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陽 王辰元
企業的生育歧視現象由來已久,背后有企業的經濟動因,一旦遇到女性員工懷孕生育,企業要為遵守勞動法律的相關規定付出相當的經濟成本。
“勞動法律規定懷孕員工不得辭退,對女性權益的保護立竿見影。企業必須遵守,不然就違法。”律師鄧千秋將這一情景概括為“國家請客,企業埋單”。一些企業出于經濟動因,而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逃單”行為,如拒絕招聘已婚未育女性等。
2022 年8 月17 日,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長劉娟曾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實踐表明,產假過長可能會帶來職業女性的生育顧慮,增加女性的就業歧視,不利于男女的公平就業,繼而影響女性的生育意愿,需要統籌考慮各方的負擔和對就業的影響,綜合施策,責任共擔,共同構建積極的生育支持體系。
亦如劉娟指出的產假過長造成就業歧視的情況,鄧千秋對記者表示,勞動法律中對女性權益的保護提高了企業雇傭的經濟成本,客觀地說,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女性的就業困難。
“但從‘政府請客、企業埋單’轉變為‘政府請客、政府埋單’也并不現實,政府埋單壓力大,還需付出一定的監督成本。”鄧千秋說。同時,他認為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完整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有周密的配套措施。
2021 年8 月3 日,《中國婦女報》刊發《從女性友好視角完善生育支持體系》一文,對2021 年7 月20 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作出解讀,認為其是“實施一對夫妻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實施配套支持”的重要決策,強調降低生育、養育和教育成本,在指向完善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加強稅收、住房、教育供給等生育支持政策的同時,特別要求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平等就業。
該文寫道:基于女性發展與生育支持并重的思路,提出減輕生育負擔、構建生育支持體系的路徑,并強調只有將性別平等觀和女性友好視角貫徹于生育支持體系構建中,才有望提升生育率。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人口學系主任楊凡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我國可以在現有生育保險體系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保障男性和女性在產假、陪產假和育兒假期間收入水平基本穩定。權責對等,保障范圍擴大的同時,也需要擴大繳費群體。比如,育兒假期間的經濟成本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付的共同基金來承擔,政府視階段變化和政策導向予以不同程度的補貼。楊凡也特別提出,在當前的人口形勢下,生育已經超越了家庭事務的范疇,個人、企業和政府都承擔一定的成本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