。與科幻片、神話片不同的是,紅色電影一般都是對真實人物和事件的描寫。因為真實,對學生更有吸引力,更有可信度。然而,紅色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我們,絕不僅僅因為它真實,更是因為它“有意義”——帶來某種意義的召喚,召喚著學生進入電影中的故事情境,召喚著學生與電影的人和事產生情感的共鳴。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柳夕浪先生認為,“重要的不在于故事,而在于意義”,“通常我們在‘意義’的判斷上,一般不用‘真實’這把尺子,而強調它的‘有無’,即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意義之‘有’,不是預先設定的‘已有’、已成定局的‘實有’,而是伴隨著人們精神活動指向而有待生成之‘有’,是主體之間在不斷對話中逐步顯現之‘有’”。
這就表明,觀看電影其實是很簡單的事,關鍵是要通過觀看電影去打開意義的空間:讓學生觸摸久遠塵封的歷史,體悟先進和英雄人物的偉大人格,在感受世界、開闊視野、體驗情感中獲得正確價值觀,汲取立足當下的自信力量,點亮奮進未來的信仰之光……隨著各種意義的打開,零散的認知將得到整合,遮蔽的思想會變得澄明,表面的含義會走向深層,教育生活也將變得無限精彩。
總之,紅色電影彰顯了教育的美,也創造了教育的美。電影,“實際上使我們成為我們想做的人”。
“好吃又有營養”是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的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生動比擬。中央民族大學孫曉天教授認為,“好吃又有營養”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改革創新實踐,“好吃”的一個參考系就是“軟、潤、溫、甜”,即易親近、易吸收、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張景中院士認為,“好吃又有營養”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思想,是那種“看起來簡單,卻是非常基本的事實和規律”。
這一“基本的事實和規律”,如何體現在紅色電影教育資源研發上呢?
百年黨史有著曲折多變的歷史背景和豐富多樣的題材內容。紅色電影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謀獨立、謀解放的戰爭片,而應該是從建黨以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等體現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一系列電影。對小學生而言,紅色電影的課程架構不能復雜,最好按照“一維”時間軸線,即圍繞“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邏輯順序,來對紅色電影進行分類整理,每一部電影都與某一個(或幾個)歷史階段對應起來。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利用可親可感的本土資源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不僅“口味好”,而且“營養足”。海安為全國1599個革命老區縣(市)之一,隸屬黃橋革命老區。我校周圍及臨近地區有蘇中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共營溪黨支部紀念館,有劉少奇、陳毅、粟裕等革命前輩在海安指揮戰斗的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聯抗烈士陵園,民國初期江蘇省省長韓紫石公館,還有“蘇中劉胡蘭”高鳳英烈士紀念館、角斜紅旗民兵團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十分豐富。也正因為此,我校將“傳承紅色基因,放飛童年夢想,奠基幸福人生”作為辦學理念,把“鄉土之愛、家國情懷”作為辦學特色。多年來,這些紅色場館陸續成為我校校外德育基地,學生經常去開展紅色尋訪。不過,學生平時看到的大多是靜態的圖文史料、遺存文物等。通過挖掘,我們找到了不少本土影片,如抗日戰爭題材的《韓國鈞》《東進序曲》《小小新四軍》,解放戰爭題材的《七戰七捷》,建國初期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紀錄片《角斜紅旗民兵團》,反映20世紀80年代末雙職工家庭中獨生子女生活的《暑期何漫漫》,還有在我校取景、反映新時代普通人戰勝自我的勵志片《破繭》等。這些影片中來自學生身邊熟悉的場景畫面、故事情節、風土人情等,無疑是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效果最好的“催化劑”。
一是組建紅色電影課程開發團隊。我校黨總支書記掛帥,德育副校長主抓,全體德育處主任、骨干教師代表、學生、家長代表以及校外人士(海安市老區開發促進會會員、海安文聯影評協會會員等)共同組成項目研究小組。二是進行項目研究培訓,特地邀請海安的兩位黨史研究專家對全體教師進行黨史宣傳和教育。三是開展學生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比較喜歡人物故事、動畫電影,特別是大部分男生比較喜歡戰爭故事、諜戰故事。從年齡段的劃分來看,低年段學生更喜歡看動畫電影、戰爭片,而高年段學生已經漸漸開始關注政治領域、政治人物。四是建立紅色電影寶庫,按照“四史”的基本框架,遵循內容生動、影像活潑、兒童主體的原則,收集整理適宜不同年段學生觀看的思想性、藝術性強,弘揚革命老區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影片(見表1),形成100部紅色電影資源庫。
表1 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百部紅色電影”推薦表
課程價值的實現、意義創生的關鍵在實施。紅色電影課程的實施,我們推行“1+3+N”模式。“1”為一條主線——利用紅色電影進行黨史學習教育;“3”為打造三個各具特色的思政教育陣地——學校、班級、家庭;“N”為多措并舉開展實踐體驗活動,讓紅色電影“貼地飛行”。
我們把每一部電影都轉化為“幸福課堂·紅色觀影”課,每節課分三步走:課前“序”、課中“觀”、課后“續”。上課前教師認真觀看電影并寫出屬于自己的電影推介詞,用生動鮮活的語言激起學生的觀影欲望。觀影結束后,我們要求學生記住電影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一個英雄人物或者一個精彩場面,并用一句話寫自己的感受。中高年級學生嘗試進行電影評論的撰寫,從主題、劇情、人物表演的角度談體會和感受。
學生選擇一學期以來看過的紅色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小組合作,面向全校學生進行推廣、宣傳,并進行海報設計比賽。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回顧紅色電影內容,提煉出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在動腦思考、動手設計的過程中進一步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厚補精神之鈣。
觀賞紅色電影之后,我們結合學校藝術節、年級部特色活動開展“紅色電影趣配音”活動。學生選取自己最欣賞的故事情節,通過班級、年級層層選拔,參加學校的配音比賽,最終評選出“配音小達人”。學生在配音前要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對人物當時所處的環境、心理狀況、表情等進行仔細研究和反復揣摩,在提升思想道德的同時發展全面素養。
2021年9月26日,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了《“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從價值導向、認知規律、整體設計、育人目標等四個方面提出了要求。細數小學語文教材,幾乎每個年級都有“黨的領導”相關教材,如一年級《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級《朱德的扁擔》,三年級《一個粗瓷大碗》,四年級《延安,我把你追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小英雄雨來》《黃繼光》,五年級《冀中的地道戰》《小島》《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六年級《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友邱少云》《長征》《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等。這些紅色經典主要講述了領袖生活、革命者的英雄事跡和重要的歷史事件。為更好地感受革命者的英雄氣概,我們將與這些紅色經典有關的電影都收入項目組并給學生播放,使他們增進對課文的了解,更進一步領會黨的偉大精神。
在學習了課文、觀看了電影之后,我們組織學生進行紅色劇目的排練、展演。《小英雄雨來》《軍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都是學生喜愛的故事,選擇表演的學生相對較多,他們在表演中感受到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奉獻精神,激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概。其中,六年級學生表演的《軍神》還獲得南通市課本劇比賽第二名的好成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毫無疑問,紅色電影正承載著這樣的使命,彰顯著培根鑄魂、啟智生慧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