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娜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600)
教學管理是高等學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環節。教學管理是對學校教學工作的管理,是研究高校管理大系統中所產生的教學管理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上音音樂學系學科發展正是在學校規范和科學的教學管理中,從胚芽日益成熟,走向“雙一流”目標發展,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正式成立于1982年。早期音樂學系有黃自、蕭友梅為代表的音樂理論奠基人,再到德高望重的音樂理論前輩沈知白、錢仁康,后有著名教授夏野、譚冰若、陳應時、沈旋、錢亦平等權威人士,為國內音樂學事業和理論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在1979年至1980年成立的音樂研究室和音樂研究所,到1982年音樂學系正式成立,使得教學管理體系日趨壯大,促進一流音樂學科的建設形成。其以傳統學科基礎研究為核心,將特色學科和優勢學科發展為兩翼,在扎根本土音樂文化的同時,并西為中用,引進轉化理論成果,跟進科學與系統的教學機制水平,凸顯了高校學科的管理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上音音樂學系的學科管理,立足新時代政治站位和思想理念,將藝術的美育功能性貫穿其中,強化立德樹人的高校教育宗旨,服務國家繁榮社會。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將本科教學部和研究生教學部為主要管理對象,并開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形成了科學的教學管理體系與研究機構。二是夯實基礎傳統學科,發展交叉學科,挖掘新學科建設。
上音音樂學系繼承文化與傳統,重視基礎理論學科教育,比如音樂學寫作、音樂學分析方法和綜合實踐、音樂學分析基礎綜合課程(和聲、復調、曲式、配器)、大型曲式分析、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音樂作品分析等。同時注重交叉學科和新型學科融合及改革創新,例如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音樂人類學、音樂批評、世界音樂、音樂劇研究、流行音樂研究、民族音樂學等,以中西合璧的理論體系,完善學科布局。其中音樂與舞蹈學和藝術學理論為一級學科,下屬分別包括中西方音樂研究和音樂美學、音樂審美心理學、當代音樂研究學科等。基礎和新型學科的開展,提升了學生對作品技術的理解能力,從旋律、調性、風格中能夠加強學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培養出“德藝雙馨、包容實用”的高校人才。
學科發展是為了豐富和培養人才,人才的培養同樣作用于學科發展。音樂學系加強以本科教育為根本,研究生發展為重點,博士和博士后集產學研為轉化成果的人才發展模式。音樂學系教學管理體系以高精尖人才培養路徑為主從五年制的本科到三年制的碩士研究生,再至三到六年的博士人才培養,或進修人才專業的培養等,其人才培養持續穩定。據調研,音樂學系很多畢業生在就業中遍布全國各音樂和藝術院所、大學、媒體和出版社,很多人已經成為音樂事業發展的骨干人才。比如音樂學系青年骨干教師如王丹丹、李小諾、鄒彥老師,為音樂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不斷輸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活力。
上音音樂學系在學術提升中,一直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與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學者進行邀請講座專題和訪談。同時在教學教育中注重師資的培訓,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增加和拓展音樂學老師的專業視野及技術深入。此外,改革開放以來,音樂學系接受和培養了來自不同美國家與地區的留學生,在弘揚和傳播祖國優秀音樂遺產的同時,也促進了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四種特色的主要教學管理視角,為構建上音音樂學系一流學科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在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號召下,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湛(即“三精”)的人才培養方式,高效提升學生音樂意識形態水平,發揚音樂科研學術理論,推動音樂技法創新。