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宇超
(山西八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頂管施工技術的適應性強,在不穩定的及飽和土層中均可有效應用,在順利頂管的同時還可減小對周邊環境的破壞。但同時,頂管作業復雜度高,頂管期間涉及到巖土力學、彈塑性力學、流體力學等多個學科的相關知識,對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出較高的要求,因此需加強技術探索,把握技術的原理和方法,妥善落實頂管施工的各項工作,保證最終的頂管效果。
頂管是一項無需對面層開挖的管線敷設方法,作為一種非開挖管道敷設手段,相比傳統的開挖敷設技術有著擾動性小、施工效率高、節能環保、投資少等優勢。頂管施工技術可減小管道敷設時的噪音和粉塵量,對施工場地周邊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生產生活環境較為友好,屬于一項高效率、低污染的優質管道敷設技術。得益于頂管施工技術的多項優勢,其在市政給排水管線工程中取得廣泛的應用。概括而言,頂管施工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施工面的占地面積較小,不會由于頂管作業而對周邊環境造成過多的影響;2)頂管施工的擾動性較小,地面的車輛行駛、人員通行等活動基本不會受到頂管施工的影響,在繁忙的城市中具有突出的應用效果;3)頂管施工技術的噪音較小,無過強的震動作用,可減小對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干擾;4)頂管施工期間,周邊的管線及構筑物可維持穩定,避免了傳統開挖敷設方式下既有設施失穩、受損等問題;5)由于頂管施工技術的擾動性小、效率高,可減少工程成本投入,具有經濟效益優勢。
頂管施工技術的應用優勢突出,但若要有效應用該項施工技術,需加強對施工條件的分析,判斷頂管施工技術是否具有適應性。除了考慮現場地質、地下水位、管徑等因素外,還需要兼顧到如下幾項條件。
1)現場為黏性土層或砂性土,同時無地下水的干擾,可以采取手掘式頂管或機械挖掘式頂管的作業方法;2)現場軟土層厚度較大,周邊不存在障礙物,可以考慮擠壓式或網格式頂管的方法;3)現場分布黏性土層時,若要有效控制地面的平整度,可考慮土壓平衡頂管的方法;4)現場有粉砂土層時,若要控制地面平整度,可考慮泥水式平衡法;5)頂進的金屬管較短或管徑較小時,較為適宜的是擠密式土層法。
頂管井的基礎由碎石或鋼筋砼構成,現場土質較硬時,可用方木作為基礎,土質缺乏穩定性時,在其周邊架設支撐,提升穩固效果。頂管井的地基修建需根據管線位置和坡度做靈活的控制,要求地基維持穩定,不可發生沉降,配套的導軌和頂管位置也均要足夠準確。
頂管井設置到位后,安排管道頂進。先在管的前端開挖深度約為30~50cm、形狀與管道形狀相似的坑道,用千斤頂將管道頂進,按照此方法重復作業,沿著預先規劃的路徑向前頂進。
頂管的接口以電弧焊接的方法為宜,保證連接部位的嚴密性與穩定性。為避免混凝土管的接口部位發生滲漏,用橡膠墊、麻絲油氈或是其它可行的材料嵌縫,管道頂緊后,兩管間的空隙需控制在1~1.5cm。
管道頂進和檢查井的施工均完成后,經檢查若無質量問題,用管道預設的壓漿孔進行壓漿,期間加強現場觀察與控制,避免地面出現沉降。
2.1.1 頂進管的直徑
以工程性質和工程要求為導向,確定頂進管的內徑;根據管道受到的荷載作用,合理設計混凝土管的壁厚,并明確配筋方式,以此來確定外徑。根據頂管施工要求,工作面上應配備挖土工人,為給人工作業提供充足的空間,管內徑不小于800mm。
2.1.2 頂進管的長度
不同長度的頂進管所對應的頂進難易程度和成本投入均有所差異。直線段頂進時,較長的管道可減少裝管的次數,但若管道過長,管道姿態的可控性降低,易偏離原設計路線,并且此時糾偏難度較之于短管而言明顯更大,從這一角度來看,直線段頂推的管道不宜過長。但需注意,管道過短也將面臨著局限性,例如短管易進入周邊土層,導致管道呈蛇形彎曲的形態,此時也不易控制管路頂進姿態。
2.2.1 現場平面布置
