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粵劇界最值得關注的活動就是粵劇傳統例戲、傳統排場的復排。2017 年,由佛山粵劇傳習所牽頭復排的傳統例戲《香花山大賀壽》,集合了粵劇全行之力,聚集了粵劇界當紅“大老倌”,可謂粵劇界盛事。與此同時,香港的知名粵劇演員如陳好逑、尤聲普、阮兆輝、羅家英等人修復排演了《辯才釋妖》《高平關取級》《武松》等一系列排場戲。一時間,粵劇古老排場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很多戲迷在看慣了廣州方言粵劇之后,也開始欣賞古腔官話粵劇之美。
粵劇排場是指由固定的腳色行當、鑼鼓點、音樂、唱腔、曲牌、身段、舞臺調度組合而成,用來表現特定的情節或情境的表演片段。從容量和表現形式上來說,排場分為“一般性排場”和“排場戲”。“一般性排場”的情節較為簡單,容量較小,大部分不能獨立成為折子戲。“排場戲”情節較為復雜,容量較大,可以獨立成為折子戲,且有“普適性排場戲”和“特指性排場戲”之分。根據排場所表現的情景性質和核心傳承內容,可將粵劇排場分為文場排場、武場排場和通用型排場三種類型。其中的核心傳承內容有唱腔、念白、身段、武功和舞臺調度。
在粵劇教育中,排場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歷史上粵劇科班教育中的“嫁妝戲”多指的就是排場戲。排場教學一般在基本功訓練之后,作為訓練演員的綜合性教學素材使用,其內容包括一般性排場中的單人表演、上場式程式套路和單一情景程式套路。排場教學的模式可分為:訓練基本身段動作、學習舞臺“寸度”、提升塑造人物的能力三種。
進入20 世紀,粵劇排場經歷了由盛及衰的過程。20 世紀初,粵劇提綱戲大量產生,提綱戲從編、演上都以排場作為基礎。一方面,“開戲師爺”們所編的所謂新編戲,實際上只有一個提綱,其內容都是由排場連綴而成。另一方面,在演出中演員們需要熟識排場,并根據排場進行即興表演。在這個時期內,粵劇排場是粵劇發展生命力之源泉。20 世紀30 年代至50 年代,新的編演制度逐漸建立、生旦戲市場空前繁榮、粵劇行當被削減、各種“打倒圖案式表演”的粵劇改良運動興起,在這種情況下,粵劇排場開始逐漸退出粵劇編演的主流。
今天,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粵劇表演中,還是能看見傳統排場戲的身影,廣州、東莞、深圳、吳川等地的粵劇院團也開始將傳統排場納入新編劇目之中。粵劇的“舊排場”正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吸引了無數觀眾走進劇場。保護、傳承粵劇排場,其要義就是要將傳統的表演排場真正運用在新劇目的創作中,融入現代粵劇教育中,使得粵劇排場真正“活”起來。
《粵劇傳統排場研究》一書由廣東開放大學講師楊迪博士主筆,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粵劇表演排場研究”階段性成果,于2021 年12 月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