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麗斯
經濟類學術圖書作為系統化、集成化的高密度、長篇幅經濟知識呈現形式,是系統總結、提煉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主要途徑。為推進《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1]優化經濟類學術圖書選題是出版界必須承擔的任務之一。
經濟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門類,經濟理論來源于并服務于真實生活,是對經濟運行經驗的抽象化提煉。因此經濟類學術圖書的讀者群遠超出學者群,其社會效益的評價范圍不應局限于學術貢獻,社會影響力評價也應成為衡量經濟類學術圖書社會效益的重要指標。
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學術圖書影響力評價方法包括引文分析法、圖書館館藏、替代計量(Altmetrics)指標等。已有文獻對于學術圖書影響力的評價大多基于引文分析法,以被引頻次輔之以20/80定律(又稱為帕累托法則)遴選學科核心學術書目,[2-4]或通過被引圖書半衰期等文獻計量手段揭示知識更新規律。[5][6]這類研究存在兩大局限性:一是數據來源受限。目前國內大規模圖書被引用數據庫有3家,分別為:讀秀圖書被引用數據庫(ref.duxiu.com)、南京大學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CBKCI)和中國知網(CNKI)高被引圖書索引。但這些數據庫建構仍不完善,存在圖書被引數據不精準、更新慢、樣本不充分等問題。二是研究結論代表性不足。學術影響不能直接代表社會影響,更不足以評價社會科學范疇的經濟類學術圖書的社會效益。學術圖書被引次數少并不意味著社會影響力一定低,僅利用引文索引數據庫中的被引次數來評價學術圖書的社會影響力是有缺陷的。[7]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利用Altmetrics評價機制分析學術圖書影響力。Altmetrics是Web 2.0環境下涌現出的一種大數據評價方法,其操作樣本主要來自社交媒體,具有反饋及時、開放性高的特點。[8]與引文分析法、圖書館館藏的正式學術交流角度相比,Altmetrics善于從更廣泛的非正式交流視角評價學術圖書的社會影響力。[9]研究方法包括構建基于讀者打分、點贊、評論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利用機器學習對評論文本進行情感分析,把評論按照積極、中性、消極等情感色彩進行分類。[10][11]不過由于評論動機構成復雜、難以識別等原因,情感分析結果不易反映評論者對學術圖書的態度與認可。[12]目前,基于Altmetrics評價機制的研究存在的最大缺陷,是脫離圖書內容定性分析與評價,而只機械式地關注量化結果,對從事圖書選題策劃與出版實踐的實際工作者缺乏參考價值。
與學術壁壘較高的其他學科相比,經濟類學術圖書的影響超出科研領域,具有極其廣泛的社會效益。而Altmetrics指標的突出特點就是能夠動態體現出版物的社會影響力,適合用來評價經濟類學術圖書。豆瓣讀書是國內規模大、信息更新快、用戶數量多的代表性圖書評價網站。筆者發揮Altmetrics評價方法的優勢并規避其不足,以豆瓣讀書評分在9.0以上的經濟類學術圖書為調查對象,通過大數據挖掘,提煉高評分經濟類學術圖書書目信息;手工分類書目,基于經濟學學術特點和圖書選題策劃實踐,以經濟學、出版學、圖書情報學交叉學科視角對重點書目類別進行結構性特征分析;測算社會影響力累計分布曲線,劃分曲線類型,動態分析不同類型曲線下著作特征與影響力擴張規律,以期為出版機構的選題優化與推廣決策提供參考,助力學術圖書評價與出版實踐相結合。
以豆瓣圖書標簽為“經濟”且評分在9.0以上的所有書目為統計樣本,在得到的175本圖書中刪除無效數據,最終納入統計的樣本為158條高評分書目,通過相關軟件采集其字段ID、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評分、短評評論時間等。在數據采集時,為增強數據代表性,選取“已讀”類短評,按照“熱度”由高至低排序。對于短評總數不超過300條的圖書,取所有短評信息;對于短評總數大于300條的圖書,取前300條短評信息。以上數據提取方法的合理之處在于:一是讀者發表“已讀”類短評可以視為其對圖書社會影響力的投票;二是短評“熱度”是計算豆瓣用戶點贊數得到的指標,按“熱度”排序取排名靠前的短評信息可視為讀者對圖書社會影響力的又一次投票。故所獲短評信息實際上經過了讀者雙重投票,具有較強參考價值。
考慮實證結果對圖書出版與選題策劃的實踐意義,逐一對書目信息進行手工識別,按照出版前是否經過引進與翻譯,劃分為非譯著類(49部)與譯著類(109部)。高評分經濟類學術圖書中,譯著占比在六成以上,體現國內學術研究主體性與原創性的非譯著則比重不高。這一數據事實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是極不相稱的,在宏觀層面上至少反映了兩種選題約束:一是對中國經濟學選題挖掘與優化不夠,二是對西方經濟學批判性認識不足。接下來,在微觀層面上,分別對非譯著類與譯著類圖書進行基于選題實務的結構性特征分析。
研究類型視角。非譯著類圖書可分為純學理研究和實踐經驗研究。純學理研究共18部,代表作者有張五常(《經濟解釋》)、楊小凱(《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汪丁丁(《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邏輯與歷史的沖突和統一》)等。豆瓣高評分認可了這些作者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