并實施“多軌制”音樂人才培養路徑,為傳播民族音樂文化及藝術感官的審美意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音樂學專業具有注重理論基礎和文字水平功底較深的特點。在人才培養的方向中,以聽、寫、述、演、知為主。聽,是對音樂的音高及旋律聲音的分辨,包括對音樂作品的風格把握及判斷;寫,是對音樂作品的分析或評論性的感受,包括對音樂的和聲、配器、織體、節奏、速度等要素的研究;述,是對音樂作品的陳述或是講述,口頭的表達和直接性宣傳;演,是實踐中對理論的最佳演繹與詮釋,比如在建立音樂分析的基礎上,可更好地理解一部器樂曲,通過演奏進而提升專業的敏感性;知,則為感知,用思辨的理論去理解作品的哲學語境和美學意義。聽、寫、述、演、知是音樂學人才觀的培養根本與目標,而在培養過程中“三精”融合的培養方式,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意義。
1.思想精深之音樂意識形態的培養
音樂學中的思想精深,指音樂意識形態的一種轉化。即是音樂語言符號中一種能指的意識形態。音樂意識形態的所指與能指在符號中可建立相互統一的關系。其包括組成音樂語言的各要素,鍛煉和培養了專業人才的基本音樂素養、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感知能力。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對本、碩、博三個階段開展不同程度的教學目標,進一步實現培養人才的音樂意識形態。比如,本科階段要求學術了解基礎音樂學知識,從“面-點”,重在“點”的知識培養;研究生階段,則要求深入性研究,培養“面-點-面”的邏輯思維;博士階段,是全面智慧的結晶,主要培養“點面”之間的靈活貫通,再到“原創的意識充分與結構有效自足”。
2.藝術精湛之音樂理論實踐的培養
對音樂學中的音樂理論實踐培養,即為音樂表演。宏觀而言,在掌握一部音樂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創作動機之后,就可以進入作品的細節分析,如曲式結構、節奏節拍、表情術語、情緒情感等,建立在以理論支撐的基礎之上,再用演奏的方式將作品展現,可為社會輸入更多復合或雙向結構型音樂學人才。不可忽略的是,大多在音樂學專業的人才,都已是有器樂功底的學生,從而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為培養出更多藝術精湛的音樂學人才,發揮了鮮明的優勢作用。
3.制作精良之音樂技法創新的培養
音樂制作精良是音樂技法創新的一種表現手法,其在音樂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媒介手段和培養方式。在音樂技法創新中,以現代分析為例,有申克分析法、艾倫福特分析法、傳統十二音技法、序列音樂技法、熱門的數列分析法等。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本科開設了基礎性的學科如和聲、復調、配器、曲式分析等,研究生開設了作品分析、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課程。由此可見,音樂技法的創新對于音樂學人才專業技巧的提升及培養,引起了足夠的重視。“三精”融合的音樂學人才培養方式,是意識促進實踐,實踐反之能動性意識,進而達到二者合一,體現了技術促進人才培養的意義。為“多軌制”音樂學人才培養路徑,埋下堅實的伏筆。
4.“多軌制”音樂學人才培養路徑
“多軌制”音樂學人才培養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人才培養路徑模式。以下提出三種音樂學人才路徑培養模式。其一,縱橫雙軌的教學體系核心走向;其二,交叉及分支學科的同步并進制;其三,展開產學研合體的多層次結構。
(1)縱橫雙軌的教學體系核心走向
縱橫雙軌的教學體系走向,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與橫向有序的時間軸,衍生出來的一種人才培養路徑。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的教學體系,縱向自上而下來看,教學體系課程呈下行遞增狀態。研究生和博士相關的課程專業,主要有藝術哲學與批評、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中國音樂研究、西方音樂研究四大主流學科方向;本科生相關的課程專業,開設音樂學寫作、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音樂學導論、音樂概論、中西音樂美學思想史論、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基礎綜合課程、文獻研讀與研習等專業,內容齊全。
縱向自下而上來看,反之,教學體系課程呈上行遞減狀態,以高精尖人才培養路徑為主。如就業路徑方向為全國各音樂院校、高校或統籌音樂領域的事業型骨干人才等。
