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茹
奧運會作為競技比賽規模最大及含金量最高的體育運動,代表著當今競技體育的走勢與發展。奧運會的決賽則代表著世界的頂尖水平,能夠反映出當今最高競技水平的特點與規律[1]。對于羽毛球比賽奧運會的競技水平規律同樣適用。2016年里約奧運會我國女單無緣奪冠,2018年尤伯杯我國女單運動員首次無緣決賽,2021年我國女子運動員在尤伯杯上再次登頂冠軍。2021年東京奧運會我國女子單打運動員陳雨菲獲得奧運會女子單打冠軍,臺北選手戴資穎獲得亞軍,印度選手辛德胡獲得季軍,中國選手無緣獎牌獲得第四名。奧運會四強運動員的技戰術代表著當今女單運動員的技戰術。本研究通過對奧運會羽毛球女單四強運動員比賽的技戰術進行分析,以期能夠發現當今羽毛球女子單打運動員的競技規律與技戰術特征,為我國羽毛球女單運動員備戰比賽及備戰下屆巴黎奧運會提供一定的參考幫助與指導,在羽毛球比賽中能夠不斷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
以2021年東京奧運會羽毛球女子單打運動員決賽、半決賽技戰術特征為研究對象,以決賽、半決賽的比賽錄像作為調查對象。

表1 奧運會決賽與半決賽比賽
2.2.1 文獻資料法
以“羽毛球”、“女子單打運動員”、“奧運會”在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谷歌學術等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出中英文文獻共計115篇,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2.2.2 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得統計數據進行Excel統計,相關數據檢驗采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
3.1.1 四強女單運動員發球階段技術特征分析
發球是一個回合的開始,高質量的發球能夠創造優秀的回合開始,在下一拍擊球中占據主動的位置,更好的組織進攻[2]。接發球是接球運動員的這一個回合第一次接球,即為第一拍。同樣,對于接發球的處理能夠打出高質量的回球,對于整個回合及下拍的擊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羽毛球比賽中,發球與接發球是兩個比較重要的開始環節。

圖1 女子單打運動員發球區域劃分
根據圖1的發球區域劃分,我們奧運會羽毛球女單四強的發球區域進行統計,見表2。能夠看出在比賽中,四強女單運動員主要發球集中在1號區,5號區,4號區域中,其中1號區占比為30%,5號區占比為19%,4號區占比為30%。在決賽中,1號區占比達到31%,5號區占比為23%,4號區占比為24%;季軍賽中1號區占比為26%,5號區占比為23%,4號區占比為27%;半決賽一號區占比為30%,5號區占比為14%,4號區占比為35%。能夠看出在女單羽毛球比賽中發球從半決賽到決賽變化不大,主要集中在網前的1號區域5號區,后場的4號區。半決賽中的4號區發球占比較高,這與半決賽對手實力有一定差距有一定的關系。從半決賽到決賽4號區的發球占比不斷下降,說明隨著比賽的深入網前球的比例逐漸增加,后場球比例逐漸降低。

表2 四強女單運動員發球不同區域
3.1.2 四強女單運動員接發球階段技術特征分析

圖2 羽毛球女子單打運動員接發球區域劃分
依據圖2對于接發球區域的劃分,對奧運會羽毛球女子單打四強運動員的接發球落點進行統計,見表3。通過表3 我們能夠看出女子單打接發球落點主要集中在1號區、3號區、4號區,占比分別為25%、21%、23%;決賽1號區的發球占比為29%,高于季軍賽與半決賽,說明決賽運動更青睞于網球球,不想起高球被動。6號區的接發球落點占比為25%,也高于季軍賽與半決賽的比例。半決賽與季軍賽1號區、2號區、6號區的擊球落點占比較為均衡。

表3 四強女單運動員接發球區域落點
3.2.1 奧運會女單四強運動員前場技戰術分析
肖杰等人對于羽毛球網球前場技術的定義及劃分為:搓球、放球、挑球、勾球、推球、撲球、摸球等集中。我們選取常用的技術進行統計,見表4.在決賽中搓球占比為14%,放球占比為29%,勾球占比為5%,挑球占比為35%,推球占比為8%,撲球占比為9%;季軍賽中搓球占比為10%,放球占比為32%,勾球占比為7%,挑球占比為29%,推球占比為7%,撲球占比為15%;半決賽中搓球占比為21%,放球占比為26%,勾球占比為8%,挑球占比為20%,推球占比為9%,撲球占比為16%。能夠看出在羽毛球四強比賽中占比最高的是放球與挑球,其次是搓球與撲球。在半決賽中,搓球占比最高,雙方運動員的實力差距較大,經常能夠搶到教好的機會進行搓球,撲球在季軍賽與半決賽的占比也高于決賽中,這與運動員的實力差距有一定關系。在決賽中,運動員實力差距較小,更加傾向于穩定性的放球與挑球。

