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第四中學 曹麗萍
多年的實踐證明:用同樣的教學時長,不同的教師所教的班級在中考中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教師所教的班級學生的數學人均分比其他班級高出很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是因為學科組沒有聚團隊智慧去攻中考之堅,散兵游勇的游擊戰是不可能掀起狂風巨浪的.基于此,學校展開了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筆者就從學校近期組織的一次學科組教研活動說起.
本次教研活動是以“定—聽—評—議”為主題,旨在凝聚學科組集體智慧去打好中考的攻堅戰.中考備考時間短,教學任務重,要使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究竟怎樣做才能更好地發揮數學課堂復習備考的效率?帶著這樣的困惑,學校數學學科組為此進行了以“聚團隊智慧,攻中考之堅”為主題的教研活動.
備考復習“打造示范課”是以九年級數學學科組為單位組織聽課.學科組進行前期會議,安排此次活動的一周復習任務日計劃,使教師的教學進度基本一致,為活動的順利展開做好鋪墊.
此過程分作隨堂聽課、觀摩課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隨堂聽課,尋找問題.聽課的實錄在這里就不贅述了.以下是這次教研活動中尋找到的課堂教學拖后腿的五個原因:
(1)課堂備考與真正的中考距離相差甚遠:熱鬧的課堂氣氛僅是表面文章,討論此起彼伏,但學生收獲甚微.
(2)部分教師僅是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沒有分析當前的考試大綱內容,教學準備不夠充分,與平時的新授課如出一轍.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沒有抓住備考的實質,讓學生產生了“炒冷飯”的感覺,而用題海戰術解決問題,又產生了教學嚴重超時的現象.
(3)課堂采用了問題驅動教學,但創設的質疑情境流于形式,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能有效進行數學建模.
(4) 小組合作討論過于開放,教師僅是旁觀者,部分學生也成為休閑者,讓小組合作討論成為學生的“休閑娛樂”.
(5)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創設與教學容量脫節嚴重,過度依賴媒體,直接使用從網絡中下載的課件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容量過大,知識進展太快,學生無法接納,然后是強加給學生題海式的課堂練習,從而使備考失去中心,偏離了航向.
第二階段是課堂觀摩,教學實踐.通過第一階段的隨堂聽課的交流分析,讓學科組成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交流之后又討論形成了觀摩課的格局.
接下來我們聽取了一位主講老師結合上述主題設計的“平面直角坐標系與函數”一課.下面節選了其中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兩個精彩片段.
實錄片段1:
師: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坐標軸與地圖風向標一致,以東西為x軸、以南北為y軸.
(出示問題)若以學校為坐標原點,小明同學的家位于第二象限,且到x軸距離是4,到y軸距離是5(距離單位:km)的地點,則:
①小明同學的家的坐標為.
②小明同學的家到學校的距離是.
學生活動:作圖、計算、舉手回答.
師:請想一想,為什么同學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呢?哪一種方法簡便且容易被大家接受呢?
生:首先是作圖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后再根據小明同學家的位置就可以計算出小明同學的家到學校的距離,這樣的做法直接明了.
師:是啊,我們的生活里存在很多類似數學位置關系的情境.今天就來復習 “平面直角坐標系與函數”這個專題.
交流感悟:專題導入的情境采用了學生熟悉或者關注的生活畫面創設,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積累產生新鮮感,將翹課的心思快速收起來,用最短的時間引導學生進入到備考復習中.“平面直角坐標系與函數”考查數形結合的學科素養,考綱要求學生能夠用點的坐標表示位置,從函數圖象中獲取相關的信息.這種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復習專題內容的備考是直奔主題的,具有針對性,且行之有效.
實錄片段2:
師:下面通過一道2020年甘肅省蘭州市的中考試題(有修改),看一看“平面直角坐標系與函數”知識點的命題方向是怎樣的?

圖1
如圖1,二次函數曲線y=ax2+bx-4經過兩點M(-3,0)和N(5,-4),與y軸交于點P,連接MN,MP,NP.
(1) 求此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2)求證:MN平分∠PMO;
(3)二次函數曲線的對稱軸上是否存在點Q,使△MNQ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請求出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師:此題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平面直角坐標系與函數”,同時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函數等知識點,說明中考壓軸試題的綜合性強、靈活度高,知識點相互滲透,需要通過對圖象的分析理解判斷.現在請大家就動手做一做.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寫出標準的解題過程,進行展示與交流.

