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悅
(渤海大學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7)
旅游業發展為鄉村扶貧事業做出重要貢獻,旅游扶貧也被我國定為“十大精準扶貧”模式之一,近年來在國內予以廣泛推廣。對此,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旅游扶貧的政策和文件,如《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2015年)、《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2016年)、《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行動方案》(2018年)等政策,將旅游扶貧上升到國家政策的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可見,當前鄉村旅游已成為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貧困鄉村脫貧的主渠道。
但旅游業發展、旅游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著貧困地區人口脫貧不返貧,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也不等于脫貧成效。對此,應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遼寧省在鄉村脫貧工作中,應將鄉村旅游業發展與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旅游應是持續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主戰場。
2018年《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應組織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人才培訓行動,培育一批積極性高、素質強、善經營的行業發展管理和經營人才。鼓勵實行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教育培訓方式提高從業者素質能力。因此,地方高校應抓住這一發展機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改變傳統的辦學模式,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思路,加強適用型人才培養力度。這是擺在遼寧省本科院校面前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關于旅游產業發展與高等教育中旅游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從相關文獻的查閱梳理中發現,目前學者研究中所涉及的旅游教育大多是針對高職教育,同時有關于鄉村旅游產業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也相對不多。對此,本文以遼寧省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為例,研究遼寧省高等教育旅游人才培養的情況,深入探討高校旅游人才培養如何與旅游產業轉型、旅游扶貧事業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十三五”時期,遼寧國內旅游收入從2014年的5 109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6 102億元;接待旅游人數也從260萬余人次增加到278萬余人次。遼寧省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的顯著增多,加之旅游產業升級轉型,對遼寧省旅游人才質與量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推進遼寧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遼寧省旅游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并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旅游強國建設。
對此,遼寧鄉村旅游業應適應國內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抓住遼寧省“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新機遇,調整鄉村旅游扶貧的發展路徑。新時期,遼寧省應持續加強鄉村振興和鄉村扶貧攻堅工作。而遼寧省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也應與鄉村振興、經濟發展有效銜接。
針對當前遼寧省旅游業特別是貧困鄉村旅游發展,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存在特色不明確、人才培養與鄉村旅游業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使得高校旅游人才培養與鄉村旅游業存在脫節,鄉村旅游業缺乏優秀人才,制約著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高等教育是為地方培養優秀專業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與民生發展的重要教育形式。而高校旅游專業也應該從支持地方旅游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人才培養,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應與區域旅游行業發展相呼應。但通過遼寧省目前高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以及市場需求狀況看,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學者指出,不少高校的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夠準確,現有專業方向比較寬泛,缺乏特色,導致教學內容與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存在一定差距,培養出的旅游人才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方面難以適應旅游行業實際需求。而根據2021年的數據,遼寧省60余所各類省內高等院校中,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校有18個。雖然省內有多所高校設置了旅游管理專業,但就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而言,存在專業目標設置趨同,缺乏辦學和專業特色的現象,例如,培養方案中強調課程設置的模塊性、整體性,缺乏個性,難以發揮專業的特色優勢,難以體現地方旅游特色。