表4 奧運會女單四強運動員前場球使用率
3.2.2 奧運會女單四強運動員中場技戰術分析
對奧運會女單四強運動員的中場擊球技戰術進行統計,見表5。根據表5,我們能夠發現在奧運會羽毛球女單比賽中平抽球占比為20%、擋網占比為16%、接殺球占比為28%、殺球占比為18%、挑球占比為9%、攔球占比為9%;奧運會羽毛球女單決賽比賽中平抽球占比為25%、擋網占比為15%、接殺球占比為21%、殺球占比為5%、挑球占比為17%、攔球占比為17%;奧運會羽毛球女單比賽季軍賽中平抽球占比為19%、擋網占比為19%、接殺球占比為32%、殺球占比為20%、挑球占比為5%、攔球占比為5%;奧運會羽毛球女單比賽中半決賽平抽球占比為16%、擋網占比為13%、接殺球占比為30%、殺球占比為29%、挑球占比為6%、攔球占比為6%。能夠看出中場球中運動員主要使用平抽、接殺球、擋網、殺球四種技術。半決賽中接殺球、殺球的比例高于決賽與季軍賽;決賽中挑球與攔球的占比高于季軍賽與半決賽。

表5 奧運會女單四強運動員中場球使用率
3.2.3 奧運會女單四強運動員后場技戰術分析
對奧運會羽毛球女子單打四強賽運動員的后場技術進行統計分析,見表6.我們能夠看出后場主要使用的技術有高遠球、吊球、殺球三種技術;在決賽中高遠球的占比為36%、吊球占比為22%、殺球占比為42%;在半決賽中高遠球的占比為30%、吊球占比為25%、殺球占比為45%;在季軍賽中高遠球的占比為30%、吊球占比為25%、殺球占比為45%。后場技術中主要使用率較高的是殺球、其次是高遠球、最后是吊球。高遠球的占比從半決賽到決賽逐漸提高;吊球占比五明顯的變化;殺球占比從半決賽到決賽占比逐漸提高。能夠看出隨著比賽的深入女單運動員主要使用拉吊技術進行創造機會;殺球是使用最高的后場技術。

表6 奧運會女單四強運動員后場球使用率
三段評估法最初應用在乒乓球領域,吳煥群等人采用三段評估法對乒乓球運動員的技戰術進行診斷與監控,對提高訓練與比賽的效果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張輝等人指出隔網對抗類運動的得失分能夠放映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發揮情況以及技戰術變化特征;對于運動員的比賽評定及指導能夠正確的監控。2015年陳簡妮將三段評估法成功的引入到羽毛球女子單打領域中,將羽毛球女子單打運動員的階段劃分為發接發階段(1-4拍)、限制階段(5-10拍)多拍階段(11拍及以后)三個階段,并制定了評估標準。通過構建三段評估法對其女單運動員的比賽進行評定[5]。

