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斌,陳青,陳小松,李明明,廖澤輝,陳婕
(1.梧州市中醫醫院,廣西,梧州543002;2.廣西藤縣婦幼保健院,廣西藤縣543300)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急救技術和護理技術的突飛猛進,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雖逐漸升高,但仍面臨一系列的營養問題。相關研究顯示,體質量2001~2500g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為50%、體質量≤2 000g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為73.7%,嚴重影響生長發育[1]。喂養不耐受嚴重影響早產兒基礎疾病的恢復,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甚至影響患兒的遠期生長發育,因此,預防、治療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發生具有重大意義[2]。現有文獻對集中于多發生喂養不耐受后治療的研究[3-5],但治療前移干預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具有重大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對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對象,探究早期預防性手指點穴配合中藥涂抹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梧州市中醫醫院和藤縣婦幼保健院出生的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f,±s)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f,±s)
注:組間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性別(男/女)20/30 21/29胎齡(周)32.83±2.94 32.57±3.08出生體質量(g)1945.43±295.43 1962.43±303.43出生身長(cm)44.01±2.84 43.88±2.84出生頭圍(cm)29.97±1.84 30.11±2.03 Apgar評分8.83±1.45 8.93±1.58
1.2 納入標準①出生時胎齡<37周,>28周的早產兒,體質量>1000g且<2500g[6];②患兒法律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同意加入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②壞死性小腸結腸炎;③合并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循環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礙;④合并產傷、重度窒息、嚴重感染等;⑤合并遺傳代謝病及研究者認為不合適參加臨床試驗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的西醫基礎綜合治療。基礎綜合治療包括喂養指導、腸外營養補液支持:(1)喂養指導:經口喂養:適用于出生體重>1500g或胎齡≥32-34周以上,吸吮、吞咽和呼吸功能協調的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管飼喂養:適用于出生體重在1000-1500g或胎齡<32周,吸吮、吞咽功能不協調的早產低出生體重兒;作為經口喂養不足的補充。出生后可于12小時內開始喂養,母乳和/或早產兒配方奶,喂養量與添加速度、間隔時間按胎齡、體重及喂養耐受情況個體化增加奶量。每次喂奶前回抽胃內容物,根據耐受情況調整喂養間隔時間。對喂養不耐受者進行下述處理:①減量喂養:胃潴留量<前2次喂養總量1/3者,本次喂養需減去胃潴留量;②停喂:胃潴留量≥前2次喂養總量1/3者停止加奶,且全天喂奶量應<全天預計奶量的一半;④禁食:24 h內嘔吐>3次、嘔吐物或胃潴留物有咖啡渣樣物、明顯腹脹、腹圍增大>1.5cm、腸鳴音減弱、血便、腹部平片提示異常。(2)腸外營養補液支持:當早產低出生體重兒不能完全耐受經腸道喂養時,部分由靜脈供給腸外營養支持,將葡萄糖與氨基酸液混合,之后緩慢加入脂肪乳,并加入維生素類、鈉、鉀等,混合后用輸液泵24小時勻速輸入。
1.4.2 觀察組 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手指點穴配合中藥涂抹穴位治療。中藥:采用香砂六君湯,此方劑注包括人參3g、白術6g、茯苓6g、半夏4g、陳皮4g、木香6g、砂仁6g、甘草2g組成。穴位: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中脘、天樞穴、足三里穴。方法:藥物由梧州市中醫醫院制劑室提供,由專人負責統一購置,并將之制成細粉,取細粉以姜汁調成糊狀,捏成3g小藥丸,操作時先用一個3g小藥丸涂抹穴位,然后以輕柔手法點按穴位,順序從上行下,從背部到胸腹部依次按揉,其中脾俞,胃俞,足三里以補手法,中脘、天樞以平補平泄手法,大腸俞以泄手法,在空腹或餐后2小時進行,每個穴位需輕柔點按2分鐘,力度以均勻適中,皮膚紅潤為宜,從住院第一天開始操作。操作過程中注意患兒有否不適、痛苦表情,局部皮膚有否變紫變黑和水皰出現,7天為1個療程,每天一次。
1.5 觀察指標
1.5.1 喂養情況 觀察管留置時間、出生體質量情況、全胃營養時間、住院時間等。
1.5.2 喂養不耐受情況 比較兩組患兒嘔吐、腹脹、胃潴留等情況發生率的差異。
1.5.3 生長發育指標 記錄患兒在院期間身長增長速度、頭圍增長速度、體質量增加速度。增長速度即為(出院時相關指標-出生時相關指標)/住院周數。
1.5.4 檢驗指標 比較治療前、治療7天后患兒血清前白蛋白、血紅蛋白。
1.5.5 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兩組患兒皮疹、腹瀉、便秘、病理性黃疸的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經正態檢驗后采用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喂養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出生體質量恢復時間、全胃腸營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喂養情況比較(±s,n=50)

