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森
(江蘇省常州金壇第五初級中學 213200)
呈現快捷、方便是多媒體的特點,物理學科本身就具有貼近生活、素材豐富的特征,很多教師不加篩選、不管無用的、有用的,大雜燴一般一鍋燉整體塞給學生,變成新型的填鴨式課堂,學生的負擔可想而知.學生來不及接受各種信息,何來分析信息,學生思維怎么會得到訓練創新,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能力,學生個體更談不上得到發展,學生感知的就是圖片美麗,材料生動.在新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學生不能得到體會,不能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說到底還是新瓶裝舊酒的老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很多多媒體課的課堂流程格式為:呈現情景——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猜想分析——總結答案.每個節點的內容都被預設在對應的演示文件的頁面中,在教學過程中是固定不可改動.這個過程被預設成了一個固定的流程圈,學生思維都被老師帶著沿著這個固定圈同步的前進,有違“差異的個體”、“思維創造性培養”和倡導“個性發展”等新時代的課程目標.由于每一個環節都被事先設計好了標準,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老師總要使出渾身解數將孩子的思路和答案引到演示文件預設好的流程上和答案上來.于是“以學生為中心”演變成教師的以“電腦”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從而增強了教師教學的主體性,孩子的被動性,孩子的思維一點也得不到鍛煉.
要想在物理課堂中靈活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對各種多媒體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還要對物理課堂教學的實質、目標透徹了解,所上的這節課內容的特點、結構都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學生都要備好、備透,如果做不到這些,那么這節上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將變成畫蛇添足.
我們教學所用的情境指的是平時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相關的物理現象,老師通常用mp4等格式文件再現相關的現象,孩子的視覺和聽覺得到刺激,學習興趣得到提高、集中了上課精神、思維更加活躍,孩子更容易發現問題并能夠提出相關問題.九年級教材中“研究物理內能能否通過做功來改變”這一節內容中,“引火儀的壓縮”實驗,一般課堂上都是教師演示,學生來觀察,但這個實驗的現象發生時間很短,學生不易觀察到現象.雖然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成功使實驗呈現、完善實驗產生的現象、幫助學生順利的得出結論,可對學生自身來說是否有知識疑點、有沒有發生了學習、有沒有真正取得了“通過對空氣壓縮做功,增大物體內能”的證據?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重新構建這節課堂.重構的過程中重點考慮的問題是怎樣排除知識疑點、讓學生心服口服的相信空氣的內能增大是通過對空氣壓縮做功形成的.
這意味著沒有圓滿的完成這節實驗科學課的教學任務
但如果通過一定的多媒體技術,教師可用手機拍攝這個實驗視頻,通過QQ影音慢放視頻.用投影儀等大屏幕呈現,學生精神更容易集中起來.
我的教學片斷:
師:根據我們用打氣筒打氣的生活經驗,發現打氣過程中筒壁通常會溫度升高,是不是因為克服摩擦力做功而使筒壁內能變大的?
生:是的.
師: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這兒的摩擦很大嗎?如果是這個因素上下筒壁溫度是不是應該一樣?(學生好像想到了什么)
師:所以克服摩擦做功只是氣筒溫度升高的一個次要因素,肯定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其它更重要的原因.現在我們把他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來研究.(老師拿出示兩個不同的引火儀,第一個底部被拱打孔(會漏氣),在每個引火儀底部都放入沾有少量乙醚的脫脂棉,把這些情況包括乙醚的著火點都寫在黑板上.
師:我即將快速往下壓這兩個引火儀的活塞,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筒內即將發生的現象(用手機對兩個過程全程拍攝).
師:我剛才對兩個壓縮引火儀做了同樣的操作,放了一樣的乙醚(請看電腦黑板,兩個同時對比播放),清楚看到一個有明顯的火花,另一個幾乎沒有火花,誰能告訴我一下原因嗎?
對于這個開放的問題,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給出答案.我希望學生能夠從兩個壓縮儀的現象視頻對比中得到本質的區別,討論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通過對比找區別,通過區別來思考,只有通過思考才會建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對比學習中得到了知 識的學習鞏固,讓“壓縮活塞,并不全是通過克服摩擦力做功,而是主要對壓縮空氣做功,增大空氣內能”的事實印在自己的腦海中.
利用多媒體技術重現對比情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后再有類似的學習內容時,班上的孩子一定格外認真的在看,害怕漏掉什么地方,可能還要求老師將視頻再次播放一遍,這就是物理課堂通過信息化技術帶來的推動和助力.
在物理學發展史上有一些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實驗,有的受初中教學條件限制只能靠講解與圖形來描述,一帶而過,對學生的說服力不強,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模擬軟件,來模擬實驗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a粒子散射實驗,人們用計算機三維動畫來顯示實驗過程,來重現盧瑟福發現原子核式結構的過程不再是空洞的說教,使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再也不感到枯燥難學,對原子核式結構有更深的理解.
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通常包括:利用教室多媒體黑板播放相關多媒體ppt,微小實驗也可通過多媒體黑板的無線實物投影連接放大,數據現場拍照進行對比分析,孩子的作業也可以現場糾錯.有人認為多媒體總有一天會取替物理實驗和板書,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在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學生親其行才能體驗到領會物理的魅力,一定的板書是一定不可省,板書給孩子一種很實在的存在方式,是一種學習的痕跡.如果只用多媒體黑板播放,孩子會產生過眼煙云的感覺,那么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對孩子的學習有什么用處呢?當然對于教學中有些實驗由于無法在課堂內完成,而出現老師空嘴說白話的講實驗,此時課件就可以派上用場.如:“發電機原理”,“電動機原理”,“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的影響因素”等等許多電磁學實驗.而使用AdobeFlash制作的課件就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通過一步一步的展示出來實驗過程,條理很清晰,可以說能夠彌補了不能做實驗的一些弊端.比老師空嘴說白話效果要有用得多.老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實驗總結復習,就不需要瓶瓶罐罐重復的去做.可利用課件再現實驗過程,例如:在物理仿真實驗室軟件中有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及讀數,如刻度尺、天平、秒表、量筒等讀數.這種課件交互型特別強,并能夠自動能夠識別正確與否.孩子只需要用鼠標點點便可以自由使用,對學生來說不僅起到看的作用,還可以進一步成為孩子的學習助手.當然這些課件一部分來源于是教師自己做的,還有一部分來源于教育網站專業技術人員或者軟件公司的制作,最常見來源于網上搜集或整理,因而教師如果經常搜集、整理并對其優化,做到拿來主義,那么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時候一定會得心應手.

學生根據教材上的插圖,解釋,不同能力的學生構建的模型層次平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有一定的難度,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孩子可以自己從書上取得連續和完整結構模型,配以聲音文字輔助信息,在大腦中建立相就的模型,而且當模型不清,對模型有所遺忘時,也可以及時進行觀察、恢復,有利于運動知識的掌握,利用網絡學生和老師、同學的交互突破了距離上的障礙,解決了課堂上學習的不足,培養了自學能力.
在物理課堂中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現代化中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現階段減負增效的背景下,一線教師面臨課時緊,教學任務沒有減輕,其應用依然處在起步階段,還需要廣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認真研究,使多媒體技術真正融合進物理課堂教學過程,在課堂這最基礎的一環上推動物理課程改革的開展,落實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