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居辰陽
(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上海 201100)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教督〔2021〕1號),并以部分高校作為試點展開新一輪審核評估工作。教育部對第一類高校內部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管理體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應從內部質量提升入手,高校須有先進的質保理念、完善的質量標準、健全的質保機制、卓越的質量文化、優異的質保效果。故本科人才培養的成效需要有健全的人才培養質量考核體系做保障,以此形成質量控制的內驅力,完善內部質量控制閉環。
S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大學,教育教學理念先進,人才培養體系完備,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本文以S大學為例,在其原有院系考核指標基礎上根據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標設計為導向,展開了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考核指標優化研究。
本科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需要有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有完善的監測機制。開展本科人才培養院系考核是對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監督和把握的手段。通過一系列指標的測評考核,院系可充分了解和認識自身在本科人才培養方面的師資投入、課程質量、學生培養成效的情況和特點,同時對每個指標的全校整體情況、平均情況等有直觀的了解,便于查找自身欠缺和需要改進之處。
在“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院系的深層積極性得到發揮,但是其自我管理的成效需要有學校層面的監督和考核。本科人才培養工作屬于長期工程,需要設置年度性、周期性的指標進行一定的量化監測,以便于學校及時調整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最大作用發揮“指揮棒”的效用,更高效實現教學管理頂層設計的目標管理。
為充分激發院系育人活力,S大學現行本科人才培養院系考核的指標體系設有教學基礎與管理規范、課程建設、教學實踐、學生培養、招生工作、教學發展與改革、負面清單等共7大模塊、27個二級指標、38個三級觀測點進行評價和考量。將教學發展與改革模塊設計作為加分項,由學校綜合評定加分;教學事故與教學過失模塊作為院系考核負面清單,進行扣分處理。
現有的本科人才培養考核指標主要以突出監控重點為主要特色,將方便校內教務管理部門推動相關工作的量化指標作為抓手。但也存在著不足之外:其一,對于課程建設考核的指標以課程的開設面、受益面等數量為主,但對課程的質量關心不夠,新形勢下,五類金課的建設逐步加強,各級一流課程、市級重點課程、國家精品課程的立項數等應該作為課程質量考核的重要抓手,促進院系從點到線到面的鋪開推進課程建設工作,全面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教書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發揮到其真正的育人作用;其二,在學生培養效果及教改項目等模塊的指標設置中,部分指標具有明顯學科特點,指標的設置科學性還有待提高。
據此,現行的本科人才培養院系考核指標已經不能滿足學校目前的本科教學管理和評價需求,需要探索新型的考核體系。
S大學本科教學院系涵蓋工科理科生命醫學人文社科等十余個學位授予門類,而不同的學科門類本科人才培養各有其特色及優勢。一般而言,在學生培養方面,工科院系在學生發明專利、參加大學生創新活動、學科競賽等方面較為突出,人文社科學院在通識教育方面較有成效且國際交流學生較多分布在人文社科院系,其本科教學國際化水平也占有一定的優勢,生命理科等較多涉及實驗學科,該類院系的實踐教學及其相關的活動、教育成果方面較為領先。另外,類似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學院雖無本科生招生,但深度參與學校整體的本科人才培養,為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又與其他教學院系不同,故應對學院實行分類考核。
因不同院系的學科和本科教學特點的鮮明性,及本科教學歷史積淀、辦學定位等的不同,建立一套適合全校本科人才培養考核,引導院系發揮辦學特色、辦出水平、科學合理,同時又與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吻合、與學校現階段辦學目標與定位匹配的指標體系成為目前的工作需要。
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根據高等教育特點,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
4.2.1 堅持引導
考核并非為了分出優劣勝負,而是為了對全校、各院系本科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分析,了解教學投入程度、教學產出情況、教學過程及管理中的各種情況及問題,故指標的設置應以引導功能為先,關注學校整體規劃中的重點發展方向,關注學校亟待解決的發展問題,充分發揮指揮、引導功能。
4.2.2 分類評價
本科人才培養成效與各院系學科、辦學特色關系緊密,所以,科學設置考核指標的結構,對院系進行分類評價是必要之舉。將工科類學院劃分為一組,理科及生命學科劃分為一組,人文社科學院劃分為一組,進行分類評價不失為針對學科特點實施精準評價的有效舉措。
4.3.1 一級模塊的建立
結合教育部審核評估實施方案可以看到,第一類審核評估重點考查學校的質量保障能力及綜合改革舉措與成效,第二類審核評估重點考察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資源條件、培養過程、學生發展、教學成效。院系作為辦學實體,學校對院系辦學情況的考核重點和對第二類高校的評估重點有較多相似之處,故一級模塊的建立可以重點參考第二類審核評估的分類,其中辦學方向與定位部分一般而言不適宜作為定量指標,可設置資源條件、培養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特色發展和負面清單模塊。
4.3.2 二級指標的選擇
在上述6個模塊下,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取不同方面進行考核。資源條件可設置為對教師隊伍、教法研究、教學獲獎進行重點考查。培養過程的觀測點設置可著重從課堂教學、公共課建設、教學質量、教材建設及使用、通識課建設、課程思政建設、產教融合、課程建設、一流專業建設、教學成果、教學研究設置指標考查。學生發展可從國際化、學生論文專利、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學生及用人單位滿意度方面進行考察。質量保障部分,可設置本科教學質量報告作為定性指標,結合學院質量控制過程中的聽課情況及課程思政院級評價體系建設進行考查。特色發展作為加分模塊,其指標可選取一些建設周期長、難度高、成效突出的指標如專業認證、教學中心/基地建設,院系也可提交材料對其年度工作亮點自行申報,學校綜合評定后給出量化分值。負面清單的指標選取應該主要從教學規范和質量把控兩方面進行考慮,可設置評教成績落后、教學事故過失及其他相關情況作為考核指標。
4.3.3 三級觀測點的確定
基于以上一級模塊的建立和二級指標的選取,共確定了30個三級觀測點,如表1所示。
表1 本科人才培養考核體系(觀測點)
指標體系建立后還涉及實施,為消除院系辦學規模大小、院系辦學歷史對指標數值帶來的不利影響,在計算時應主要以數值的占比、年度增量來考核,定性指標由學校進行綜合評定后給出量化分值。在計算過程中,要建立科學的分組分類計算方法,使不同考核小組內具有絕對的可比性,不同學科小組之間也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對于特殊的本科教學院系,可對不適用的指標提出免于考核申請,并且以實用科學的指標進行替代考核,由學校對其合理性進行評估,通過后方可進行替換。
目前,院系本科人才培養考核已成為大多數高校進行本科人才培質量控制與管理的常態化機制,本科人才培養考核也需要不斷地優化,主要可從兩個方面著手:(1)建立院系考核指標動態調整機制,實行穩定和改革相結合的原則,將類似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學生發展等作為固定指標,并密切結合學校“十四五規劃”及教務部門的工作要點做好指標的改革與調整;(2)合理充分使用考核結果。本科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長期建設的過程,應充分利用好考核結果,合理將考核結果用來在院系之間進行橫向對比、年度之間進行縱向對比,深入分析教學過程中凸顯出的共性問題、階段性問題,對學校整體本科教學質量進行分析研究,建立整改落實反饋機制,對院系整改措施及成效進行持續追蹤。
綜上所述,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是人才培養階段性狀態的總結和展示,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對學校整體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能夠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考核指標體系一級模塊的建立、二級指標的選擇、三級觀測點的確定,確立了一套符合考核原則、完整可實施的考核指標體系。隨著學校本科教學的發展變革,考核指標設置也應不斷完善更新,校院兩級共同推動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