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飛,李宏偉,樊瑩盛
提高大學生的體質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他們的就業和未來的長遠發展,當今大學生體質狀況令人堪憂。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每年有320萬人因缺乏體育活動而過早離世,青少年鍛煉不足占84%[1]。大學生的體質下降與不良生活方式及不健康飲食有關,特別是缺乏規律的、科學的、有效的體育鍛煉導致他們的體重超重,出現許多慢性代謝疾病[2],如肥胖、糖尿病、痛風、代謝綜合癥等。而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在主動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課余體育活動來改善,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有氧及抗阻運動,可以顯著減輕體重,治愈大學生代謝性疾病,并可達到防止復發的目的。因此,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運動既可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又可改善大學生的精神狀態。調查發現,堅持每周鍛煉1-2次的人群可延長壽命,偶爾鍛煉的人群也可降低死亡幾率[3]。研究證實,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較易患上慢性病,慢性病逐漸呈年輕化態勢,影響了大學生體質健康[4]。
國內外已有學者對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①課余體育活動只相關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研究;②課余體育活動僅僅關注于大學生的運動風險及應對策略關系的研究;③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干預大學生網絡成癮等現代文明病的研究;④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動機以及制約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因素等。從以上研究可發現,對大學生體育活動影響因素及分析的研究較少。隨著,2015年國家主動健康理念的提出,認為主動健康是基于體育的核心驅動建構起來的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健康干預方式[7],在該理念下指導大學生科學有效地進行課余體育活動提高大學生體質日益顯得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在主動健康理念下的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影響因素,可以達到增強大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達到建設健康校園的目的,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2019年人民網提出以健康素養促進“主動健康”的新理念,即通過對人體施加可控刺激強度,增強人體機能或逆轉疾病,主動獲取并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所進行的健康行為模式[8]。主動健康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主動獲取健康信息和健康素養的意識及主觀意愿,渴望健康并愿意進行運動;②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改善健康行為,整合分析影響人體健康狀況的應用模式;③維護人體全生命周期,使體育活動融入日常學習、工作及生活。主動健康有別于傳統健康,傳統健康主要是預防、控制和治療疾病,而主動健康是從全生命周期出發,以全體人民健康為目標,科學運動為途徑,健康生活方式為內容的多元化理路。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提出“上醫治未病”[9],意思是醫術高超的醫生治療還未發生的疾病,主動健康的提出為“上醫治未病”治療理念提出了可具體實施的路徑,特別適用于大學生應用該路徑自主提升健康意識和行為,通過主動健康干預個體生活方式使主動健康理念逐漸融入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11]。
如何使主動健康理念融入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以下幾點較為重要,首先,從被動依賴藥物“治已病”主動轉向利用體育“治未病”,大學階段既是提高大學生廣泛學識,也是提升他們健康狀況的重要時期。其次,運動作為主動健康的形式逐漸成為未來健康體系的重要成分,健康在學習和生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由健康到主動健康需要大學生轉變觀念并付出行動;最后,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以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達成運動改善體質的最終目的。
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主要包括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12]三方面:①身體形態。體型肥胖的大學生比例逐年增加,因久坐少動、能量失衡的生活方式導致身體形態處于非平衡狀態。此外,部分追求“完美”身材的同學過度節食、減肥導致各種疾病;②身體素質。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因此要從不同方面著手,其中,爆發力和速度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可通過百米跑等運動形式來提升,而長跑則可增強耐力;③身體機能。身體機能包括心肺機能和呼吸機能等,具體表現為肺活量評價低、體質測試不合格的人數逐漸增多,體測成績的通過率在逐年遞減[14]。另外,在對耐力和心肺功能的測試中,測試結果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趨勢,眾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得出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或鍛煉不足。總之,目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呈下降趨勢,可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來助力大學生增強體質。
