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雷,黃業傳,張喜才
(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隨著高校的大量擴招,大學畢業生總量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尤其是近幾年,由于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性失調、就業觀念滯后等原因,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就更加凸顯。有研究表明,就業壓力是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重要來源[1]。有學者研究了不同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地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發現文科生比理科生更有壓力,女生比男生有更大壓力,較之條件優越和城市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和農村的學生更有壓力、較之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更有壓力,非學生干部比學生干部更有壓力,一般院校學生比重點院校學生更有壓力[2];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對畢業生求職中應具有的就業素質進行了研究,鄒霞等人[3]認為工科學生就業應具備以下4個核心要素:一是以特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工程素質;二是適應不同工作環境的學習能力;三是推陳出新的科技創新能力;四是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科學素養;此外,還需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與心理素質、較強的求職能力與適應社會能力。鄭雨蘭等人[4]認為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主要是由知識掌握、特殊知識應用、工作能力、工作精神及身心素質這5個要素決定,但很少有人對比企業和學生在畢業生應具備的就業素質方面的看法差異,更沒有人對比不同類型企業、不同群體學生在畢業生應具有的就業素質方面的看法差異。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我國高校中設立相對較晚,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和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盡管全國近300所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但企業真正需要的工程型人才還很缺乏。一方面,食品企業需要大量綜合能力較強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該專業畢業生仍存在就業難、層次低、不對口等問題,分析其原因,應該是學生在自身素質的培養和認識方面與企業的要求有一定的差異。擬從學生和企業兩方面調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應具有的就業素質,并進行對比,從而為進一步提高該專業學生高質量的就業能力,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高質量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礎。
了解不同企業(私企、外企、國企)和不同學生(不同性別、年級、生源)在就業需要具備的素質上的看法,并比較企業與學生的看法差異,從而更好地指導工科(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生的就業。
①企業。30家食品相關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其中外資、合資企業8家,國企9家(包括一些事業單位,如質檢中心),私企13家;②學生。調查了3所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500余名學生,收回問卷共426份,有效問卷408份,其中低年級學生(大一、大二)178份,高年級學生(大三、大四)230份;男生197份,女生211份;來自城市的學生165份,來自農村的學生243份。
對學生采用發放問卷的方法,對企業人力資源主管主要采取實地走訪、發郵件、電話訪談相結合的方式。
涉及對道德素質(Z1)、人文素質(Z2)、身體素質(Z3)、自身形象(Z4)、吃苦耐勞精神(Z5)、團隊意識(Z6)、表達及交際能力(Z7)、抗壓及適應社會能力(Z8)、學生干部經歷及管理能力(Z9)、在校成績(Z10)、實踐技能(Z11)、高學歷(考研究生,Z12)、工作經驗(Z13)、技能證書(Z14)、英語四六級證書(Z15)、計算機二級證書(Z16)、英語實際水平(Z17)、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Z18)、學習能力(Z19)、創新能力(Z20)共20個方面。每個指標的評分為100分,被調查者根據自己個人看法,對各素質在就業中的重要程度打分;評分標準:重要85分以上,一般75~84分,不太重要60~74分,不重要60分以下。