遼寧省“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中指出,遼寧省旅游發展中存在人才支撐偏弱現象,主要表現在經營管理、規劃設計、市場營銷等專業人才不足方面。而隨著遼寧省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展開,鄉村旅游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發展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為支撐。但近年來,遼寧省旅游專業高校畢業生行業內就業多選擇到省會或大型城市,選擇在鄉村從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學生則少之又少。有學者對東北財經大學2017級旅游管理專業的在校畢業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畢業生對口就業的意愿不高,一半以上畢業生不愿在旅游行業就業。有36.2%的畢業生選擇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就業,55.4%的畢業生選擇在二、三線省會城市就業,只有8.5%的畢業生選擇在其他地區就業。較少畢業生選擇在鄉村就業,也說明當前遼寧省鄉村旅游業人才不足的現象。
為促進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高教事業的人才培養應與產業需求相掛鉤。高校旅游業是能解決鄉村旅游人才有效配合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產業發展的助力器。但當前遼寧省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上,存在人才培養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不能有效銜接的問題。當前不少省內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多與省內外大型餐飲酒店企業合作,雙方建立了實習基地,定期為旅游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工作技能,但高校與省內鄉村旅游企業,特別是貧困鄉村旅游企業合作不多,每年前往鄉村旅游企業實習和工作的學生數量少之又少,而鄉村旅游業也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因應遼寧省旅游產業轉型發展需要,遼寧省高校旅游人才培養要進行必要的改革。遼寧省高校應精準把握黨的十九大和遼寧省“十四五”旅游發展規劃的科學內涵,正確面對遼寧鄉村旅游急需專業人才的實際,切實規劃并實施鄉村旅游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保證高校旅游人才適應遼寧省鄉村旅游發展。對此,高校應緊緊圍繞遼寧旅游扶貧產業發展,企業對旅游人才的需要,積極與鄉村政府及旅游企業合作,通過政校企合作,在有旅游資源的貧困鄉村建立實踐、實習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訂單式”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為“訂單式”培養的學生量身制訂培養方案,展開一站式的教學、實訓、實習培養。通過這種人才培養,加強產教深度融合,一方面解決鄉村扶貧開發存在的人才荒、用人單位招聘不到優秀人才問題,同時也能進一步激發企業參與辦學的熱情;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盡早進入旅游企業管理角色,在鄉村旅游扶貧事業中提升自身的技能,加強學生對鄉村旅游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真正意義上緩解旅游本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效探索“人才共用、師資共用、技術共享”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當前,遼寧省鄉村旅游業已擺脫原來的盲目追求量的擴張,2021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應深化文旅融合,整合旅游資源,建設東北亞旅游目的地。可見,當前遼寧省旅游業已形成了“文化旅游”“紅色旅游”“冰雪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因此著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豐富文化旅游新業態,全力推進文化旅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立足于遼寧省旅游業發展特色,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加強調研,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對標高教旅游管理專業的行業標準,根據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實際、就業狀況,刪除與社會需求不相符的課程;合理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內容,設置符合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的相關課程。要將高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與遼寧省旅游融合式發展緊密結合,使人才培養與旅游管理專業最新發展和標準相符合,有效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的長足發展。
要促進鄉村旅游扶貧事業的發展,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必須建設和打造一支理論性強、實際能力水平高的雙能型的師資隊伍,旅游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而且還需具有完善的專業實踐技能和相關工作經驗。高校應在積極引進高學歷、科研水平強的優秀人才的同時,也要積極支持專業教師到鄉村旅游地區、4A級以上景區和旅游管理部門掛職鍛煉、帶隊實習,在實踐中真正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熟悉遼寧省鄉村旅游行業發展的實際,使旅游行業人才培養更符合實際需要。此外,學校應積極引進旅游行業人才作為兼職教師,不斷完善“雙師雙證型”教學團隊的建設,定期參與教學團隊工作會議,對專業發展提出建議和對策。
完善第二課堂建設,大力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高校應加強與地方政府、鄉村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高校之間旅游管理專業也可進行鄉村旅游人才合作式培養,整合高校旅游教育教學資源,創建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平臺,開設鄉村旅游管理的共享課程,建設跨校修讀學分政策,讓更多有志服務鄉村旅游業的學生參與學習。加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對遼寧省鄉村旅游的服務能力。建立校外鄉村旅游實訓基地建設,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實習實踐場景,探索課堂教學與實訓實習一體化建設,真正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
“十四五”期間,遼寧省鄉村旅游業應將旅游人才培養符合地區發展特色,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為出發點,通過供需一體化的訂單培養、完善專業課程建設、建立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構建鄉村旅游校企合作基地,以不斷完善遼寧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