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成,桂 鑫,張 偉,張 昊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胸外科,江蘇徐州 221000)
近年隨著多層螺旋CT的普及與廣泛應用,孤立性肺小結節的檢出率越來越高,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PCC)臨床實踐報道,多項大型肺癌篩查試驗中,孤立性肺小結節的檢出率達8%~51%,其中有1.1%~12%結節經病理證實為惡性[1]。對于孤立性肺小結節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徹底切除病灶、減少復發以改善臨床結局[2]。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由于具有切口小、圍術期并發癥少、術后恢復迅速等優點而成為肺部疾病外科治療的主要手段[3]。但隨著胸腔鏡技術不斷發展,胸腔鏡下局限性肺切除術(如: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可縮小切除范圍,且對組織牽拉少,逐漸受到醫患關注并應用于臨床肺部結節治療中[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上述三種術式對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為探索最佳的肺部小結節術式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到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行手術治療的90例肺部小結節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回顧性研究,根據其術式不同分為三組,各30例。肺葉切除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8.60±7.04)歲;病位:9例右上葉,11例左上葉,4例右下葉,6例左下葉。肺段切除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4~73歲,平均年齡(58.80±8.43)歲;病位:10例右上葉,9例左上葉,5例右下葉,6例左下葉。肺楔形切除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61.13±6.15)歲;病位:8例右上葉,8例左上葉,7例右下葉,7例左下葉。三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經肺部CT檢查證實肺部存有結節,單病灶,直徑≤2.0 cm;②術前懷疑為惡性結節,具有手術切除的指征;③均選擇胸腔鏡手術治療;④無慢阻肺、支氣管擴張等其他肺部疾病。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胸部手術史、放化療史;②伴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③伴有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的嚴重軀體性疾病。
1.2 手術方法 三組均行胸腔鏡下肺結節切除治療,雙腔支氣管插管靜吸復合麻醉,術中單肺通氣。患者取健側臥位,充分暴露患側腋下,采用三孔胸腔鏡下切除,主操作孔取腋中線于第4或第5肋間切口(3~5 cm),并在腋中線第7肋間,腋后線第4~6肋間開觀察孔與副操作孔。置入胸腔鏡(帶保護套),結合術前檢查記錄,探查肺小結節病灶,并觀察病灶(大小、位置、與周圍組織關系、是否有胸膜粘連及積液)等。
肺葉切除組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在胸腔鏡指導下將肺結節所在的肺葉充分暴露,游離并應用胸腔鏡切割縫合器對相應的肺葉動靜脈、支氣管進行切斷處理,逐步切除結節所在的肺葉,送病理檢測。肺段切除組行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在胸腔鏡下明確結節位置后,對其相應的肺段進行游離解剖,充分顯露肺段的支氣管、動靜脈。先夾閉段支氣管,應用鼓肺癟肺法確認病變相應的肺段并將段間裂暴露,明確切除肺段的邊界,再用胸腔鏡切割縫合器處理切除,并在段間殘端涂抹生物蛋白膠。肺楔形切除組行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結合術前肺部CT檢查結果、術中器械觸摸確定結節位置,在距離結節邊界2 cm處用胸腔鏡切割縫合器楔形切除病灶。三組完成切除、止血后,以溫生理鹽水灌注膨肺,確定是否漏氣,并在確定肺復張后放置引流管,與水瓶連接,縫合并做消毒處理。術后給予患者自控鎮痛,定時檢查引流量和漏氣情況,及早拔出引流管,鼓勵病人術后及早開展功能鍛煉。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三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的差異。②比較三組術后1、3、5 d疼痛分值的差異。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5]進行評估,分值范圍0~10分,分值愈高,疼痛愈劇烈。③比較三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如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④比較三組病人術前、術后3個月、6個月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檢測結果。應用Mater Screen Diffusion肺功能測試儀(康爾福盛德國234公司,型號:CareFusion Germany GmbH)進行檢測。⑤術后6個月應用64通道螺旋CT(飛利浦公司,型號:Brilliance CTTM)復查,比較三組結節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多組間對比行方差分析,各組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術后疼痛評分變化采用多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肺楔形切除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肺葉切除組、肺段切除組,且肺段切除組上述各項圍術期指標明顯少于肺葉切除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

