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紅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血液內科,鄭州 450000)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常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為累及骨髓早期淋巴前體細胞的克隆性疾病,在臨床表現、預后等方面具有明顯異質性,典型特征為淋巴組織、骨髓內淋巴細胞異常改變[1]。化療為其主要且有效的治療手段,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殺滅腫瘤細胞。相關研究[2]指出,在首次接受化療治療的ALL患者中,60%以上可獲得緩解,約有20%的患者生存時間在5年以上。但化療治療也可導致患者出現多種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且受到治療費用、疾病認知缺乏等影響,易產生不良情緒,影響后續治療。認知行為(CBT)療法通過矯正患者消極意識、紊亂的信念、自動式思維,能幫助患者改變對特定問題的認知、行為[3-4]。且有研究[5]指出,對白血病化療患者實施團體認知行為干預,能減少胃腸反應發生。本研究探討CBT療法在ALL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ALL患者77例,按護理干預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3~47歲,平均(35.49±5.18)歲;病程1~10周,平均(5.67±1.83)周;疾病類型:低危型6例、中危型10例、高危型22例。觀察組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23~47歲,平均(36.14±4.79)歲;病程1~10周,平均(5.81±1.76)周;疾病類型:低危型5例、中危型9例、高危型2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實驗室檢查、臨床表現等確診;接受VTLP(長春瑞濱+吡柔比星+門冬酰胺酶+強的松)化療治療;認知功能正常;能進行正常交流且視聽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類疾病、消化道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或其他惡性疾病;機體代謝異常。
對照組接受血液病常規護理干預。在患者入院時與其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家庭情況,并幫助其正確面對疾病,疏導不良情緒。給予患者基礎護理干預,如并發癥防治、生命體征監測等,同時行常規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共干預1個月。
觀察組在血液病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接受CBT療法。常規護理干預同對照組,CBT療法共干預4周,有4個主題,每周1個。1)第1周,情緒日記。記錄患者在環境、情緒、感受、行為4個項目下出現的不良情緒。如在哪個地方、與誰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在想什么,如擔心治療時無法忍受不良反應、害怕骨穿等;指導患者表述“思維”中的嚴重程度;在出現不良情緒時做了什么,如哭泣、玩手機等。2)第2周,ABC思維轉換練習,A表示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表示對事件的信念、看法(beliefs),C表示對事件的行為、處理結果(consequence)。護理人員閱讀患者第1周的情緒日記,幫助其進行梳理、轉換,告知患者B在由A至C中的作用,改變錯誤想法。如“對于疾病,我們還可以擁有這樣的看法”,幫助其向正確思維轉變,正確地認知、對待疾病等。3)第3周,認知重構。在安靜的室內播放《你的答案》《隱形的翅膀》《Before Dawn》《少年》《我相信》《同一首歌》《光明》等積極向上的歌曲,引導患者在上述環境下靜坐,指導其進行腹式呼吸,表述自身錯誤想法、負性思維,并囑咐、告誡自己糾正。護理人員還在空白面板上張貼“血癌”“絕癥”等標簽,鼓勵患者撕掉標簽,通過現實行為來樹立內心信心;同時對其進行感恩教育,引導患者回想身邊發生的感動事跡或者在網絡上看到的感人視頻,并通過文字書寫等途徑記錄感受到關懷,可包括家庭、朋友、社會人員等,從而減少、擺脫既往脆弱、錯誤的想法。4)第4周,行為放松。記錄患者基礎心率,指導家屬或患者進行行為放松,包括但不限于肌肉按摩、運動(散步、打太極、床上蹬車等)等,但在此過程中患者需佩戴腕式心率表,以在患者耐受的運動強度下進行。醫護人員指導、囑咐并監督患者獨立完成服藥、檢查等行為,過程中可適當給予鼓勵。
1)心理狀態:于干預前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臨界值50分)[6]、抑郁自評量表(SDS,臨界值53分)[7]評估2組心理狀態,SAS和SDS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心理狀態越差。
2)不良反應:比較2組干預期間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口腔潰瘍、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患者對護理干預滿意度:使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總分19~95分)評估,分為非常不滿意(19~37分)、非常滿意(95分)、不滿意(38~56分)、滿意(76~94分)、一般(57~75分)。將非常滿意、滿意納入總滿意度。

干預后,2組SAS和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理狀態對比 分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口腔潰瘍和肝功能損傷發生率均顯著降低(P<0.05或P<0.01),見表2。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干預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見表3。
ALL以白血病細胞增生、浸潤為主要表現,化療是其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其也會帶來多種不良反應,加之患者因疾病發展迅速、預后差等影響,可產生恐懼、抑郁、焦慮等情緒,使得臨床治療過程中配合度、依從性較差,影響整體療效。
相關研究[8]發現,在診斷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負性情緒以恐懼、焦慮為主,而在誘導治療階段,則以壓力、抑郁等為主,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可導致患者降低對檢查、治療等的依從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誘導化療期的不良情緒不僅與疾病有關,也與其認知扭曲等密切相關,如患者通過了解非專業信息源,如白血病病死情況、不良反應等,可導致其產生錯誤認知,從而出現不良情緒[9]。本研究結果顯示,CBT療法干預后患者SAS評分、SD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護理干預的患者,提示CBT療法應用于ALL患者,能有效調節患者心理狀態。CBT療法通過記錄患者不良情緒發生情況,能使護理人員、患者了解其發生情況,從而更好地進行后期干預;同時,ABC思維轉換練習能幫助患者轉變對疾病、治療的看法、信念,有效減少、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且在認知重構訓練過程中配合音樂、腹式呼吸法進行,能在患者冥想過程中減少負向自動思維、錯誤認知,同時撕標簽干預也能幫助患者增強對疾病、治療的理性認知,從而減少不良情緒;另外,感恩教育能幫助患者獲取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擺脫消極思想,積極面對疾病威脅、逆境,從而減少不良情緒[10-12]。
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口腔潰瘍、肝功能損傷發生率均較低,提示CBT療法應用于ALL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不良反應。其主要原因可能為:對患者實施CBT療法后,能有效消除疾病、化療對其造成不良心理情緒,提高心理適應能力,進而減小對機體生理功能的影響,故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良反應。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護理干預滿意度(84.62%)較對照組(60.53%)高,表明CBT療法應用于ALL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對臨床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助力臨床醫患關系改善。
綜上,CBT療法應用于ALL患者,可調節患者心理狀態,減少不良反應,患者對護理干預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