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館 河北日報報業集團
這份珍藏于河北省檔案館內的“1號檔案”,是河北省檔案館第1號全宗第1號目錄第1號卷的第1號件,名為《出路》,是中共順直省委機關刊物。
順直是順天府和直隸省的簡稱。中共順直省委建立于1927年8月, 1930年12月底中共順直省委撤銷,中共河北省委成立。
1928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劉少奇以中華全國總工會特派員身份到順直工作。為統一黨內認識,劉少奇等人倡議并于1928年11月出版了《出路》。
刊物的名稱,是針對當時順直省委內部分黨員思想中產生的“黨有沒有出路”的疑慮而確定的。而這份紅色期刊,也見證和記錄了中共順直省委和河北省委奮斗求索的難忘征程。劉少奇要求各地黨組織早訂購、多訂購,最好達到“每個同志都必須有一本”,從而加大順直黨的宣傳教育力度,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北方黨的工作和發展。
正如劉少奇在為《出路》所寫的序言中講到的,這條路是很艱難的血路,而不是平坦大道。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順直省委和河北省委的處境尤為艱難。“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隨后,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進行大肆的屠殺。
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順直省委和河北省委先后遭到了六次大的破壞,省委書記的變更有二十多次,多任省委書記犧牲。
華北地區的黨組織,長期處于跌宕起伏的狀態。這些年,僅省委書記就因為被捕、被殺或者犯下錯誤,換了不下二十來位,這在全黨是極為罕見的。

圖1 河北省檔案館館藏《出路》
1935年,由于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壞停止活動,中共中央正走在長征路上,中共北方局及河北省委與中央失去聯系,成為一個 “孤兒”。不僅在工作上得不到中共中央的及時指導,而且經濟上也得不到接濟,加上那年華北大旱,遍地災民,同志們不能出差,無法開展工作。
為了渡過難關,時任中共北方局書記兼河北省委書記的高文華想盡了一切辦法,但經費依然緊張,連吃飯都成為了嚴重的問題。
高文華的妻子賈璉眼看家里沒有一點糧食,就想把掛在墻外裝飾門面的一塊臘肉取下來吃,但高文華堅決不同意。因為他是以商人的身份為掩護做地下工作的,那塊臘肉不僅是避免特務起疑心,同時也是地下黨同志前來聯系工作時報平安的標志。
為了保證省委能夠開展工作,萬般無奈的高文華做了一個決定,賣掉自己唯一的兒子。

圖2 順天府地圖
我們現在不這么做還能怎么辦呢?同中央失去聯系這么久了,沒有經費,可是我們的工作不能停,一定要繼續下去,別怪爸爸媽媽心狠,別怪我們……
當時高文華共有四個孩子,只有最小的是男孩。于是就把僅僅四個月大的兒子賣了五十元大洋。
孩子,一定要接回來,我們的革命再困難,也不能用這種辦法。
黨組織在得知此事后,曾多方打聽并托人尋找孩子的下落,但始終沒有找到。
高文華晚年回憶時說,“我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困難是暫時的,逆境是可以扭轉的。有了這個信仰,哪怕是個人的生命、血肉之軀都可以奉獻出來。”
“進步的黨,進步的同志認為黨是有出路的,是愿意走這條艱難的流血的出路的。”在《出路》的緒言中,劉少奇這樣寫道。
歷經六次大的破壞和二十一次調整的河北省委,屢破屢建,在血雨腥風中斗爭不止、奮進不止,組織領導了一系列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學生運動,并進行了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偉大嘗試。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中共順直省委常委郝清玉曾在《出路》中寫道,“我們既是共產黨的信徒,共產黨就是我們的終身出路”。
由于叛徒出賣,郝清玉于1931年4月被捕。當敵人告訴他只要在所謂“反共啟事”上按個手印就可以重獲自由時,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敵人說:“要我叛黨做不到!你們對日妥協投降,對內反人民,應該反省,我是革命到底,無過可悔!”
由于長期艱苦的斗爭環境和監獄惡劣的生活條件,郝清玉身患重病得不到及時醫治,于1935年9月病逝于監獄,年僅31歲。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燈塔,更是一個政黨團結奮進的旗幟。把黨作為終身出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畏犧牲、矢志奮斗,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動地的英勇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