表2 兩組喂養情況比較(±s,n=50)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出生體質量恢復時間(d)7.38±1.37①10.41±2.13全胃腸營養時間(d)10.84±2.18①14.64±2.84住院時間(d)13.15±1.98①17.49±2.15
2.2 兩組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腹脹和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f,P)
2.3 兩組生長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身長增長速度、頭圍增長速度、體質量增加速度均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長情況比較(±s,n=50)

表4 兩組生長情況比較(±s,n=50)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身長增長速度(cm/周)0.89±0.21①0.61±0.26頭圍增長速度(cm/周)0.61±0.21①0.49±0.18體質量增加速度(g/(kg·d-1))15.13±2.98①11.38±2.83
2.4 兩組檢驗指標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前白蛋白、血紅蛋白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檢驗指標比較(±s,n=50)

表5 兩組檢驗指標比較(±s,n=50)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前白蛋白(mg/L)治療前81.84±9.47 82.18±10.83治療后119.48±13.58①②107.75±13.12①血紅蛋白(g/L)治療前145.68±18.48 144.98±17.15治療后178.25±19.42①②163.13±18.43①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現代醫學認為,因早產兒機體營養物質相對較少,且胃腸道尚未完全發育,再加之胃腸動力發育、胃腸消化以及吸收功能發育遲緩等,易引起喂養不耐受發生[7]。目前,針對于喂養不耐受的治療多采用促進胃腸蠕動、靜脈營養補液支持療法、微生態療法及對癥處理等,這些療法或因價格昂貴,或因副作用較多,或因給藥途徑困難,或因療效有待提高[3-5]。因此,尋找一種更安全、有效、廉價、簡便的方法,治療前移干預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具有重大意義,減少使用藥物治療的弊端,提高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率及生存質量,促進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后的正常體質量增長。
早產兒在中醫屬于胎怯范疇,早產兒因化源未充,涵養不足,腎脾兩虛,病變臟腑主要在腎與脾。因腎藏精,為生長發育之本,而先天之精又需賴后天之精不斷滋養才得以充實,正如《胎產心法·胎不長養過期不產并枯胎論》所言:“胎之能長而旺者,全賴母之脾土輸氣于子。凡長養萬物莫不由土,故胎之生發雖主乎腎肝,而長養實關乎脾土。”其出生之后,腎精薄無以助脾胃之生化,脾氣虛無以運乳食之精微[8]。早產兒藥物內服往往比較困難,所以中醫外治法在早產兒疾病方面得到越來越多人重視及研究。手指點穴及中藥涂抹穴位屬于中醫外治法范疇,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基于此,本研究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采用手指點穴配合中藥涂抹,臨床效果較好。
研究中采用中藥選用中醫經方香砂六君湯。香砂六君子湯是中醫經典古方,出自《古今名醫方論》,方中人參健脾益氣為君,配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陳皮、半夏燥濕化痰、理氣和胃,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砂仁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賁郁可開,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標本兼顧,充分發揮益氣健脾、行氣化痰之功[9]。其恰與中醫積滯病中的“乳食內積證”的病理病機相符合,理法方藥一致。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香砂六君子湯可以調節胃腸功能紊亂,保護胃黏膜,調節內分泌等作用[10]。研究中選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天樞、大腸俞為穴位,用手進行點,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能夠通過神經肌肉反射誘導消化功能、吞咽反射功能;同時,還能對患兒起到痛溫觸覺刺激作用,利用手指點穴有效刺激迷走神經,便于腸道蠕動,以建立吸吮-吞咽一體的模式,從而提供協調性。此外,還能對消化液分泌和胃腸激素起到刺激作用,有助于胃腸道成熟。而手指點穴配合中藥涂抹有其獨到之處[11-13]。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經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應,經絡系統是低電阻的運行通路[14],藥物涂抹于特殊經穴,迅速在相應組織器官產生較強的藥理效應,起單相或雙相調節作用。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生長狀況明顯加快,全腸內時間明顯縮短,且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顯著降低,此可能由于中藥涂抹是一種經皮給藥的方法,可使藥性通過皮膚透致肌肉紋理而直達經絡,乃傳入臟腑,扶正祛邪,從而治愈疾病;同時通過刺激穴位,發揮藥物及穴位的雙重功效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療法。本研究仍對患者前白蛋白、血紅蛋白進行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治療后前白蛋白、血紅蛋白均優于對照組,表明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胃腸道功能逐步改善,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功能也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早期預防性手指點穴配合中藥涂抹可降低喂養不耐受的發生概率,加快患兒生長。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少,論證強度不高,所以仍需要后期大樣本的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