師:第(1)問簡單否?對拿到分數有信心嗎?
生:(異口同聲)有!
師:大家對L同學的方法都清楚嗎?請L同學再談一談點P的坐標該如何確定?

師:其實,將x=0代入y=ax2+bx-4也一樣.結合L同學的分析,可得點N和點P的縱坐標相同,也就是說NP與x軸平行.請問能否用其他更好的方法判斷NP與x軸平行呢?

生L:對第(2)問,前面分析了NP與x軸平行,則∠OMN=∠PNM.若MN平分∠PMO,則∠PNM=∠OMN=∠PMN,只要說明△MPN是等腰三角形,MP=NP即可.
師:我順便插一句,要判定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需要計算兩個邊長相等,那么,在圖象中用哪種方法去解決“線段長度”問題呢?
生D:首先是NP與x軸平行,根據點N的坐標就可以得出NP=5.再求MP=5就可以了.MP的長度可以用“勾股定理”得出,正好是“勾3股4弦5”.
師:講解得很到位.提醒大家注意一點,盡管用到“勾3股4弦5”,但在相應的解題過程一定要寫出來.誰能說一說第(3)問的解法?

圖2
師:W同學,說一說你判斷點Q有兩種情況的理由.
生W:因為在MN線段上下方都能找到一個直角三角形.
(學生有了一些議論,意見不統一,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新課的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整體掌握不夠,教師要進行引導.)
師:W同學的說法全面嗎?


生:因為點Q在二次函數圖象的對稱軸上.
師:很好!設定一個點的坐標時,用一個未知數來表示討論中的關系式,這樣就避免不必要的多元方程求解.
…………
交流感悟:以近年的中考試題為情境展示、討論,讓學生親歷參與學習獲得數學建模的過程是教學最顯著的優勢.課堂交流互動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展示解題步驟,而是為學生創造談談自己解題思維方法的機會,讓學生在用數學語言的組織推理中,提煉和建構知識備考體系,從而獲取實戰經驗.教師在學生交流過程中僅僅是旁征博引,注重知識的滲透與整合,幫助學生謹防知識點遺漏,這對發展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樣的備考方式是值得學科組成員借鑒和在學校推廣的.
觀摩課后開展學科組全員互動評課活動,通過各抒己見去優化教學設計,同時也共同重新審視課堂結構與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高效備考指明了方向,也使初入九年級的教師從理論與實踐的磨合中感悟到優化課堂結構的重要性,經過反思、升華后內化為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次評價有以下四點:
(1)真誠、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是打造備考高效課堂教學的基礎,創設和諧、探究的課堂氣氛是收獲的關鍵所在.
(2)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把數學知識復習融于真實的情境中.
(3)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駕馭課堂的能力才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主講教師對本復習專題內容不僅進行了充分地預設,精選中考試題,還靈活地生成了中考知識導向,學生可以清楚地找準備考方向,大大提高復習效率.
(4)多利用課堂即時評價功能,讓學生因良好表現得到點贊而獲得心理滿足,從而讓學生思維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
教學相長不僅僅適宜于教師,同樣適宜于學生.通過學科組商議達成以下共識:
(1)導入專題的問題情境要新穎,最好選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
(2)挑選的例題或課堂練習應精心,最好選用近年來的中考試題,這樣可以精準把握考點和考向.
(3)課堂教學不是教師的一言堂,應由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寫出標準的解題過程、進行展示與交流來完成,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是解說輔助員、問題的導引釋疑員.
(4)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但教學結構要基本不變,這樣就可以形成一種課堂教學格局.
總之,一次真正圍繞中考備考主題的教研活動可以讓每位畢業班的教師茅塞頓開,也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然后在正向的教學中進行內化.“定—聽—評—議”教研活動是一種深入人心的活動,不可置疑,唯有聚集體之智慧,才能更好地打好中考攻堅戰.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