實踐經驗研究型著作占據多數,共31部,基本都是圍繞我國改革開放探索經驗而形成的創造性理論成果。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作者是溫鐵軍(《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告別百年激進:溫鐵軍演講錄2004—2014(上)》《去依附:中國化解第一次經濟危機的真實經驗》),其著作扎根改革實踐,條理清晰,學術框架成熟,雖然部分作品成書較早,但近年來熱度持續提升,重印和再版次數不斷增加。
數據顯示,潛在社會影響力高的本土選題增長點更多集中于對我國經濟建設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其次是多樣化的經濟學理論著述,經濟類學術圖書本土選題策劃工作應重點關注這兩類方向。
出版社視角。就非譯著類樣本而言,中信出版社占據12部著作,其次是上海人民出版社5部、東方出版社4部。其中,中信出版社的著作中7部是張五常所著《經濟解釋》的分卷或不同版本,2部是吳曉波所著,其余3部的作者分別是吳敬璉、彭文生、黃奇帆,秉持了名人效應特色。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入圍作者全部是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的典型學者,《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蘭小歡著,2021年出版)與《為增長而競爭:中國增長的政治經濟學》(張軍、周黎安著,2018年出版)呈現出一脈相承的學術關系,說明該社遵循著相對穩定高質的學術出版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是近年來學術出版界的現象級圖書。總結此書的社會影響力擴張過程,對選題設計的啟發有二:一是學術觀點通俗化。據作者自序,書稿成形于課程教案,但也正是這種課堂講授式的敘述風格,令較為晦澀的經濟學術故事能夠深入淺出地輸出,備受讀者歡迎,達到一般學術圖書難以企及的雙效豐收。二是推廣渠道定位準。此書在“得到”APP進行定向推介,選擇這類平臺的用戶具備善于學習的特質,等于平臺已經對圖書宣介對象進行了預篩選,所以推廣效果可直接轉換為圖書購買動機。
意識形態視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類著作(共7部)占比過低,與其重要程度極其不匹配,此類選題開發與優化空間較大。西方經濟學類著作中,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著《經濟學原理》占23部,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著《經濟學》占5部。曼昆與薩繆爾森同屬新古典綜合學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該學派的學理特點是高度依賴數學工具,通過建構公理化的學科范式,在經濟發展立場上鞏固“共識”。[13]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古典綜合學派經濟學教材影響了幾代讀書人,導致很多經濟學研究者陷于西方教科書范式和西方話術,對西方經濟學盲目崇拜。[14]
經濟學派視角。不同版本的《國富論》占12部,對世界經濟思想脈絡影響深遠的弗萊堡學派、瑞典學派的著作卻幾無蹤影;近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中,僅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North)和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的譯著處于樣本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關心關注經濟理論的人群和出版社編輯對西方經濟學思想發展演進歷程理解不深、認識片面。正是因為不能準確把握西方經濟學是根據資本主義需要而逐步設計出來的,就更容易誤認為其等同于客觀規律、具備普適性。
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推進中國經濟學學術發展的唯一途徑是選題中國化、時代化、本土化,這也是改變高評分書目中非譯著與譯著異常比例的根本之策。故以高評分經濟類學術圖書中非譯著類為統計樣本,進行社會影響力動態分析,為經濟類學術圖書選題挖掘與優化提供有益借鑒。具體測算步驟如下:①以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統計區間,逐一計算每部書在每一年的累計短評數量,記為{nt},其中t=0,…,T,0是出版年份,T是統計截止年份;②以2022年5月31日為截止時點,統計每部書的短評總量,記為N;③用每年的累計短評數量除以短評總量,得到每部書的短評累計分布時間序列連結各點可畫出社會影響力累計分布曲線。
觀察測算結果,49部非譯著樣本的社會影響力累計分布曲線明顯呈現出3類不同形狀:發散形狀(以圖1為例)、收斂形狀(以圖2為例)和線性形狀(以圖3為例)。依據信息傳播規律,筆者將具備以上3類曲線的圖書分別定義為生長型、成熟型和常青型(見表1)。

圖1 生長型圖書的累計分布曲線形狀

圖2 成熟型圖書的累計分布曲線形狀

圖3 常青型圖書的累計分布曲線形狀

表1 社會影響力累積分布曲線的類型結構
生長型圖書的社會影響力累計分布曲線呈發散形狀,其影響力范圍還在繼續擴張之中,重印或再版的可能性較高。具體而言,累計分布曲線在接近最高點之前,不是持續向該點收斂,而是出現離散傾向,走勢高漲。在數學上表現為曲線斜率動態提高,斜率的偏導數大于0。
以樣本內兩部典型的生長型圖書為例展開分析(見圖1)。《江村經濟》(費孝通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于2012年11月,其累計分布曲線在2017年之前較平緩,2017年之后的走勢開始陡峭,2019年之后進一步陡峭,即社會影響力的年增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此書脫胎于作者1936年7月—8月在江蘇省開弦弓村開展的田野調查,通過描繪典型江浙鄉村的社會組織與經濟制度細節,透視了鄉村社會與經濟運轉系統對時代變遷的適應過程,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獨特的審視角度。[15][16]