對企業、學生調查的20個指標分別用SPSS軟件作百分位數圖,以對比兩者在就業素質認識上的差異;為調查不同類型企業在認識上的差異,3種不同類型的企業以0/1變量的形式作為X變量,20個調查指標作Y變量,作PLS2分析;為比較不同群體學生在認識上的差異,以不同學生類別(年級、性別、來源)作X變量,20個指標為Y變量作PLS2分析。PLS分析用Unscrambler軟件,V 9.7(CAMO ASA,Trondheim,Norway)。
PLS2分析的二維主成分效果見圖1。

圖1 PLS2分析的二維主成分效果圖
由圖1可知,第1和2主成分分別解釋了Y變量的55%和27%,總量達82%,說明建立的模型能較好地解釋不同企業間的看法差異。由此可以看出,3種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有明顯差異,私企位于效果圖左邊,與另外2種類型企業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一主成分,因第一主成分解釋的變量遠大于第二主成分,因此私企在招聘員工方面的要求與國企、外資合資企業差異較大;外資合資企業位于右上角,而國企位于右下角,這2種企業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二主成分。3種企業在道德素質(Z1)、身體素質(Z3)、自身形象(Z4)、表達及交際能力(Z7)、抗壓及適應社會能力(Z8)、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Z18)、學習能力(Z19)等方面的要求相當,這7個Y變量位于效果圖X變量的重心位置附近,這也說明這7種要求是各企業的共性,是企業招聘大學畢業生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從差異方面來說,私企在吃苦精神(Z5)、工作經驗(Z13)方面的要求更高,這可能與私營企業的性質有關,也與所調查的私企都是中小企業有關。大多數私企由于規模較小、實力不突出,因此很難有精力來培養技術人員,他們更傾向于找有工作經驗、來之即用的人;由于大多數私企在工作環境不如國企和外企,因此他們更要求員工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外資和合資企業在團隊意識(Z6)、實踐技能(Z11)、英語四六級證書(Z15)、英語實際水平(Z17)、創新能力(Z20)等方面對畢業生有著較高的要求,可能是外企一般規模較大,多數工作都需協作完成,因此團隊力量非常重要。對于工科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精神分別是畢業生能否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和能否獲得較好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素,大多數外資合資企業特別看重這兩點;外資合資企業對畢業生英語水平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可能是這類企業同國外經常有業務來往。另外,外企和國企都比較重視畢業生的人文素質(Z2)和學歷(Z12),雖然多數崗位本科生也能完成,但現在外企和國企的很多崗位都要求招聘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除了對學歷和人文素質方面的要求外,國企還更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的一些表現,如學生干部經歷及管理能力(Z9)、在校成績(Z10)、技能證書(Z14)和計算機二級證書(Z16),這可能是學生一旦進入國企,工作穩定,流動性不大,企業更注重對畢業生的長期培養,因此他們更傾向于從畢業生的在校成績及其他表現情況判斷該畢業生的實際能力和發展前景。
PLS2分析的二維主成分效果見圖2。

圖2 PLS2分析的二維主成分效果
由圖2可知,第一、二、三主成份分別解釋了全部變量的73%、15%和5%,且分別體現了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和不同地區來源學生間的看法差異,因此,不同學生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低年級和高年級之間,其次是男生和女生之間,而來自城市和農村學生之間的看法差異很小。
2.2.1 不同年級學生的看法差異
從圖2中可看出,雖然在整體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低年級學生也有了就業壓力,但他們更注重一些基本素質的提高,如表達交際能力(Z7)、學生干部經歷(Z9)、在校成績(Z10)、英語和計算機過級證書(Z15、Z16)、學習能力(Z19)等,可能是因為低年級學生還未實際接觸到就業,就業壓力大多來源于媒體或與高年級學生的接觸上,他們對工科就業所要求的素質比較模糊,且對自己專業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更注重自身基本素質的提高,認為只要這些基本素質提高了,自然會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高年級學生,特別是大四學生,因為有了較多的社會實踐或求職經歷,因此更看重一些實際素質的培養,如團隊意識(Z6)、社會適應能力(Z8)、實踐技能(Z11)、工作經驗(Z13)、技能證書(Z14)、英語和計算機實際應用水平(Z17、Z18)、創新能力(Z20)等,這與招聘單位的要求更相符。這也是現在很多大三、大四學生熱衷于考各種技能證書(如營養師資格證、內審員證書)、盡量利用假期到企業實習的原因。特別是一些技能證書,因為招聘會上人山人海,對于用人單位,因為人數太多和時間限制,能吸引他們眼球留下深刻印象的,無非就是畢業學校名氣和所持有的證書,如果學校名氣一般,有份量的證書較少,可能在招聘會現場就被淘汰了。
