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妍


本文主人公
湖南株洲茶陵縣的棗市鎮,因盛產脆棗而得名。同樣出名的還有三位“閨蜜”,她們在當地是種植脆棗的行家里手。5 年前,周小姣、羅秋蘭和譚八香已年過半百,她們沒有過人的體力,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卻組團建起了百畝棗園。
在一片質疑聲中,她們開墾荒地,種植8000 多棵棗樹,開直播賣棗。如今棗園盈利,三人相約——在長滿脆棗的樹下一起慢慢變老……
天剛蒙蒙亮,周小姣、羅秋蘭、譚八香就收拾好修枝的工具,來到眼前的這片百畝棗樹林。樹冠隨著樹齡的增長而擴大,經過半年多的修剪,新的枝條將在夏末掛滿棗市鎮的特產“脆棗”……
棗市鎮位于羅霄山脈西麓,這里雨水充沛,冬寒期短,適宜的環境給了當地老百姓種棗樹致富的先天條件。后來村民熱衷于進城打工,成片成片的土地拋荒,一荒就是二三十年。2016 年,在外打工18 年的周小姣回到洞頭村。周小姣走南闖北,輾轉貴州、北京和廣州等地,她進過工廠,干過收銀,為了多掙錢,晚上還擺過地攤。漂泊多年,當周小姣回到家鄉,看著自家門前這上百畝的荒地,心中動起了開荒種棗樹的“創業”念頭。
周小姣并不是突發奇想,她的初心就是舍不得這塊地。她很清楚,這里的土地種出的棗就是跟別的地方不一樣,特別好吃、特別甜。
周小姣找到閨蜜羅秋蘭和譚八香,提議三個人一塊兒開荒種棗。羅秋蘭、譚八香和周小姣一樣,都是同一年嫁到棗市鎮洞頭村的,三人年紀相仿,性情相投,自然而然就成了好朋友。雖然她們此前從未想過在年過半百、兒孫滿堂的時候要干一件大事,但周小姣一說出創業想法,她們立刻就同意了。“三個人,你一個人有時候想不到的事,另外一個人就想得到,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可是,三人的家人卻不支持。“費時費力,還不一定賺錢,一把年紀了別操那么多的心。”周小姣的丈夫第一個反對。周小姣說:“前半生為了生活,后半生我就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
消息傳出去之后,村民們議論紛紛,“三個女人合伙,肯定搞不成,最后難免吵架,拆伙。”周小姣堅定地說:“就不讓你們看熱鬧,女人照樣能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只要勤勞肯干,沒有什么不可能!”周小姣還教會了姐妹們網購、用手機看新聞等。
三人在棗市鎮出生、長大、成家,都對家鄉的脆棗有著特別的情感。讓雜草叢生的荒地長滿棗樹,掛滿珍珠般的脆棗,周小姣和姐妹們越說越激動,她們鄭重約定:“不抱怨不埋怨,無論事情做得怎么樣,都不能搭上幾十年的姐妹情。”三人一共湊齊了20 萬元,承包下65 畝的流轉土地,請來挖土機,全面開荒。
2017 年開春,原先的荒地上,首批種下了3000多棵棗樹。
然而,正像大伙兒預言的一樣,三姐妹合伙初期時常在吵架中度過,與紅土地打了小半輩子交道的三人誰也不服誰,為“一棵棗樹要下多少肥料,下在哪個位置”也會起爭執。但三個人干起活兒來都對事不對人,拌嘴的情緒很快在互相幫助的勞作中煙消云散了。
經過一段時間磨合,三姐妹了解了各自的特長,討論后結合各自的優勢,在棗園內外形成了默契的協作。
“種棗不易,要有耐心。”眼見著一棵棵棗樹的幼苗爆青,周小姣興奮地給姐妹們加油打氣。
為了周密監察棗苗生長情況,周小姣和羅秋蘭、譚八香約定,每天早上6 點就下地拔草。要種就種好吃的有機棗,她們不用除草劑,直接用鋤頭挖,用手拔,從晨光熹微干到日落西山,皎潔的月光下,還要加班加點。“除非下大雨,才會停手。”離開田地很久的周小姣嫌自己手生,總是最早趕到棗園干活。
