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邦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 青海海東 810600)
犢牛瀉痢屬于綜合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多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以及飼養管理不當所導致,若養殖環境中存有病原菌,在犢牛免疫力下降時,則會為病原傳播提供條件,進而導致瀉痢的發生。在該病癥的西醫治療中,通常采用抗生素對犢牛機體內的病害菌進行滅殺,雖可起到治療目的,但易使犢牛出現抗藥性,并且若用藥不當,還會對犢牛的瘤胃造成損傷。在此背景下,本文選取68頭患有瀉痢的犢牛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中獸醫療法遵循標本兼治的原則展開治療,并對療效予以探討,以期能夠為犢牛瀉痢的防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在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4 月期間,筆者選取某養殖場68頭患有瀉痢的犢牛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式差異分為兩組,西藥組34 頭,中藥組34 頭。兩組瀉痢犢牛日齡、體質量、病程以及癥狀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對比。
1)自身發育原因。犢牛消化系統仍處于發育階段,在其吸吮乳汁時,體內會出現自然反射,形成管狀結構,使乳汁直接進入皺胃中,此時犢牛相當于一種單胃動物。并且犢牛適應能力較差,針對于溫度等環境變化,其尤為敏感,過高的溫度會使犢牛出現氣喘情況,過低的溫度則易著涼。在其出生15d 內極易發生瀉痢,瀉痢發生之后會使犢牛出現消化不良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可使犢牛消化道黏膜出現損傷,進而引發嚴重的胃腸道病變,使其無法充分吸收乳汁營養,最終身體消瘦,出現脫水甚至死亡現象。
2)病毒及細菌因素。冠狀病毒、輪狀病毒及黏膜病毒也可導致瀉痢的發生,傳染性較強,多以嚴重腹瀉、發熱、消化黏膜病變為主要特征。此外,養殖場所環境衛生較差以及氣候驟變也會降低犢牛抵抗力,進而為彎曲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侵入提供條件,引發瀉痢。
3)寄生蟲因素。飼養管理不當及衛生條件差可導致犢牛出現犢牛球蟲,其癥狀為腹瀉,且糞便中伴有血絲呈膠凍樣,食欲差機體消瘦,最終脫水死亡。3 月齡內的犢牛易感染牛蛔蟲,發病初期無明顯癥狀,但糞便稀薄呈灰白色,臭味明顯,隨著蛔蟲數量的增加,使犢牛腸道嚴重受損,此時犢牛活動量減少,吸吮力不足,腹圍增加,用腳踢打腹部,糞便轉變為水泥樣。病情持續發展,停止反芻,皮膚無彈力且結膜蒼白,臥地不起,此時糞便為黑紅色,且氣味腥臭,甚至意識喪失,預后不良。
1)感染性腹瀉癥狀。10 日齡內的犢牛易感染大腸桿菌而引發瀉痢,尤其是3 日齡內的犢牛,母乳質量差、衛生條件差、溫度控制不佳以及未吃足母乳均可使該病癥發生。2~3 日齡犢牛易出現急性病例,其呈敗血型變化,間歇腹瀉,體溫升高,死亡率較高。10 日齡內犢牛大部分為慢性經過,癥狀不十分明顯,食欲降低,糞便較稀,后期鼻黏膜干燥、眼球凹陷,部分患病犢牛可出現興奮不安等神經癥狀,之后昏迷,病情嚴重易因繼發肺炎而死亡。1 月齡左右的犢牛易因感染沙門氏菌而出現瀉痢,發病后體溫升高,下痢混有血液及黏液,以后肢踢打腹部,病情嚴重可因脫水衰竭而出現死亡。此外,感染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及球蟲也會引發瀉痢。
2)消化不良性腹瀉。15 日齡左右的犢牛易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其糞便為黃色或灰白色,質地稀薄,混有消化不完全的凝乳塊;部分犢牛瀉痢呈水槍樣于肛門噴出,后軀被糞便沾污,排便頻繁。若腸內容物出現過度發酵的情況,會使犢牛出現自體中毒的情況,進而引發腸炎,加劇瀉痢癥狀。
