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堃


為實現全面脫貧,安徽省衛健委開展“百醫駐村”行動,號召省市級醫院醫生深入到缺少村醫的鄉村進行健康扶貧。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治醫生徐曉嬋,與同為醫生的愛人張建明不僅共同進山扶貧,還將7 歲的女兒轉到了當地小學,“帶著娃娃去駐村”一時傳為佳話。
兩年里,女兒和他們一起踏過了蜿蜒山路,一起經歷了酷暑嚴冬,一起見證了村民們痊愈后的笑顏……醫衛伉儷秉持初心和使命,詮釋著醫者仁心;他們與女兒寶貴的共同經歷,以及對女兒的言傳身教,也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積極向上的種子,讓她擁有了更加堅強的意志和承托生命的力量。
2019 年6 月底的一天,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主治醫生徐曉嬋接到了“百醫駐村”行動的通知,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只有3 天考慮時間。徐曉嬋沒有絲毫的猶豫,當即決定報名參加。
其實,就在前一天,徐曉嬋的丈夫、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科主治醫生張建明剛接到了駐村通知,夫妻倆都是主治醫生,都符合“百醫駐村”行動的報名條件。徐曉嬋和丈夫來自農村,早就有駐村幫扶的想法,于是第一時間寫了申請。唯一讓徐曉嬋擔心的問題是,這一去就是兩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怎么辦?
1985 年出生的徐曉嬋,大學考入安徽中醫學院,與同學張建明相識相戀。大學畢業后,徐曉嬋在安徽中醫藥大學讀研期間,與男友攜手步入婚姻殿堂。2012 年6 月23 日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他們的女兒出生了,希望女兒能夠體會中國優雅的文學之美,徐曉嬋給女兒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張清語。
2013 年,徐曉嬋研究生畢業,成了一名急診科醫生,工作加班、日夜顛倒、處理緊急病患是常有的事,日常照顧小清語的任務便托付給了姥姥。徐曉嬋很重視女兒的教育,雖然陪伴女兒的時間少,但她覺得陪伴質量更重要,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只要和女兒待在一起,母女倆總是歡聲笑語不斷。
教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此時,徐曉嬋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帶著女兒一起去駐村呢?來不及細想各種困難和挑戰,更沒有時間考慮周全,徐曉嬋分別向女兒所在的小學和相關主管部門咨詢,沒想到事情比想象中進展得順利,很快得到了肯定的答復。最終,徐曉嬋和張建明被分到了黃山市休寧縣璜尖鄉相鄰的兩個村子,他們可以帶著女兒去駐村了!
接下來,徐曉嬋決定和7 歲的女兒認真談一次。徐曉嬋從來不認為孩子年齡小就什么都不懂,一直與女兒正面交流,她覺得再大的困難都不要隱瞞,直接告訴孩子,幫助她分析困難的具體內容和程度,才有利于孩子勇敢面對,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判斷力和直面困難的能力。
張清語小時候去醫院做腺樣體切除手術,術前要做幾次鼻腔鏡檢查,器械插入鼻腔有的大人都難以忍受,小朋友們哭聲一片。做檢查時,徐曉嬋抱著張清語,對她說:“會有一點不舒服,但檢查是必須做的,并且很快就會結束。現在倒計時,最難受的10 秒:10、9、8、7……好了!”整個檢查過程,張清語真的一聲沒哭,并且是所有小朋友中最配合的。
這一次,徐曉嬋依舊坦然與女兒交流:“跟著爸爸媽媽去駐村呢,好處是可以每天在山野溪澗玩耍,還有很多新同學;壞處是要跟姥姥分開,住的房子會簡陋一些……”小清語顯然被媽媽描述的新鮮山村生活圖景吸引了,好奇的大眼睛不停地眨啊眨,聽說大山里的村民缺少醫生,她用稚嫩的聲音說道:“我要和爸爸媽媽去駐村,去幫助那里生病的人!”
山高路陡的“徽州天路”是前往璜尖鄉的必經之路,一側是陡峭屹立的絕壁,一側是深不見底的峽谷。2019 年7 月9 日,徐曉嬋夫婦帶著女兒乘車來到璜尖鄉,第一次與姥姥分離的張清語,哭了一路。徐曉嬋只能一邊輕拍女兒的背,一邊輕聲安慰。
徐曉嬋一家在鄉政府臨時安排的房間落下腳,兩張大板凳拼在一起就是一張床,廚房和衛生間都是公用的……大半個月后,他們搬到了學校集體宿舍,條件才稍微好一些。
時值暑假,張清語每天在清風怡人、蟲鳴鳥叫的清晨醒來,山林疊翠、香花勁草,偶爾還有不知名的小動物倏地從林間穿過,這里簡直是一片天然的冒險樂園。大山里到處是汩汩的山澗,住處門口不遠就可以下河摸魚。一場大暴雨過后,溪水中的大石頭后面聚集著成群的淡水石斑魚,張清語光著兩腳在水中玩得不亦樂乎,每每摸到一條魚,她便用兩手緊緊抓住,高舉過頭頂,銀鈴般的清脆笑聲傳出很遠很遠……
看著女兒每天像只快樂的百靈鳥一樣四處玩耍,徐曉嬋也很高興,但起初她的心中并非全無擔憂。要帶女兒駐村之時,就有朋友好意提醒:“鄉村的教學質量怎能跟城市比?何況你們還要去兩年,可耽誤不起。是工作重要,還是孩子的學習重要?”最終,徐曉嬋還是決定帶女兒去駐村,落下的知識,可以慢慢補回來,但孩子的童年轉瞬即逝,她很珍惜和女兒相處的時光。
