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幼兒園 趙炎朋

又到了自制器械的時候,老師們在討論該制作什么器械時,兩名幼兒說可以制作沙包——前幾天奶奶給他做了一個沙包。其他幼兒紛紛響應說他們也想自制沙包,因此引發了本次制作沙包活動。

1.觀察沙包,了解沙包的制作方法
首先幼兒拿出從器械室中找到的沙包仔細觀察。
達達:“沙包是立體的,有好幾個面。”
小田:“沙包有一、二、三、四、五,五個面。”
俊俊:“六個,我數了是六個面。”
臭臭:“沙包是用針線縫在一起的。”
達達:“有的沙包大,有的沙包小。”
幼兒仔細觀察、討論了沙包的外形之后,教師利用電子白板搜索了沙包的制作方法,幼兒認真觀看并做了記錄,初步了解了如何制作沙包,同時和小伙伴討論了自己想要制作的沙包樣式。
2.繪制設計圖
在了解完沙包的組成結構之后,幼兒開始動手繪制沙包設計圖。“沙包一共有六個面,需要畫出六個圖案。”滿滿認真地說。
“我設計的沙包上面寫滿了字,這些都是我會寫的字,而且沙包里要放沙子。”嘉熠說。
“我設計的沙包里要放大米和小米,你看這是沙包做好的樣子。”葡萄小朋友高舉著設計圖說。
每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沙包圖案。
3.收集材料,學習剪裁布料的方法
有了沙包的設計圖,接下來幼兒紛紛從家中收集可以用來制作沙包的材料,最終收集到了舊床單、舊衣服,以及棉布、麻布、雪紡布等各種各樣的布料。
有了制作材料,幼兒開始嘗試剪裁布塊。原以為剪裁布塊是件簡單的事情,實踐起來才發現沒那么容易。幼兒在動手剪裁的時候發現:剪出來的布塊大小不一,歪歪扭扭,為什么有的布不容易剪斷,有的剪起來比較容易呢?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孩子們有了新的發現:
蛋蛋:“一個人剪、一個人拉著布剪出來會是直線。”
飯團:“用新剪刀剪得快,舊剪刀不好剪。”
文文:“在剪之前把布疊成大小一樣的小塊,壓好折痕就知道怎么剪了。”
經過多次嘗試與同伴合作,幼兒慢慢能夠剪出大小基本相同的布塊了,在動手實踐中剪裁技術日益熟練。
4.使用縫紉機,動手制作
要制作沙包,首先要學會如何使用縫紉機。為了支持幼兒制作沙包,家委會給班級添置了一臺沙包制作工具——縫紉機,幼兒對縫紉機充滿了好奇。教師將縫紉機投放到區域中,每天的區角時間,幼兒都要動手嘗試用縫紉機縫制沙包。在集體教學活動時,教師向幼兒詳細講解了縫紉機的操作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在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下,幼兒很快學會了穿針、換線,用縫紉機縫沙包。對于幼兒來說,一個人還不能單獨完成沙包制作,于是他們團隊合作一起縫制。



最開始,幼兒從兩個布塊的沙包縫制開始練習,沙包四周的縫制可以單獨完成,但是將填充物裝進沙包之后,最后封口時卻遇到了“攔路虎”,這時老師介入,傳授幼兒封口技巧。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幼兒慢慢學會了封口的技巧,在模仿學習和反復實踐中幼兒能夠逐漸完成縫合任務了。
5.感受不同填充物的沙包
關于沙包內部用什么樣的填充物,幼兒各抒己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探索哪些材料可以成為沙包的填充物。經過激烈探討,最后幼兒收集來了棉花、豆子、彩砂、黃沙、米粒、黃土等,此外他們認為剪掉的碎布屑也可以作為沙包填充物。
在制作過程中,幼兒還展開了“不同填充物的沙包觸感的區別”討論。幼兒將各類材料全部放到一起,觸摸感受不同填充物沙包的不同之處。
達達:“放棉花和布的沙包摸上去很軟。”
辰辰:“放棉花的沙包看上去大大的、鼓鼓的。”
小田:“放沙子和豆子的沙包比放棉花的沉很多。”
二寶:“我們平時玩的大沙包都是軟軟的,應該放的是棉花。”
……
6.我們的成品
在幼兒一遍遍嘗試、設計、制作、改進的過程中,最終的沙包已經制作完成——從兩片布的沙包到六面布的沙包、心形沙包等多種樣式的沙包,幼兒制作沙包的技術日益提高。在戶外活動中,使用自己制作的沙包讓幼兒游戲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更讓教師感到意外的是,除了傳統的沙包玩法,幼兒還設計出了新的沙包玩法。
本次制作沙包活動是幼兒日常生活中隨機生成的活動。教師尊重幼兒的興趣與意愿,及時采納幼兒的想法和建議,引導生成了為期一學期的沙包制作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園教學中隨機捕捉幼兒學習契機并深入挖掘其價值的特點。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積極調動幼兒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根據幼兒實踐情況步步推進活動深入發展,引導幼兒不斷探索和挑戰,最終成功制作出沙包。
1.動手動腦,在探究中學習,積累實踐經驗
幼兒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方式開啟了沉浸體驗式的學習與探索之旅。在同伴以及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從了解沙包組成結構、繪畫設計圖、剪裁布料、尋找填充物到最后的學習縫合以及自創出沙包新玩法的過程中,幼兒一步一步攻克難關,最終成功制作出自己想要的沙包。整個過程中幼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動手動腦,不畏困難,在操作中積累制作沙包的實踐經驗;當幼兒在沙包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嘗試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在活動中不斷延伸活動內容,創新沙包的新玩法,將已有生活經驗遷移應用到沙包制作中。這個過程不僅提升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培養了幼兒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以及遷移日常生活經驗的能力。
2.同伴合作,討論思辨中學習成長
沙包制作的整個過程不是幼兒單獨的活動,而是一個團隊式的集體活動。幼兒經過商量、討論明確沙包填充物的材料并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材料;在剪裁布料時,幼兒經過討論、思辨、發現不同材質的布料、不同的剪裁工具、布料的折疊方法等都會影響布塊的剪裁效果;通過對沙包填充物的觸摸對比,討論分析得出不同填充物沙包的特點;在最后的縫合中,發現問題并求助老師尋找適宜的解決辦法等——上述幼兒的行為均是在同伴合作、交流探討中不斷完成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不僅學會了小組討論,而且懂得了同伴間的分工合作,同時,能夠發掘觀察周邊可利用的材料,并以興趣為導向,自己動手動腦解決遇到的問題,感受團隊合作的力量。
幼兒的想法和能力超乎你的想象。如何抓住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并從中挖掘其價值,取決于教師的觀察力和教育智慧。在本案例中,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活動時,第一時間捕捉到了幼兒的興趣點,及時遵循幼兒的興趣與想法,并提供充分的物質保障,開設專門的教學活動及區域活動,化身活動的觀察者與支持者展開良好的師幼互動,并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幫助,助力幼兒深度學習。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在觀察指導方面采取了平行指導、間接誘導和直接建議相結合的方式,創設了自由、愉快、和諧的區域活動氛圍,激發了每位幼兒的活動興趣;同時教師還運用家長資源收集制作沙包所需的各種材料,包括縫紉機,以保障幼兒活動的順利開展。當然此次活動仍有改進提升之處,例如在后續的延伸活動中,關于沙包游戲的新玩法又有哪些?這是值得教師思考與反思的地方,而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兒的學習是需要教師進一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