表1 三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
注:與肺段切除組比較,*P<0.05;與肺楔形切除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時間(d) 術后住院時間(d)肺葉切除組 30 142.57±17.75*# 137.17±32.51*# 3.47±0.51*# 10.30±2.45*#肺段切除組 30 130.90±18.57# 107.77±25.57# 2.77±0.50# 7.83±2.07#肺楔形切除組 30 117.77±18.49 91.77±18.54 2.03±0.18 6.07±2.07 F值 13.832 23.229 84.024 27.88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三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 三組患者術后1、3、5 d疼痛分值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分, )

表2 三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分, )
注:F組間=2.801,P組間=0.063;F時間=155.141,P時間<0.001;F交互=0.250,P交互=0.910。
組別 例數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肺葉切除組 30 4.03±0.81 2.33±0.71 1.30±0.54肺段切除組 30 3.93±0.98 2.20±0.81 1.13±0.35肺楔形切除組 30 3.83±1.15 1.93±0.79 1.10±0.31
2.3 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2.4 三組患者術后3個月、6個月肺功能指標對比 術后3、6個月肺段切除組、肺楔形切除組患者術后FEV1、FVC均優于肺葉切除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肺段切除組、肺楔形切除組的FEV1、FVC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術后3個月、6個月肺功能指標對比(%, )

表4 三組患者術后3個月、6個月肺功能指標對比(%, )
注:與肺段切除組比較,*P<0.05;與肺楔形切除組比較,#P<0.05。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
FVC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肺葉切除組 30 97.27±7.83 79.97±6.63*# 81.86±5.53*# 95.42±8.16 78.83±6.42*# 81.95±5.14*#肺段切除組 30 96.28±8.47 85.40±6.36 89.33±5.64 95.36±8.27 86.18±5.82 90.55±4.81肺楔形切除組 30 94.54±8.53 83.03±5.67 88.99±4.97 97.38±7.31 87.91±5.11 90.47±5.58 F值 0.835 5.722 18.407 0.632 20.690 27.266 P值 0.437 0.005 <0.001 0.534 <0.001 <0.001組別 例數 FEV1
2.5 三組患者術后6個月結節復發率對比 術后6個月隨訪,肺葉切除組無結節復發,肺段切除組有4例復發,肺楔形切除組復發6例。肺葉切除組的結節復發率為0.00%,低于肺段切除組的13.33%(4/30)、肺楔形切除組的20.00%(6/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00,P=0.043)。
目前在臨床上,胸腔鏡下肺小結節切除術式有肺葉切除術、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其中肺葉切除術最為常見,可準確有效切除完整的病灶,但其切除范圍較廣,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且會切除較多正常肺組織,使患者肺功能下降。隨著胸腔鏡的廣泛應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均可較為準確地切除病灶,但也有臨床實踐指出,對于肺部惡性小結節,行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極易出現結節切除不干凈、淋巴結殘留等現象,引起結節復發,需二次手術[6]。
本研究比較上述三種術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發現,三種術式術后疼痛分值、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均無明顯的差異,提示三種術式切除肺小結節均有較好的安全性。但肺楔形切除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肺葉切除組、肺段切除組,且肺段切除組上述各項圍術期指標少于肺葉切除組,提示與肺葉切除術、肺段切除術相比,肺楔形切除術對病人的創傷影響相對更少,這主要是因為肺楔形切除術對肺組織牽拉小,切除范圍也少,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和術后滲出物,利于促進機體快速恢復[7]。
在預后方面,本研究發現術后3、6個月肺段切除組、肺楔形切除組的術后FEV1、FVC均優于肺葉切除組。這主要是由于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肺楔形切除均能夠精細區分開病灶組織與肺部正常組織,故在切除病灶使減少了對正常肺組織的上唇,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肺功能,利于改善患者短期預后[8]。但本研究還顯示,肺葉切除組的結節復發率為0,明顯低于肺段切除組、肺楔形切除組,肺段切除組的復發率略低于肺楔形切除組,盡管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肺葉切除術更好地清除病灶及周邊可能殘留的淋巴結,故有助于減少復發。由此可見,三種術式各有優缺點,故在實際臨床中臨床醫師應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手術適應證,制訂合理的手術方案,在常規情況可優先考慮肺段切除術以在有效清除病灶的同時,保留較多正常肺組織,加速術后恢復進程;而對于高度懷疑惡性結節且患者機體耐受性較好,可選擇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以完整干凈清除病灶,減少復發;但若患者高齡或其心肺功能較差的,建議予以肺楔形切除術[9]。
綜上所述,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術均可有效切除肺部小結節,但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創傷更少,對患者肺功能影響更小,更利于患者恢復,肺葉切除術創傷相對較大但其復發率更低,故臨床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身體狀況選擇最優的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