9 月,開學了,張清語成為璜尖鄉中心學校一名二年級的學生。一天,徐曉嬋發現女兒放學回家悶悶不樂,原來,班里的小朋友都不和張清語玩兒,還三五成堆地議論她,她一個朋友都沒有,感到特別孤獨,甚至有個同學說“給我1 元錢才和你玩”。徐曉嬋認真地告訴女兒:“錢是買不到真正的友誼的。沒有人和你做朋友,可能是因為你剛到一個陌生環境,同學們對你不了解;小朋友們議論你,也只是對你好奇罷了。不要著急,你可以主動和同學們交流,試著去幫助別人,一定會交到好朋友的。”
張清語聽了媽媽的話,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還自己分析道:“同學們下課說方言,我聽不懂。我以后多跟同學說話,慢慢就能聽懂了。”徐曉嬋聽了,會心一笑。有了難題,首要的是教會孩子遇事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問題總能解決,人一定要有彈性的情緒調節能力。
此后,徐曉嬋經常關心地問女兒:“今天在學校做了什么呀?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隨時了解女兒的學習以及和同學相處的狀態。不久,張清語就交到了新朋友,在學校的生活漸漸如魚得水。一天放學,張清語帶回家一只空瓶子,徐曉嬋定睛一看,里面竟然養著一只蒼蠅,張清語興奮地說:“班里同學都在養蒼蠅玩?!毙鞎詪入m有些訝異,卻沒有阻止女兒,孩子感興趣的事只要不造成傷害,就由她嘗試,還可以與同學們多一些交流的話題。
徐曉嬋夫婦工作繁忙,住處沒有電視,張清語放學后一個人待在房間里很著急,學校有捐建的圖書館,她時常帶幾本書回家,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尤其愛看歷史書。
晴朗的夜晚,繁星滿天,看著女兒在林間追逐螢火蟲的快樂身影,徐曉嬋由衷地感嘆:快樂的童年會是孩子一生的寶藏,是以后應對挫折、調節壓力的能量源泉,這些寶貴的時光獨一無二,無可替代。
璜尖鄉是安徽省最后一批通公路、通電、通電話的貧困鄉鎮之一。全鄉一大半勞力外出務工,留守村民多是老弱病幼。徐曉嬋沒來之前,村里沒有村醫,“小病靠拖、大病靠抗”。村民們住得分散,有的村民組距離衛生室特別遠,老人們來看一次病要步行十多公里山路。徐曉嬋和張建明探索偏遠山區巡診模式,將常用藥品及醫療物品隨車攜帶,車頂有移動衛生室標志,大大方便了村民們尋醫問藥。
2020 年寒假,張清語回合肥看望姥姥,緊接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面對未知的疫情,作為村醫,徐曉嬋夫婦整個春節都和當地工作人員一起,設卡隔離,監測巡診,上門送醫送藥……連續57 天沒有休息。4 個月后,學校復課,徐曉嬋才見到了女兒。徐曉嬋把女兒緊緊摟在懷里說:“長高了……”張清語則心疼地說:“媽媽你變黑、變瘦了。”
為了摸清楚村民的健康狀況,徐曉嬋與張建明不顧山路時常發生塌方的危險,逐一上門建立村民健康檔案,宣傳健康知識,承擔起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慢性病管理。他們常常清晨出發,一走就是一天,張清語整日見不到爸媽,偶爾也會抱怨:“你們為什么不陪我?”徐曉嬋只得摸摸女兒的頭,安慰道:“爸爸媽媽太忙了,有時間就陪你……”
學校放假不上課時,徐曉嬋會帶著張清語一起去給山里的村民看病。村民們都把徐曉嬋當作親人,拉著她的手說個不停,有的村民痊愈后流下了感激的淚水。村民們看到徐曉嬋帶著女兒來送藥,高興地把家里剛采摘的玉米、西紅柿等拿出來塞給張清語:“小寶貝,給你好吃的。”
張清語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以前父母沒有跟她過多地解釋過工作內容,現在她從心底對父母充滿了敬佩,“爸爸媽媽是在幫助別人,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此后,張清語再也不怪父母不陪自己了,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少擔心,多些時間給村民治病。
因為返鄉人員核酸檢測工作繁重,2021 年春節,徐曉嬋夫婦再次放棄休假,與村民一起度過了難忘的春節。這個冬天特別寒冷,山澗凍成了冰瀑,張清語就掰下一段長長的冰凌當劍玩。房間里缺少取暖設備,門窗透風,半夜里張清語凍哭了,徐曉嬋趕緊給她貼幾張暖寶寶,又生了一個小火盆。張清語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了堅強的意志。
2021 年7 月,徐曉嬋夫婦圓滿完成為期兩年的駐村幫扶工作,鄉親們灑淚送別,徐曉嬋也滿眼熱淚。張清語拉著小伙伴們的手說:“我一定會回來看你們的!”
2022 年3 月,第七季《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張清語在璜尖鄉以山野清溪為背景錄制的一段詩朗誦被節目組選中,去北京參加了10 期錄制。雖然她沒有闖進最后的決賽,但已顯現出深厚的文學功底,并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優秀的小朋友,收獲了友誼,開闊了視野。有人問張清語:“你長大了想做什么?”張清語說:“我想當老師,像我的爸爸媽媽一樣,從城市到農村,去幫助別人。”
聽到女兒的回答,徐曉嬋很是欣慰。教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父母言傳身教,或許當時看不出什么效果,卻會讓孩子在將來面臨不同的選擇時,做出與所受教育相符的選擇。對于孩子的未來,徐曉嬋并沒有特別限定,只要她身心健康,做有意義的事,對社會有益,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