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陳躍軍
(1.安陽市殷都區鐵西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骨科; 2.安陽市人民醫院骨科,河南 安陽 455000)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非特異性、退行性炎癥病變而引發的一類疾病,患者癥狀包括肩關節功能障礙和肩周疼痛等,高發于50歲左右的人群,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1]。患者一般在發病初期表現為肩關節輕度疼痛,半個月后疼痛會慢慢加重,夜間癥狀尤重,繼續進展肩關節會有僵硬、粘連表現,肩關節活動功能會部分或完全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降低生活質量[2]。西醫對慢性肩周炎的治療以藥物療法、封閉療法、物理療法和手術為主,但長遠性療效欠佳,遠期容易復發。中醫治療慢性疾病的經驗豐富,針對慢性肩周炎的治療形成了多種有效方法,中藥內服外敷、手法推拿、針刺等都在治療中發揮出良好價值[3]。本研究探討中西醫結合方法(中醫手法推拿聯合物理康復訓練系統)在慢性肩周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陽市殷都區鐵西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慢性肩周炎患者5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齡42~69歲、平均(57.81±8.19)歲,病程0.6~4.0年、平均(2.37±0.81)年;對照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齡40~70歲、平均(56.39±7.81)歲,病程0.7~4.3年、平均(2.45±0.86)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入選標準:①符合肩周炎診斷標準[4];②病程≥3個月;③年齡18~80歲;④治療依從性良好;⑤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2)排除標準:①伴有骨科其他疾病;②由內科疾病導致的肩周疼痛病癥;③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④近1周服用過鎮痛藥物;⑤合并感染性疾病。
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治療。1)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3分則實施肩關節周圍痛點封閉治療,頻率1~2次·d-1;2)肩關節周圍礦物質蠟療,1次·d-1,30 min·次-1;3)蠟療結束后行肩關節松動術,1次·d-1,20 min·次-1。第2周起結合開展抗阻力量訓練,將3 m彈力帶一端固定在網架床,患者坐在矮靠背椅上,相應開展肩關節外旋、外展、屈曲、后伸等方向的力量訓練,每個方向共5組,每組行5次快速抗較大阻力牽拉,組間休息1 min。
觀察組接受中醫手法推拿聯合物理康復訓練系統治療。1)中醫手法推拿:施治者利用掌根對肩關節進行揉、滾,兩手同時揉捏肩部持續1 min。確定伏兔穴、陽陵泉、髀關穴、三陰交后通過離心瀉法行拇指點按1 min,施治者一只手握住患側肩胛,另一只手扶住肩部,指導其屈肘,將患肢提拉向前方,始終保證患者可以耐受。指導患者將患肩行慢速的內旋、外旋,最后進行雙肩的揉搓以幫助肌肉放松,結束推拿治療。2)物理康復訓練系統:肩關節等速力量訓練采用職業功能評估與康復訓練系統(Primus RS系統)(美國BTE公司生產)完成,配件選擇802、701兩種,先行單一方向(外展、外旋、后伸等)的等速力量測試及訓練,然后應用配件來模擬生活中的各項運動,患者依據系統提示完成相應作業。訓練前先進行肩痛程度評價,VAS評分<3分者指導其利用Primus RS系統完成相關訓練;VAS評分≥3分者先處理疼痛,先不進行等速肌力測試和訓練,待疼痛緩解至3分以下后進行。
2組均持續治療10 d。
觀察2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功能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1)肩關節活動度: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0 d后測定2組患者肩關節外展、前屈、外旋和內旋角度。測定均在患者站立位下進行,通過日本三量數顯角度尺進行測量。
2)肩關節功能: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0 d后利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量表[5]評價2組患者肩關節功能。量表內容包括疼痛15分、自理能力20分、關節活動度40分、肌力25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肩關節功能越好。
3)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0 d后抽取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液3 mL,3500 r·min-1離心15 min,分離血清液后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介素-6(IL-6)、P物質(SP)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外展、前屈、外旋和內旋角度均顯著增大,且治療后觀察組外展、前屈、外旋和內旋角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或P<0.001)。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肩關節功能(疼痛、自理能力、關節活動度、肌力)評分均顯著升高,且治療后觀察組上述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IL-6、SP和PGE2)水平均顯著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上述各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中醫將肩周炎納為痹癥范疇,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于勞損積累、將息失宜、精氣虧損導致,治療上應該注重疏經理氣、通絡和胃、氣血調暢[6]。手法推拿治療利用揉、滾、按、捏、彈撥等手法對局部軟組織給予刺激,幫助痙攣軟組織、滑膜筋粘連情況消除,實現關節、韌帶、肌肉的放松,最終癥狀得以緩解。有研究[7]證實,手法推拿可加快局部組織的血循環,改善血氧供給,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同時將有害物質迅速排出,最終實現關節腫脹的明顯減輕。等速肌力訓練安全性良好,運動時有穩定維持的運動角速度,肌肉不會形成加速度;同時訓練系統阻力會隨運動時作用力變化而變化,力量增加會相應升高阻力,患者在任一角度均能保證獲得最強肌肉收縮,促使肌肉力量逐漸增強[8]。實踐中患者完成活動需要多條肌肉鏈共同運動,訓練中將肩部肌肉力量訓練與現實生活模擬運動相融合,針對性訓練多肌群共同運動,加快恢復活動相關的肌肉鏈,尤其可以強化訓練處于運動鏈中的肩部肌肉,徹底發揮出肌肉鏈的整體作用,還可加快恢復運動時拮抗肌、主動肌的力量平衡[9]。
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外展、前屈、外旋和內旋角度均大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聯合方案治療可明顯提升患者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范圍,這對于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具有促進作用。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肩關節功能評價指標(疼痛、自理能力、關節活動度、肌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證實中醫手法推拿聯合物理康復訓練系統治療方法對關節功能有改善作用。觀察組治療效果更明顯,分析其原因為觀察組采取的2種治療方法可產生協同作用,實現整體療效的進一步提升。其中手法推拿可加快局部血循環,防止組織纖維粘連,使患側肩關節活動功能得到改善;物理康復訓練系統的應用可促使原本萎縮的肌肉產生節律性收縮,使肌肉組織血液供應狀況得到改善,促進炎癥物質代謝,實現肩關節疼痛、腫脹的緩解[10]。IL-6具有促炎作用,SP和PGE2是疼痛介質因子,其中SP具有痛覺傳遞作用,PGE2具有較強的致痛作用,正常情況下這幾項因子均呈低表達,肩周炎等炎癥病變的發生會引起IL-6、SP和PGE2表達升高,因此控制這幾項炎癥因子表達對于緩解病情、改善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1-12]。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IL-6、SP和PGE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手法推拿聯合物理康復訓練系統治療慢性肩周炎能有效控制炎癥表現。
綜上所述,手法推拿聯合物理康復訓練系統治療慢性肩周炎可明顯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控制炎癥因子表達,改善肩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