表7 優秀女子單打羽毛球運動員技戰術得分率評估標準

表8 優秀女子單打羽毛球運動員技戰術
“三段評估法”作為對隔網項目評估有著較好的反饋。在乒乓球、網球等領域對比賽進行指導,起到良好的效果[7]。陳簡妮將羽毛球女子比賽劃分為三個階段發接發階段(0-4拍),此階段為一個回合的開始階段,通常是彼此發球與接發球的較量;限制階段(5-10拍),此階段為羽毛球女子階段競爭最為激烈的階段,此階段要爭取主動、減少失誤;多拍階段(11拍及以后),此階段為雙方運動員體能已經開始逐漸消耗,擊球穩定性相對受到影響,此階段就要加強擊球的穩定性和擊球線路,找準機會進行突擊。根據陳簡妮制定的女子單打羽毛球運動員戰術階段評估標準,我們對陳雨菲與戴資穎的奧運會決賽進行評估見表7。
根據表9,我們能夠看出決賽發接發階段得分率為56.52%,評估為良好,使用率19.49%為低;限制階段得分率為53.66%,評估為良好,使用率為34.75%為低;多拍階段得分率為48.15%,評估為合格,使用率45.76%為高。決賽發接發階段得分率為43.48%,評估為不合格,使用率19.49%為低;限制階段得分率為46.34%,評估為不合格,使用率為34.75%為低;多拍階段得分率為51.85,評估為合格,使用率45.76%為高。從半決賽到決賽,決賽與半決賽的發接發階段得分率為良好,但是三個階段使用率都較低;限制階段,三個階段的比賽決賽與季軍賽使用率較低;半決賽的使用率較高,且得分率為良好,說明在半決賽中限制階段是其得分的一個優勢階段;多拍階段無論是決賽還是半決賽得分率都為合格且使用率較高,說明女單運動員的爭奪逐漸走向多拍階段。張輝指出,當得分率越高,使用率也較高時,對比賽的獲勝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相反,若得分率較低,使用率較高,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表9 東京奧運會四強女單運動員技戰術實力評估一覽表
得分與失分是羽毛球比賽獲勝的量化指標,當一場比賽中得分高于失分時候,那么比賽就能夠獲勝[3]。主動得分即采用一定的技戰術對比賽進行控制,進行調動對手的辦法,最終使得對方不能夠接球,羽毛球直接落地;主動得分越多,說明進攻能力越強,攻擊性較強。對方失誤得分即指對方在不受壓迫性的條件下,由于自我的技戰術使用導致擊球不過網或者擊球出界導致的失分,而本方的分為對方失誤得分。
通過對陳雨菲與戴資穎的主動得分與對方失誤得分進行統計,見表10。我們能夠發現,決賽主動得分占比為33%,利用對方失誤得分為67%;季軍賽主動得分為47%,利用對方失誤得分為53%;半決賽主動得分為46%,利用對方失誤得分為44%。說明女單運動員失誤是造成對手得分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過多的失誤容易影響比賽的勝負;半決賽到決賽主動得分逐漸降低,利用對方失誤得分逐漸提高。這也與陳滔對羽毛球女子單打運動員的研究相一致,女單運動員比賽中要取得勝利就是要減少失誤。

表10 陳雨菲與戴資穎得分來源比較
1.發球方面,女單羽毛球比賽中發球從半決賽到決賽變化不大,主要集中在網前的1號區域5號區,后場的4號區。半決賽中的4號區發球占比較高。從半決賽到決賽4號區的發球占比不斷下降,說明隨著比賽的深入網前球的比例逐漸增加,后場球比例逐漸降低。
2.接發球方面,女子單打接發球落點主要集中在1號區、3號區、4號區,半決賽與季軍賽1號區、2號區、6號區的擊球落點占比較為均衡。
3.羽毛球四強比賽中占比最高的是放球與挑球,其次是搓球與撲球。在半決賽中,搓球占比最高,雙方運動員的實力差距較大,經常能夠搶到教好的機會進行搓球,撲球在季軍賽與半決賽的占比也高于決賽中,這與運動員的實力差距有一定關系。在決賽中,運動員實力差距較小,更加傾向于穩定性的放球與挑球。
4.中場球中運動員主要使用平抽、接殺球、擋網、殺球四種技術。半決賽中接殺球、殺球的比例高于決賽與季軍賽;決賽中挑球與攔球的占比高于季軍賽與半決賽。
5.后場技術中主要使用率較高的是殺球、其次是高遠球、最后是吊球。高遠球的占比從半決賽到決賽逐漸提高;吊球占比五明顯的變化;殺球占比從半決賽到決賽占比逐漸提高。能夠看出隨著比賽的深入女單運動員主要使用拉吊技術進行創造機會;殺球是使用最高的后場技術。
6.從半決賽到決賽,決賽與半決賽的發接發階段得分率為良好,但是三個階段使用率都較低;限制階段,三個階段的比賽決賽與季軍賽使用率較低;半決賽的使用率較高,且得分率為良好,說明在半決賽中限制階段是其得分的一個優勢階段;多拍階段無論是決賽還是半決賽得分率都為合格且使用率較高,說明女單運動員的爭奪逐漸走向多拍階段。
7.女單運動員失誤是造成對手得分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過多的失誤容易影響比賽的勝負;半決賽到決賽主動得分逐漸降低,利用對方失誤得分逐漸提高。這也與陳滔對羽毛球女子單打運動員的研究相一致,女單運動員比賽中要取得勝利就是要減少失誤。
1.加強發球變化性的練習,在發球環節創造主動,增加發球的隱蔽性。
2.運動員要改變進攻的節奏,不斷進行主動進攻,發揮自己的特長技術進行得分。
3.女單運動員要加強網前搓放球的練習,增加擊球的穩定性。
4.女子單打運動員要加強發接發階段得分率的提高,注重限制階段的變化,增加體能練習,穩定多拍階段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