《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溫鐵軍等著,東方出版社)出版于2013年1月,其累計分布曲線在2020年之前較為平緩,2020年突然升高,2021年更加陡峭。此書聚焦“三農”問題與工業化進程的交叉演進,調查資料翔實,理論完成度極高,對非專業讀者其實是有一定閱讀難度的。但作者2020年開始受觀察者網邀請在“觀課堂”欄目開設視頻公開課,并在嗶哩嗶哩、西瓜視頻等平臺制作短視頻闡述學術觀點、評論時事熱點,相關視頻傳播量、轉發量、點贊數都很高,傳播效果顯著。從豆瓣短評內容來看,很多讀者都是從視頻起步逆向搜尋,慕名閱讀該作者的過往作品。
以上兩部作品具有鮮明的共同特點,可以見微知著地對生長型圖書選題特征進行概括:一是學術定位真實而深刻。真實性體現為充分而扎實的調研,深刻性反映為學理化和系統化的論述;二是選題聚焦國家改革與發展重大問題,我國在完成工業化轉型之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上升為主要矛盾,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城鄉二元結構、“三農”問題、鄉村振興等是其中核心議題。成長型學術圖書在選題上大多關注此類問題,通過建構嚴謹、有力、可靠的理論框架,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供主體性和原創性觀點。
成熟型圖書的社會影響力累計分布曲線呈收斂形狀,基本已經走完影響力周期,重印或再版的可能性較低。具體而言,累計分布曲線在接近最高點之前,不斷壓低走勢,持續向最高點逼近。在數學上表現為曲線斜率動態衰減,斜率的偏導數小于0。以樣本內兩部典型的成熟型圖書為例,畫出累計分布曲線(見圖2)。《中國改革三部曲》(吳敬璉著,中信出版社)出版于2017年4月,《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彭文生著,中信出版社)出版于2017年6月。兩條曲線都在2020年經歷拐點,之后社會影響力逐年下降。結合豆瓣短評內容分析此類曲線形狀的形成原因:前期陡峭主要是名家效應、推廣力度等因素導致短期內熱度較高,后期趨向收斂。
常青型圖書的社會影響力累計分布曲線基本呈線性,以穩定幅度持續增長,具備可預期、可持續的重印率或再版率。在數學上表現為曲線斜率不變,斜率的偏導數為0。以樣本內兩部典型的常青型圖書為例,畫出累計分布曲線(見圖3)。《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李斌、伍戈著,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于2014年12月,《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邏輯與歷史的沖突和統一》(汪丁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15年9月。常青型圖書大多屬于四平八穩的學理化著作,對于專業領域內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是必不可少的專業性讀物或工具型圖書,讀者數和銷售量都較為穩定。
筆者基于豆瓣高評分經濟類學術圖書的大數據樣本,運用經濟學、出版學、圖書情報學交叉學科專業視角,結合圖書出版工作實際,對統計結果進行結構特征解析與社會影響力動態分析,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非譯著類圖書中,總結與提煉我國經濟建設經驗的著作占據主體地位,其社會影響力也往往屬于生長型。此類著作的共同特征是調查研究充分、資料翔實、案例鮮活,深刻揭示時代變遷內在邏輯,在辯證與比較中闡釋中國發展路徑的獨特性。出版單位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擔負文化傳承使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面對高評分圖書中譯著類占比偏高這一事實,財經學術出版界應有所自覺,出版單位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甘當西方經濟學的二傳手、揚聲器,要主動承擔起發掘、發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使命任務,集中主要資源開發本土選題,重點關注主體性明確、原創度高、觀點鮮明的作品。
第二,社會影響廣泛的國內作者中,既有那些深耕多年、理論框架成熟度高的學者,也包括那些善于深入淺出講授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尤其對于后一類作者,其教案、講稿等都可以轉化為普及性較高的學術圖書。長期來看,經濟類學術圖書的影響力周期高度依賴于讀者的閱讀收益,讓讀者口口相傳應是出版工作力求達到的境界。其中,以知識付費平臺和學者視頻課為依托的定向推介,可以加速經濟類學術圖書影響力累積過程。
第三,譯著類圖書中,以曼昆、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經濟學教材占比過高,而該學派以善于建構公理化學科范式著稱。這一事實反映了在破除西方經濟學馴化局面上,我國經濟學教材體系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出版界應以此為挑戰和機遇,積極策劃編寫中國特色經濟學教材,構建更具學理化和系統化的中國經濟學框架,通過培育經濟學學術自信,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