2.2.2 不同性別學生的看法差異
可能意識到自己求職相對于男生更困難,為彌補性別上的弱勢,女生更注重對自己學歷的提高(Z12),這與大多數高校的現狀相符,考研者以女生居多;此外,女生更注意自己的形象(Z4)和學習能力(Z19)。相對于女生,男生則更看重自己的團隊意識(Z6)、抗壓能力(Z8)、創新能力(Z20),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男生更有“理想”,更希望在工作中干出成績,從而養家糊口,而對于女性,無論是從傳統觀念還是現代家庭構成的角度來看,均是以家庭為主,因此女性傾向于能夠在工作穩定、競爭風險低、工作環境輕松的領域就業[5];另外,男生更看重自己的英語四六級證書(Z15),通過分析,可能是由于高年級女生大都過了英語四級,男生未過的卻相對較多,而現在很多企業比較注重英語四級,特別是外企、國企。另外,其他大多數指標如技能證書、實踐技能、在校成績、工作經驗、英語實際水平、表達能力、人文素質等都位于效果圖右邊,離女生更近,說明女生相對更重視這些素質,這也充分說明女生已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就業方面相對男生的弱勢,為此她們為就業所作的準備更為積極,主要從行動上進行準備,而男生大多是停留在就業意識上,存在一定的知行分離現象[6]。
2.2.3 不同來源學生的看法差異
相對于不同年級和性別的學生,不同來源(城市或農村)學生對就業素質的看法較一致,只是來自城市的學生更看重人文素質(Z2)和學生干部經歷(Z9),這可能與他們從小的生活和家庭環境有關;而農村的學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官”,更看重吃苦耐勞精神(Z5),他們認好,只有圖3出現了2個特異值。

圖3 企業對各指標評分的百分位數分布
從企業的評分分布來看,各企業在對人才的道德素質(Z1)、人文素質(Z2)、吃苦精神(Z5)、團隊意識(Z6)、抗壓及社會適應能力(Z8)、實踐技能(Z11)、計算機應用能力(Z18)、學習能力(Z19)的要求較一致,這些指標的評分分布較窄;而對是否具有高學歷(Z12)、工作經驗(Z13)、技能證書(Z14)、英語四六級(Z15)、計算機二級(Z16)、英語實際水平(Z17)的要求不太一致,這些指標的評分分布范圍較廣,這可能與不同企業的性質有關。
從學生的評分可看出,不同學生對道德素質(Z1)、自身形象(Z4)、團隊意識(Z6)、表達能力(Z7)、學生干部經歷(Z9)、計算機實際操作水平(Z18)、學習能力(Z19)的看法較一致;而對在校成績(Z10)、是否通過計算機二級(Z16)、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Z20)看法不太一致。
對比圖3和圖4,企業和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的看為能吃苦是他們的天生優勢,因為他們大都干過農活,從小生活條件和環境不如城市學生,因此他們在工作中能更加任勞任怨。事實上,農村籍學生由于受到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影響,所承受的就業壓力比城市學生大,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在就業素質上看法較為統一,特別是高年級農村籍學生與城市學生的看法幾乎完全一致,低年級學生由于缺乏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力、就業環境感知能力、專業認知能力,因此在看法上與城市學生存在一定差異。程禮芬等人[7]認為,農村學生在語言表達、組織能力、電腦操作等能力素質方面普遍低于城市學生,但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看法不存在顯著差異,雖然農村學生可能在這些方面的基礎弱于城市學生,但他們也充分認識到這些素質在就業中的重要性。
為對比企業和學生對就業素質看法的差異,分別對企業和學生對各指標的評分作百分位數分析。
企業對各指標評分的百分位數分布見圖3,學生對各指標評分的百分位數分布圖4。

圖4 學生對各指標評分的百分位數分布
由圖3和圖4可知,各指標的評分區間分布較法有一定的差異:①企業對道德素質(Z1)的要求明顯高于學生的認識,很多企業表示他們在招聘人才時,相比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他們更看重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責任心和誠信度等道德素質,學生在這方面的看法雖然也比較一致,但顯然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些素質的高度重要性。②企業對人文素質的要求也顯著高于學生的認識,人文素質可以說是大學生諸多素質中最根本、最基礎的素質,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和諧統一,科學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科技成果能否被正確應用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更多地取決于科學與人文如何結合,取決于科技研究者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8]。