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 諶洪宇 劉勇 于憲貴
(安順市人民醫院,貴州 安順 561000)
腰椎間盤突出(LDH)是導致老年人群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經保守治療可改善癥狀,但隨著病情發展,保守治療已無法控制病情〔1〕。作為治療LDH的有效手段,經皮椎間孔鏡下微創技術(PTED)能夠有效摘除突出組織、修復破損纖維環,且手術具有微創、出血少等優勢,且不影響脊柱穩定性,臨床應用價值高〔2,3〕。但因老年人群腰椎退變程度較嚴重,且病程長,治療難度較高,治療效果不佳。易端等〔4〕研究指出,LDH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礙,且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由此可見,LDH治療后復發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因此,明確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相關因素,采取相應措施,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擬分析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安順市人民醫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81例LDH患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122例,女59例;年齡61~78歲,平均(69.47±5.11)歲;病程1~6年,平均(3.25±0.69)年;突出節段:L3~4 34例,L4~5 98例,L5~S1 49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存在明顯的腰痛或伴腿痛,且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LDH;③單節段突出者;④經正規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但病情無明顯改善者;⑤接受PTED治療。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腰椎間盤手術史;②椎間盤突出鈣化者;③脊柱存在惡性腫瘤、感染、結核者;④合并椎體滑脫、不穩者;⑤非LDH所致腰腿疼痛;⑥穿刺部位皮膚破損、潰瘍。
1.2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行PTED治療:患者取俯臥位,行局部麻醉,術前經C臂機(西門子,型號:Siremobil Compact L)透視定位,確定穿刺點;經椎間孔進入椎間盤內,沿導針做切口,逐級擴張導管,建立工作套管,再次經透視確定位置后,對椎間盤進行亞甲藍染色,連接Ⅰ SEE椎間孔鏡可視化系統(JOIMAX),于孔鏡下清理術野周圍組織,調整角度、確認位置后,取出髓核組織,并清理碎屑,術后沖洗術區,將切口縫合,手術結束。
1.3基線資料收集方法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問卷,收集全部患者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疾病〔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壓:符合《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2014年修訂版)》〔5〕中診斷標準〕、突出節段(L3~4、L4~5、L5~S1)、疼痛表現(腰痛、腿痛、腰腿痛并重)、纖維環破裂(經CT檢查確診)、椎間盤退變Pfirrmann分級〔6〕(Ⅱ級、Ⅲ級、Ⅳ級)、腰椎生理曲線(于腰椎側位片上采用seze測量法測量,連線取自胸12椎體后下角至骶1后上角,與各椎體后緣弧線形成一弓,弧的頂點即為弓頂,測量弓頂至連線的垂直距離)、腰椎間盤外傷史。
1.4治療效果評估方法 對全部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全部患者于術后6個月到院復查,采用下腰痛評分(JOA)〔7〕評估治療效果: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JOA評分>24分,恢復正常工作、生活為優;患者癥狀、體征明顯改善,JOA評分16~24分,能夠勝任日常工作、生活為良;患者癥狀、體征有所好轉,JOA評分10~15分,日常生活、工作活動受限為可;患者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JOA評分<10分為差。將治療效果為優、良的患者納入療效佳組;為可、差的患者納入療效不佳者。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基線資料對比 181例老年LDH患者術后經為期6個月隨訪,其中優82例,良71例,可19例,差9例。療效不佳組糖尿病、腰腿痛并重、Pfirrmann分級為Ⅳ級發生率高于療效佳組,腰椎生理曲度(弓頂距離)低于療效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
2.2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單項回歸分析 將2.1中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其中糖尿病:1=是,0=否;疼痛現現:1=腰腿痛并重,0=腰痛或腿痛;椎間盤退變Pfirrmann分級:1=Ⅳ級,0=Ⅱ~Ⅲ級。將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作為因變量(1=療效不佳,0=療效佳),經單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腰腿痛并重、Pfirrmann分級為Ⅳ級可能是導致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危險因素(OR>1,P<0.001);腰椎生理曲度(弓頂距離)高可能是導致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保護因素(OR<1,P<0.001)。見表2。

表2 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單項回歸分析
2.3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多項回歸分析 將2.1中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將P值放寬至<0.1)作為自變量,將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作為因變量(1=療效不佳,0=療效佳),經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腰腿痛并重、Pfirrmann分級為Ⅳ級是導致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危險因素(OR>1,P<0.05);腰椎生理曲度(弓頂距離)高是導致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保護因素(OR<1,P<0.05)。見表3。

表3 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多項回歸分析
郭衛春等〔8〕研究指出,LDH患者采用經皮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療效不佳率為17.90%。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結論相似,可見LDH患者PTED治療無效率較高,臨床需予以重視。因此,探尋影響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的相關因素,對提高治療有效率尤為重要。
本研究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腰腿痛并重、Pfirrmann分級為Ⅳ級是導致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危險因素;腰椎生理曲度(弓頂距離)高是導致老年LDH患者PTED治療效果不佳的保護因素。分析原因,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者存在胰島素抵抗,導致機體代謝紊亂,且患者多伴有血管內皮損傷,患者術后切口愈合較慢,極易發生其他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可能導致患者療效不佳〔9〕。對此建議,針對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前應積極采取治療措施,控制患者術前血糖水平,以減少手術相關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腰腿痛并重:LDH患者的疼痛癥狀主要表現在腰部、腿部,部分患者存在腰腿痛并重現象,患者疼痛程度較嚴重〔10〕。研究指出,腿痛主要因神經機械長期壓迫所致,經手術治療可解除神經機械壓迫,進而有效改善腿痛〔11〕。而腰痛主要與炎癥刺激、神經免疫反應等有關,病因較復雜,手術治療后仍有較大概率出現腰痛癥狀〔12〕。而腰腿痛并重患者疼痛程度更加嚴重,手術治療可能無法有效解除疼痛,導致患者治療效果不佳〔13〕。對此建議,針對腰腿痛患者,術后可輔以中醫按摩、針刺治療,可有效解痙、止痛,改善患者血液循環,促進損傷部位修復,達到舒經活絡、通氣血的目的。退變程度:Pfirrmann分級可評估腰椎間盤退變程度,Pfirrmann分級越高,提示患者腰椎退變程度越嚴重,可能加大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技術操作難度〔14〕。張青波等〔15〕研究指出,Pfirrmann分級與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關。由此可見,患者Pfirrmann分級越高,疼痛程度越重,加之手術難度較高,可能導致手術治療效果不佳。對此建議,囑咐患者定期復查,評估腰椎健康狀況,以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促進患者康復。腰椎生理曲度:腰椎生理曲度改變可影響脊柱穩定性,加重腰肌負擔〔16〕。研究指出,腰椎生理曲度變直可增加椎間筋膜張力,導致神經根被牽拉,周圍肌肉、韌帶發生異常,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進而出現腰腿痛癥狀〔17〕。而腰椎生理曲度逐漸消失,可增加脊柱外在張力,導致脊柱腰肌的保護作用相對較差,治療效果不甚理想〔18〕。對此建議,叮囑患者于術后疼痛癥狀消失后,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以促進腰椎生理曲度恢復,預防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