橫向有序的時間軸來看,音樂學系從五年制的本科到三年制的碩士研究生,再至三-六年的博士人才培養,或進修人才專業的培養等,其人才路徑持續穩定。“縱橫雙軌”的教學體系核心走向,是發展交叉及分支學科人才路徑的前提條件。
(2)交叉及分支學科的同步并進制
音樂學專業交叉學科的人才路徑,指發展“1+X”或“1+X+Y”等跨學科領域的專業型人才培養。多元學科共存的現狀已是常態,也是國際音樂學趨勢走向。比如音樂學與心理學研究、音樂學與數學研究、音樂學與計算機研究等熱門學科的結合,從跨界中,為音樂學專業創新帶來更多的發展性空間,并創造寬泛性的就業音樂人才路徑等。與之相對的音樂學專業分支學科人才路徑,是相對于一個主流課程,再細分出一個或以上的學科人才培養。比如上海音樂學院開設的中國音樂研究,包括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與中國音樂史兩個學科,人才路徑精益求精。綜合發展交叉學科及分支學科,以團隊精神合體,可孵化產學研研究成果。
(3)展開產學研合體的多層次結構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在博士階段以產學研轉化成果的人才培養路徑為主。發揚科研精神,創新理論體制,開發教學體系。并加強海內外音樂交流與合作,在培養國際化人才交流的路徑中,特色彰顯。
從上音音樂學系教學管理視角中看出,學科精神、人才培養、國際視野是教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主干線。其路徑實施適用于高校教學管理方法,也形成對各高校一流學科建設中存在的教學管理問題提供借鑒和引發新思考。一是發揮科學黨建組織、增進思想引領。高校教學管理核心是人的管理,一流學科建設是人才培養為目標,在實施一流音樂教學管理中要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科學姿態。提高從政人員基本素養,以馬克思列寧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黨的十八大之后的一系列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高度具備政治思想理論水平;二是提升管理崗位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業務培訓和測評,也可實行期滿輪崗,不同崗位學習交流,豐富實踐經驗;
二是以科學知識創新教學管理手段,促進一流學科發展。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提升評估手段,加強一流音樂教學管理機制資源整合,建立健全管理機制。以本科教務管理為主,發展研究生、博士教學管理體制,完善擴充一流學科建設,交叉學科發展,新學科并進的教學管理模式。遴選優質師資力量,優選專業精湛的骨干青年教師。提升評估手段,改進學生學分制,聯合導師培養或者中外聯合培養,因材施教,并健全獎懲機制和激勵政策。三是優化智慧信息平臺、促進管理效應利用智慧信息和手段,促進一流音樂學科教學管理,滿足學生獲得資源和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比如新媒體運營,公眾號推廣,增進教學管理的宣傳。實行網絡平臺管理,比如OA系統的數據應用與統計,實現教學管理的便捷和高效性,第一時間捕捉學生和教師的信息需求和更新需要。拓展線上、線下教學管理模式,為音樂一流學科留出更多的探索空間性和可能性。
同時注重“三精”音樂學人才培養方式,即思想精深之音樂意識形態的人才培養、藝術精湛之音樂理論實踐的人才培養、制作精良之音樂技法創新的人才培養,其意義非凡。一是,強化了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官能力,認識了音樂的美;二是,貫穿智慧音樂教育,可為社會提供實用性教育音樂人才;三是,進一步拓展音樂學人才的學術水平,加快建立健全音樂學科建設步伐。從而更好地實現“多軌制”音樂學人才培養路徑,包括縱橫雙軌的教學體系人才路徑,交叉及分支學科共發展的人才路徑,以及產學研合體的結構性人才路徑。其人才實施路徑的過程中,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兼顧交叉新型學科,將為培養音樂學人才帶來更多的挑戰與機遇。
高校一流音樂學科教學管理的特色發展,要向上音音樂學系學科管理特色看齊,聯合學校和院系的教學管理力度進行服務與建設。增加“立德樹人、服務為基”的管理理念,樹立“傳承文化、改革創新”的學科精神,加強“德藝雙馨、包容實用”的人才培養方式,以及開拓“援西立中、化用為體”的國際視野。
①陳青.高等學校教學管理[M].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
②引自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內容。
③引自http://musicology.cn。
④引自www.shcmusi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