1)免疫接種。可結合養殖區域疫病流行狀況對犢牛進行疫苗接種,如傳染性胃腸炎疫苗及黏膜病滅活疫苗。在母牛妊娠前40d左右,可對其進行免疫接種,使犢牛于初乳中獲取抵抗力。此外,在瀉痢流行季節可采用黃芪多糖等提升牛抗病能力。
2)強化圍產期母牛飼養管理。母牛飼養管理水平對其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有直接影響,進而影響犢牛的健康狀況。基于此,養殖人員應重視圍產期母牛的飼養管理,為妊娠母牛供給足夠的營養,使胎兒能夠健康生長。此外,還應注重蛋白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的補充,使乳汁質量更佳。針對于缺硒的母牛,做好補硒工作,如注射亞硒酸鈉等。
3)重視犢牛護理工作。犢牛出生后,對其身體進行擦拭,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著涼導致的瀉痢。盡量使犢牛盡早吃到初乳,以提升其免疫力,預防瀉痢的發生。此外,養殖人員需提升犢牛母源抗體水平,降低瀉痢發生率。此外,還需做好對犢牛的護理工作,做到定量、定溫及定時,避免犢牛發生應激反應,并為犢牛補充適量的硒元素、鐵元素及維生素。針對于斷奶期前后的犢牛,要做好乳料的銜接工作,使犢牛在適應飼料的過程中不出現不良應激。
西藥組:采用2%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治療,用法用量:肌注每次0.1mL/kg·bw,2 次/d。連續治療5d。
中藥組:組方為連翹、麥冬各20g,車前草15g,雞內金、蟬蛻、厚樸花各10g,將上述中藥加水煎制,灌服,1 次/d,連續灌服5d。
1)治療效果。精神狀態、食欲以及糞便形態均恢復正常為治愈;糞便性狀、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食欲明顯改善為顯效;糞便性狀、精神狀態以及食欲有所改善為有效;各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
2)分別于治療第2 天、第3 天及第4 天對比兩組犢牛腹瀉率。

中藥組與西藥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7.06%與79.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對比(n/%)
中藥組治療第2 天腹瀉率為(0.51± 0.13)%,治療第3 天腹瀉率為(0.32± 0.11)%,治療第4 天腹瀉率為(0.08± 0.03)%,均明顯低于西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犢牛腹瀉率對比(,%)
針對犢牛瀉痢而言,需及早發現并診治,犢牛心血未充,屬于稚陰稚陽之體,脾胃臟腑素弱,若在養殖過程中衛生條件或飼養條件不當,寒熱不當,則易因腸胃內氣血阻滯發生瀉痢。因此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需對個體癥狀差異明確辨別,辨證施治,以促進犢牛康愈。
試驗結果表明,中藥組治療有效率高于西藥組,用藥后各日腹瀉率低于西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提示,采用中獸醫療法對犢牛瀉痢進行治療,可快速改善犢牛瀉痢癥狀,提升臨床療效。究其原因,中藥組方中含有的連翹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麥冬具有滋陰潤肺、祛燥清心之功效;車前草具有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于暑濕瀉痢之癥;雞內金可有效治療嘔吐瀉痢以及食積不消之癥;蟬蛻具有疏散風熱之功效;厚樸花可治療肝胃不和及脾胃虛弱之癥。將上述中藥合用于犢牛瀉痢治療中,可起到清肺理氣、疏風化邪、調節脾胃的作用,可從根本上對犢牛瀉痢進行治療。此外,基于藥理學角度而言,上述藥物還可對犢牛胃腸道中的細菌,對有害毒素的繁殖進行抑制,提升犢牛免疫能力。
綜上所述,在牛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需從多方面著手,構建出科學系統的疫病防控方案,以從根本上減少犢牛瀉痢的發生幾率,在病癥發生后,可采用中獸醫療法進行治療,以提升療效,保障養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