綜合以上分析,當前部分大學生各方面身體指標及素質都不達標,缺乏運動毅力以及體育鍛煉仍是主要原因。因此,可通過利用智能APP[15]來督促學生進行規范的體育活動,甚至將學生的體育運動情況關聯畢業學分,使缺乏主動性的學生自主加入到運動中。其次,國家針對以上現狀也在制定主動健康的應對策略,面對大學生體質日漸下降的現狀,《“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6]中明確指出大學生應積極主動的進行自主鍛煉,達到的目標是:①健康意識的全面提升。大學生自主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其體質和培育體育精神,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②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對于身體功能較差的學生,注意培養他們科學的運動觀和終身體育理念,以此達到提升體質弱學生的身體素質;③充分利用信息傳播渠道,獲取科學的健康指導和方式,努力提高身體機能水平,全面達到國家的健康規劃要求。為大學生將來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礎。再次,體育設施器材的開發和利用,打造良好的體育運動場所和環境,進行科學教學和運動實踐。最后,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體育課堂的延展,借助廣泛的課余實踐努力開展豐富多樣的業余體育活動,建立多種方式的體育競賽機制,鼓勵全體學生踴躍參與學校舉辦的各種體育競賽[17],借此既提高了大學生的體質,又增加了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塑造學生積極人格。
本研究對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現狀[18]的調查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包括性別、項目、年級、場所、時間及頻率,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贛南師范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現狀(N=230)
由表1可以看出,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男生有104人,女生126人,男生所占比例為45.22%,女生所占比例為54.78%,表現出女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人數相較于男生更多,這與師范院校女生比男生更多有關。根據項目來看,項目種類多樣,有球類、田徑、器械等,選擇田徑類項目者居多,占總人數的40%,顯示了學校對田徑的重視,也與教師的教學有關,學生的體質可通過田徑類項目得到很好的提升。但是,選擇器械的學生只有6人,僅占2.61%,反映出絕大多數學生對器械不感興趣、不會使用器械,缺少專業人員對不會使用器械者的指導,由于沒有在專業人員的正確指導下使用器械,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增加。故在今后教學中應讓專業人員更好地對器械的應用做出指導,避免損傷的高發率。另外,球類項目參與者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國家提出的“校園足球”計劃在大學校園中落實的較好,學生對足球也非常感興趣,但存在缺乏場地和老師指導的問題,如果這方面得到改善,可能課余體育活動能做到各類項目的融合發展,極大地提升當前大學生的體質。從年級分布來看,贛南師范大學各個年級的學生均有參加。其中大一和大四年級參與比例相近,這顯示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從入學到畢業在年級上沒有太大變化,大二年級參與人數最多,占39.13%。然而,到了大三,參與人數沒有增加反而顯著遞減,說明學生對課余體育活動重視度不夠,隨著學業負擔的加重,如果再不重視體育活動意味著身體素質的下降,加之面臨考研和就業的壓力,這樣的體質走向社會著實令人擔憂。所以,教師在學生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其終身體育思想,積極應對教學,創新授課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這樣才能培養出身體健碩的大學生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從表1中的場所來看,超過一半的學生在體育館進行鍛煉,體育館空氣閉塞、人員密集、運動器材供不應求,不利于有氧功能的提高。而在健身房健身的人數很少,只有6.96%,意味著學生對體適能的開發不夠,反映出學生體適能下降的原因是與大部分學生只在體育館從事一些田徑類運動項目有關。再從時間上看,贛南師范大學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的時間大部分(65.22%)在30min左右,而30min對于課余體育活動的時間來說是不夠的,達不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堅持每次運動60min、90min的學生越來越少,反映出學生堅持運動的能力隨時間的增加而下降,導致身體耐力變差。每周進行中等強度以上的150min以上的運動,才能達到和符合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的運動強度,產生良好的運動效果。選擇運動持續時間允許學生每周僅運動3次,而每周增加5-10分鐘運動時間即可。當學生覺得這樣的運動比較舒適時,可增加運動強度,如步行可以增加到主觀用力感知量表的3級或4級(中等強度),即在運動中可舒適談話,但不能唱歌,這可從學生體適能的變化中顯現出來。最后,從學生每周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頻率看,可以看出0次的人數較少,說明贛南師范大學學生還是比較喜歡參與課余體育活動,1-2次的學生占53.91%,看起來比例偏高,實際上這樣的比例還是偏低。以往研究表明,不到3次的運動頻率無法達到應該具備的體育鍛煉效果,沒有對身體形成有效的刺激,不能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及有氧運動能力,也不能達到提高體質的實際效果,也就是說這樣的運動最終是意義不大的。