但現在不僅多數學生對人文素質的認識不到位,甚至很多高校在這方面的培養也比較薄弱。③學生在團隊意識(Z6)和抗壓能力(Z8)的認識上也低于企業的要求,這可能是多數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還沒有意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多數學生大學期間相對較輕松,不愁吃穿,學習是主要任務,還未充分認識到工作的艱苦性及工作中需要承受的各種壓力。④在有無工作經驗(Z13)的看法上,企業的要求略高于學生的認識,這與企業通常喜歡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有所出入,可能被調查的單位都知道此次調查是關于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所以大都沒有刻意強調工作經驗。這與王重迪[9]的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他通過調查后發現有40%的企業在招聘工程技術人員時傾向于選擇應屆畢業生,有40%的企業則傾向于選擇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畢業生,還有20%的用人單位不確定。部分用人單位表示工科類專業本科生的學習能力強、可塑性強,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更有助于培養企業自己的工程技術人才。⑤學生很看重表達及交際能力(Z7)的提高,看法高度一致且顯著高于企業的重視程度。這與溫萍[10]的研究結果一致,在調查學生關于影響就業的最重要因素時,他們發現12%的學生認為是專業成績,11%的學生認為獲得各種證書最重要,13%的學生認為兼職的工作經驗最重要,而56%的學生認為語言表達與社交等綜合能力最重要;在企業方面,企業招聘工程技術人員最看重的還是其工程技術能力,而不像要求管理和銷售人員那樣特別重視表達和交際能力。另外,學生比企業更加看重在校成績(Z10)、英語四六級(Z15)、計算機二級(Z16)等方面,因為畢竟在校期間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求職認知力還存在不足。
除了以上這些方面看法存在較大差異外,在實踐能力(Z11)上,企業的要求也更高,但進一步分析發現,主要是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高年級學生和企業看法較一致;另外,在創新能力方面(Z20),企業和學生的看法也較一致。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已充分認識到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就業過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卻反映很難招到真正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學生,這可能是現階段部分工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視理論教育而忽略了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問題。事實證明,技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實踐和創新,科技創新能力是工科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無論工程科學還是工程應用,唯有創新使科學與工程緊密結合才有生命力。因此,工科大學應該加強學生樹立創新意識,訓練創造性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并靈活運用于工程實踐[3]。黃厚南等人[11]的研究也表明,工科大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就是創新能力。
另外,在英語實際應用能力(Z17)方面,學生的評分較集中,而企業的分布卻較寬,可能是由于外資企業比較看重英語實際水平,而多數私企對這方面卻很少有要求。對學生干部經歷(Z9),學生更為看重且評分分布較集中,而企業相對要求要低一些,可能企業更注重實踐能力特別是工程實踐能力,而學生則認為學生干部經歷和表達能力是提高個人全面能力的一個必要因素,因此大都比較看重。
(1)不同類型企業對畢業生招聘的要求有差異,相對而言,國企和外資合資企業的要求更接近,私企與兩者差異較大。
(2)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就業競爭力看法上差異較大:低年級學生看法更為感性,而高年級學生則較理性;其次是不同性別間學生的差異,女生對就業的準備更加務實;而來自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對就業競爭力看法較為一致。
(3)為了更好地提高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生的就業能力,學校和學生本人都應該加強人文素質、團隊意識、抗壓能力、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