以頂管施工要求為準,安排現場平面布置,主要考慮到起重設備、自動控制室、管材堆場、注漿系統、棄土坑等,合理規劃位置,提升協同性。始發工作井內的配套設施豐富,需將發射架、反力架、主推千斤頂、頂管機等配備到位。為給員工的上下通行提供便捷的通道,在工作井邊側設置下井扶梯。
2.2.2 頂管機進、出洞土體的防護
以高壓旋噴樁、堆土反壓等方法加固進、出洞范圍內的土體,使土體具有穩固性,以便頂管機安全地進、出洞。在工作井安裝洞口止水裝置,避免頂進期間壓注的觸變泥漿大量流失,同時也可以有效緩解頂管機進、出預留洞的泥水流失問題。
2.2.3 頂管施工的設備配套
頂管施工技術通常被應用于淤泥質砂和黏土層中,管道直徑需在800mm以上,在確定管道直徑以及管材、現場土體摩擦力等各項條件后,進一步適配頂進機具、千斤頂等頂管施工所需的設備。

圖2頂管施工流程圖
2.3.1 注漿止水(穿墻前)
注漿止水方法主要應用在頂管工作井穿墻洞口前方,注入的漿液與自然土結合,經過固結后構成完整且穩定的整體,既能夠使工具頭順利穿墻,又可發揮出擋土、止水的作用。漿液的配合比為石灰∶水泥∶黏土=2∶1∶3,做充分的拌和,得到均勻性較好的漿液后,及時用于注漿止水施工。
2.3.2 穿墻
穿墻的施工技術要點,如下。
1)穿墻管內填入低強度水泥黏土拌和土,通過此類材料的應用,起到臨時阻水擋土的效果;2)穿墻孔外側土體可能由于施工擾動而失穩,為保證該部分土體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以注漿的方法處理穿墻管外側土體,在此前提下方可安排工作井工具管穿墻;3)穿墻前注重對現場施工條件的分析,判斷是否存在不利于施工的因素,若有則采取處理措施,加強源頭防控后,竭力營造安全、穩定的施工環境;4)悶板開啟后,隨即頂推工具管,設置止水法蘭加壓板,中間設置拉伸率較大、耐磨性較好的天然橡膠止水板環,隨著管道的有序頂進,逐步使橡膠板形成逆向止水裝置。加強工序協調,盡可能縮短穿墻管外側土體的暴露時間,否則將由于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流變現象。
2.3.3 頂管出洞
頂管出洞是頂管施工全流程中的重點環節,需要加強施工控制。例如,及時檢測管線的姿態,判斷是否偏離設計要求,若有偏離現象則用工具管調零,實現對管線的精細化調整;于工具管的井壁處設置支撐裝置;結合管線頂進情況,為工具管預先設定一個初始角,以此來彌補管線出洞時的下跌量,使管線出洞的位置達到設計要求。
2.3.4 注漿減阻
頂管期間,管道周邊的空隙以壓注觸變泥漿的方法予以填充,建立泥漿保護套,用于支撐地層,維持地面的穩定性,并通過觸變泥漿的注入減小頂進阻力,以便管道的順暢頂進。注漿減阻的方法在長距離頂管施工中具有適用性,先對頂管機頭尾部壓漿,再同步頂進,而后根據實際頂進情況在中續間和混凝土管道的適宜部位跟蹤補漿,在補充適量的漿液后,彌補頂進期間的泥漿損失。
頂進偏差的成因錯綜復雜,例如:主頂油缸的后背墻表面缺乏平整性;導軌未準確安裝到位,存在較大的偏差,不利于精準頂進;主動油缸頂力的分布缺乏均勻性;迎面土阻力缺乏均勻性;管外摩擦力的分布缺乏均勻性。部分頂管工程的糾偏具有被動性,通常是管段頭部偏離軸線后才安排糾偏,而此時的管道已經存在偏差,有效糾偏并非易事。因此,需化被動為主動,在頂進時便采取防控措施,例如加強對頂進系統的檢查,保證頂力的均衡性,以便將管道沿著特定的路線頂進。條件允許時,在計算機的輔助下糾偏,向計算機內輸入原始數據,計算機綜合判斷管道偏差軌跡、工具管端部位置及外力分布狀態,自動分析并顯示如何糾偏,技術人員根據顯示的信息妥善糾正偏差。
若頂管施工中已經存在軸線偏差,則根據實際偏差量采取適宜的糾偏方法,軸線偏差在10~30mm時,采用挖土糾偏法;超過30mm時,采用頂木糾偏法。除前述兩種方法外,千斤頂糾偏也是常見的糾偏方法,其思路是在超挖的一側管端壁上配置小千斤頂,由該設備提供適量的頂力,用于糾正管端部的方向。在整個頂管施工中,按照“勤頂、勤測、勤糾”的方式進行偏差控制,要求全程偏差均在20mm以內。
頂管施工有一定的擾動性,易導致地表變形,具體又分為地面沉降和土的縱橫向移動兩類。經驗表明,工具管前方的土體有移動的跡象,易影響到地表現有建筑物,例如出現建筑物局部破壞的情況。頂管的作業形態復雜,既有開挖又有頂進,同時隨著深度的改變,對應的土體軸線位移量也不盡相同,在多重作用下,工具管周邊土體的運動具有三維特性。地層發生移動的誘發因素也錯綜復雜,在各類因素中,以地面沉降最為關鍵,易由于施工控制不當而導致地層損失。