總的來說,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數量的贛南師范大學學生在不同的年級、場所、時間和頻率進行課余體育活動。但是,他們健身的時間不夠,頻率也稍低,不能很好的提高大學生的課余體育活動興趣以及體質。建議建立體育活動考勤制度,要求學生每周必須完成規定的運動量,切實改善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不足的現狀。
影響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因素[22]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見圖1。

圖1 贛南師范大學課余體育活動影響因素
以往研究顯示,目前青少年鍛煉場地僅為2.41m2,遠遠低于教育部規定的人均面積應達到9-11m2的標準[23]。因此,缺乏體育場地設施是阻礙大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的首要因素。本調查在贛南師范大學發現,結果與以上有所差異,只有10%左右的同學認為場地設施是影響其進行課余體育活動的因素,由于羽毛球運動的獨特性,在某些學校受到歡迎,是學生課余時間參與較多的項目,可能會產生特殊的調查結果,從而導致該項目場地設施相對不夠。因此,可通過增設相關項目場地資源來緩解場地設施不足的情況,以改善大學生體質狀況。
從圖1中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毅力。究其原因:①看不到效果。部分學生可能是以減肥為動機而參與運動,起初,每天堅持40min有氧運動、飲食低糖少油,同時周圍人通過運動體重明顯下降,期盼的心理致使其也產生這樣的想法,但很難長期堅持。②方法不對。熱身運動可有效提高運動的抗損傷能力,同時還能持續提高運動的耐力,避免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因此,能夠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效能感。此外,對運動強度的評價也存在錯誤認知,人們認為出汗較多就是充分鍛煉,但出汗較多并非是充分鍛煉的評價指標,出汗較多既可能是虛弱者的運動表現,也可能是鍛煉者有較強的排汗能力。實際上,應找到更合適的指標來評價運動強度,比如心率。③缺乏運動伙伴。在特殊的大學環境下,每人都忙于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學生拼搏考研和準備就業,無暇顧及體育活動。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購、短視頻、游戲占據著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使得學生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網絡上,導致有相當一部分(30.43%)學生沒時間進行課余體育活動。此外,網絡也導致很多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由原來更多的戶外活動變為靜坐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更為嚴重的是,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中,網癮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并患上身心疾病。因此,“強身健體”成為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擺在體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是如何因勢利導的大力宣傳體育鍛煉,且讓大學生主動參與并達到主動健康。本調查發現,7.83%的學生反映學業繁重,文化課安排太多,特別是部分理科專業,不僅有理論課還有實驗操作,有的實驗較復雜,持續數日,沒有空閑時間進行體育活動。另外,內卷化現象普遍,也是大學生進行課余體育活動的重要制約因素,且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指導,使得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呈現出不科學性、不系統性、隨意性。當前大多數學生未形成主動運動的習慣,因而仍需有專業人士組織和指導,但學校除組織體育競賽外,其余大多放任不管。
本研究只發放了300份問卷,由于樣本量有限,不能完全反映一所大學的整體課余體育活動情況。在今后的研究中通過加大樣本量,并分不同專業發放,可使研究效果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主動健康理念是機體主動獲取并保持的健康行為模式,即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維護,為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指明了方向。鑒于慢性病呈年輕化遷延的趨勢,提出大學生要主動利用體育“治未病”,尋求科學的課余體育鍛煉方法,達到有效改善學生體質的要求。在主動健康理念指導下的體育活動,既要重視體質較弱的學生,同時也要關注運動能力較好的學生。目前大學生體質下降問題逐漸引起重視,為解決此問題,本研究對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得出大學生進行課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缺乏毅力,與以往研究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場地設施有所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提出應激發學生運動熱情、加強科學指導及有效健康管理,使他們愛上運動,良好的健身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體適能,帶給學生體質變化的同時促使其更好的鍛煉,形成良性循環。只有學生體質提升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豐富課余體育活動與提升體質的學術理論,更能將主動健康理念落到實處,真正地為大學生健身帶來實質上的進步,為其走向工作崗位、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體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