為了創收,她們根據季節變換,在園子里種上西瓜、甜瓜、辣椒、葉菜等適時瓜菜。這些經濟作物多少能帶來一些收入,但難以維系棗園日常養護,怎么辦?政府技術指導員建議她們養雞,雞養在棗園里四處跑動,既能除蟲又能食草;雞糞當做養護棗樹的肥料,綠色環保,走地雞肉質緊實鮮美。將來次棗還能當雞飼料。
三姐妹當即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工棚里,討論起養雞規模。羅秋蘭和譚八香擔心雞瘟,萬一染上可是血本無歸,想先買一兩百只雞苗試養。周小姣不同意:“要搞就要成規模,也好集中賣蛋,賣雞。”
最終,周小姣的提議通過了,她們一次性買回4000 只土雞苗。沒想到,或許是雞苗不適應,一個星期不到,零零散散死了將近500 只。眼見上萬元錢打了水漂,周小姣急得眼眶泛紅。羅秋蘭和譚八香沒有抱怨一個字,安慰道:“誰都沒有養過這么多雞,就當交學費。”緊接著,羅秋蘭和譚八香一人清理雞苗,一人去請獸醫開藥,很快穩住了雞苗生長狀況。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19 年,綠豆大的棗花開滿枝頭,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姐妹三人喜笑顏開。她們堅決不施加化肥,除了雞糞外,還四處收集有機肥。這塊曾被人斷言“種不活”的地,很快掛滿了珍珠般的果實。
辛苦付出終于有了看得著的成果,三姐妹更是腳底生風,干起活來恨不能把一天掰成兩天用,總是忙到天黑才相互提醒催促著回家。
金秋十月,棗子圓潤飽滿,清香可口,咬一口,爽脆甘甜。周小姣背著一大筐棗免費給村民們嘗鮮,見人就抓一把:“嘗嘗家鄉棗,甜不甜?”村民們個個亮出大拇指:“這三個女人耐得煩,吃得苦。”
2020 年,棗樹全面開花,迎來第一個碩果累累的豐年。棗子要人工采摘,三人的親友齊齊來幫忙。那時通往園子里的路還是紅泥巴路,沒有倉庫,一大筐一大筐的棗子,只能存放在各自家中。
周小姣每天到鎮上、縣里去跑銷路。另外兩個人,一個在地里管理摘果子,一個在家里分揀好棗。
9 月5 日,三人清楚地記得這一天,她們在家里挑棗子。天氣預報說天要下雨。三人的心揪成團:“千萬別下雨,棗子采摘不足十分之一,一場雨下來,很多果子掉落,那可是到手的錢呀……”可偏偏怕什么來什么,晚上10 點多,“嘩啦嘩啦”的雨聲傳來,伴隨著雷聲轟鳴,雨越下越大。
“雷打秋,只半收”,三人面面相覷。翌日一大早,她們淌著水洼,跑向棗園,被風雨撕扯過的棗樹下,滿是層層疊疊的棗子,棗子泡水后爆裂,發黃,變酸。譚八香沒忍住,失聲痛哭。其余兩個姐妹上前抱著她,哽咽著商量對策。
哭歸哭,腳步不能停。短暫低迷后,三人重新振作。她們找政府求援,搭建了一座80 平方米的冷庫,又雇請村民幫忙摘棗。
周小姣外向,膽子大,三人中只有她會開三輪車,便負責拉棗到鎮上叫賣,順便吸引客戶上門采摘。譚八香和羅秋蘭性格內斂,負責內部運作和招待上門的顧客,但銷量仍然十分有限。
棗子冷凍過久,便沒了原來的鮮甜味。三人急得茶飯不思。
一天,周小姣偶然刷到抖音直播,突然有了一個主意,于是建議羅秋蘭試試直播賣棗。羅秋蘭一聽,羞澀地擺手道:“不行不行,直播都是年輕漂亮的網紅干的,我哪里行。”“不怕,試試唄,只要對著手機,把棗子、棗園展示給別人看,客戶喜歡就下單,只要打包發貨,比外出掃街賣還方便。”
羅秋蘭普通話講得好,但開播之初困難重重,網絡不穩定,畫面不清晰,說話不連貫,她們便一樣一樣慢慢解決。最讓姐妹們無奈的是,無論開播或者錄視頻,總有人看笑話般圍觀喝倒彩。羅秋蘭的丈夫也勸她:“一把年紀,還這樣拋頭露面,你也不怕人笑話?”