地層損失包含如下兩類。
一是正常地層損失,屬于頂管期間難以避免的地層損失,包含開挖面的地層損失、工具管與管道外徑差異而產生的地層損失等,針對此類問題,需從技術措施的優化著手,盡可能減小地層損失量,但無論如何優化頂管技術,均難以完全消除正常地層損失。
二是不正常地層損失,例如管節止水圈的嚴密性不足而導致頂管周邊土體流失,洞口止水裝置失效而導致周邊局部土體失穩,此類地層損失在合理應用施工技術后可避免。在頂進施工中,為保證地面建(構)筑物的穩定性,需要加強對地面沉降量的監測與控制。頂管工程中,可根據規范和現場施工條件設定最大沉降量允許值,經計算后對比分析地面沉降量和實際沉降量,根據實際偏差采取控制措施,具體可考慮如下幾項方法:取適量黏土、熟石灰、水泥,并摻入適量的水,拌和均勻后制作磚坯,將該材料填入穿墻管;以壓密注漿的方法處理工作井的內、外側,保證嚴密性;若頂進距離較長,可采用外套或止水柵欄,確保在施工期間可靈活更換止水盤根。
全面的現場勘察、施工工藝的合理優化、頂進參數的有效控制、頂進偏差的監測與糾正等均是重要的頂管施工質量控制措施,下文對關鍵的頂管施工質量控制措施展開分析。
在施工工藝的選擇中,需要充分兼顧到設備進場至頂進完成全流程中的各環節,具體涉及到頂進機械的配套、頂進路線的規劃、進出洞方式等。頂管直徑屬于重要的參考對象,可根據頂管直徑選擇網格加密式、頂部前伸式或是其它形式的工具管。塌方是頂管期間的常見問題,與暫停頂管后未采取防坍塌措施、開挖量超標等原因有關,此時地面的穩定性不足,可能發生沉降。因此,為從源頭上避免頂管期間的各類問題,需在前期設計階段便確定合適的施工工藝,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現場施工條件合理優化頂管工藝,提高可行性。
合理設計頂推的反力墻,使頂推后座有足夠的穩定性;制備泥漿,以壓力注漿的方式注入管體與巖石間,從而起到減小管體偏移量、維持頂進系統穩定性等效果。頂進過程中,及時檢查管道接頭的密封情況,保證該部分的嚴密性,以免由于密封性不足而發生滲漏。針對管道密封問題,首先需選擇合適類型的管道,要求管材的材質較佳;正式頂進時,嚴格控制頂進的速度,不宜過快,否則易導致地面隆起;頂進后,隨即安排注漿,此方法既能夠填充管體與巖土間的空隙,又可以發揮出注漿減阻的作用,有利于頂管作業的有效進行。
頂管埋深應合理,以便在開挖時產生拱效應,用于維持開挖面上方土體的穩定性,確保在地面荷載作用下地面不出現坍塌。部分管線臨近地表建筑物或既有的地下管線時,可能由于頂管而導致此類建筑物和構筑物受到影響,為保證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穩定性,需針對管線下方的土體做加固處理。土體加固可采用壓密注漿的方法,制備優質的漿液,將其注入土中,在漿液的固結作用下,改善土體的力學性質,提升土體的穩定性,保證頂管安全。
綜合考慮機頭折角、機尾地面沉降等現場監測數據,經綜合分析后,判斷頂管是否存在偏差,若有則安排糾偏。實際糾偏過程中,若糾偏動作后無折角變動,需隨即停頂,連同機械工、電工深入現場進行檢查,判斷電路和液壓管路的運行狀態,識別故障并妥善處理,使設備恢復正常,確保軸線達到設計要求。糾偏應具有及時性,盡可能在源頭上糾偏;觀察傾斜儀讀數的糾后趨勢,將實際情況告知地面和地下壓漿作業人員,必要時可適當加大壓漿量;頂進偏差用千斤頂糾偏,管道左側千斤頂采用左伸右縮的方法,反之亦然;遇到高程和方向均存在偏差的情況時,先確定偏差量較大的一項,予以調整,再調整另一項;較大偏差的糾正采取的是“少量多次”的方法,直至實際偏差被控制在許可范圍內為止;頂進偏差超出許可范圍時,隨即暫停頂進,探明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綜上所述,頂管施工技術具有擾動性小、效率高等特點,是一項極具應用價值的管道施工技術,在市政給排水及其它的管網工程中取得廣泛的應用。但頂管施工技術應用期間涉及到的要點較多,工程人員需予以高度的重視,例如管道的選擇、進出洞的安全防護、偏差的調整等各項工作均要有效落實到位,在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頂管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