一連直播7 次,直播間都是幾個熟人友情出場,沒有增加一個新粉。“還不如走街串戶賣棗,實打實,賣一斤是一斤。”羅秋蘭有些泄氣,姐妹們鼓勵她不要心急。好棗不易種,一定能找到識貨的買家。
一天中午,羅秋蘭強打精神,指著棗樹下正打架的雞,介紹她家吃棗長大的走地雞,突然被一個健身博主隨機連麥。對方是100 萬粉絲大號,要求和她比拼才藝。羅秋蘭急得耳根都紅了,自己不會唱歌不會跳舞,總不能做逃兵吧?情急之下,她唱了一段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對方三千多粉絲被她質樸的表演和身后蒼翠的棗園打動,迅速添加了關注。
當天,很多粉絲不但買了棗子,更對棗樹下爭相啄蟲的雞很感興趣。這讓三姐妹信心大增,拓寬營銷思路,直播不光賣棗,還可以賣雞,賣雞蛋,賣一切果園里生產的東西。
此后,三姐妹的棗子陸續賣到了安徽、上海、內蒙古等地。一連半個月,她們在冷庫打包,加班加點到深夜12 點多。棗子有了銷路,盡管累得腰酸背痛,但三人干起活來有說有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實在太累了,她們彼此敲打按摩一會兒,再接著干。
只要有做成一件事的決心,終能守得云開見月明。三位老姐妹舒心地在地里忙活,周小姣說:“走在園子里,兩旁蓬勃的棗樹像自己沒長大的孩子,再看看樹下追逐的雞群,這種踏實安心的感覺真好。”
2021 年金秋,又是一年豐收季,新老顧客接踵而至,棗子共賣出14 萬多元。
春節前,四千多只雞膘肥體壯,為了方便照看和售賣,三姐妹干脆搬進冷庫房打地鋪。“只要在一起,我們就不冷。”除夕日,她們賣完了最后一批雞,扣除之前的投資,還有幾萬元盈利。
2022 年3 月,姐妹三人抱團開荒種棗,開啟甜蜜事業的勵志故事被媒體報道,驚艷了無數網友。有人評論天道酬勤,更多人感嘆婦女能頂半邊天。
埋頭苦干6 個年頭,誰也沒退縮,如今步入佳境,路越走越寬。面對網友的高度贊譽,三位好姐妹開心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線。周小姣笑著說:“我們都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沒想到年過半百后相互扶持,組團實現夢想。”
如今,她們成立了“茶陵縣李大媽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棗園面積擴至百畝有余,共種植8000多株棗樹,并給園子里的雞注冊了“脆棗雞”品牌。一些電商平臺和餐飲品牌商早被原生態種養的棗和雞吸引,主動聯系她們,預付今年的拿貨定金。
2022 年春耕旺季,三姐妹雇了600 多名鄉親。同時,棗市鎮種植棗樹的農戶也在不斷增多,都要求加入合作社,還有在外省做電商的夫妻也雙雙回村,要跟羅秋蘭一起在棗園直播賣貨。事業越來越紅火,三姐妹相約,就這樣一直干下去,在棗樹下一起慢慢變老。
年過半百的閨蜜組團創業,她們踏過了吵架拌嘴的“彎路”,趟平了脆棗豐收失利的泥路,終于迎來辛苦過后的“致富路”。縱有千層浪涌起,堅守初心不言棄,三姐妹堅定地活出了屬于自己“獨一份”的人生價值。借用三姐妹的一句話,“有好政策,就要發憤圖強,擼起袖子加油干,盡自己所能干一番事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