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廣勇 / 吳沛瑤
李博禪(1992年—),青年作曲家,曾先后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央音樂學院,師從郭文景、劉長遠、葉小綱等著名作曲家,2018年成為中央音樂學院首位簽約作曲家。2019年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縱觀其創作歷程,民樂始終是其創作的重要領域,曾先后創作出多首具有地域和民族風情的佳作。如民族室內樂《獨克宗》《鷹圖騰》《茶馬》,二胡獨奏曲《曾侯乙傳奇》《古巷深處》,高胡獨奏曲《虞美人》,板胡獨奏曲《嫁衣裳》等。這些作品多以某地某民族的歷史故事、人文風俗等為主要表現對象,以民歌、民樂為素材,采用中西融合的理念和技法進行展示,所以作品集古今中西于一身,在當代二胡創作中開辟出了一片新天地。二胡協奏曲《楚頌》創作與2014年,作品取材于霸王別姬和楚漢爭霸的歷史故事,對項羽和虞姬之間的愛情故事和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姿態予以了細膩和直觀的描繪,贊頌了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精神氣概。作品于第二屆北京胡琴藝術節首演,首演后隨即獲得了業內外的普遍認可,是當代二胡創作中一首難得的佳作。
作為曾系統學習過西方作曲的青年作曲家,李博禪在民樂創作中,自然會對西方作曲理念和技法予以全面運用的,這一點在這首《楚頌》中有著鮮明的體驗。作品采用了西方音樂中最常見的奏鳴曲式結構,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五個部分。

作品1—20小節是引子部分,四四拍,速度較為緩慢,由鋼琴以較弱的力度奏出,切分音型的五度音程營造出了悠遠深邃的意境,也為全曲奠定了悲涼的基調。最后鋼琴以十一和弦的分解音型結束,也自然引出了下文。
呈示部中,21—33小節是一個帶有英雄風格的主題,使用了D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調式安排,然后用大跳音程和三連音節奏型表現出了楚霸王項羽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憤恨之情。28小節處則轉為了d小調,先后出現的六度、七度和八度音程的跳進,則表現出了項羽對虞姬的不舍,以及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愧疚。最后的一個長音,則更像是項羽的一聲長嘆,只能無奈地接受顯示。34—41小節是連接部。此處充分發揮出了樂器之王的音樂表現力,先用連續的柱式和弦奏出了磅礴的氣勢,然后又用琶音對民樂器箜篌進行了模仿,實現了情緒上的轉換,也自然引出了隨后的愛情主題。42—67小節是該曲的愛情主題。霸王別姬的歷史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也是該曲重要的表現對象。該段的前半段為C大調,以三連音和切分音為主,這就使旋律帶有了鮮明的歌唱性色彩,正是對項羽和的虞姬二人以往纏綿悱惻、卿卿我我恩愛畫面的描繪。57小節處,旋律轉為了降E大調,此處由鋼琴和二胡同時奏出相同的旋律,象征著二人的相依相偎,同時也迎來了全曲的第一個小高潮。68—85小節是呈示部的結束部。在短暫的溫情之后,鋼琴聲部的風格突變,緊湊的六連音和帶有重音的八分音符為樂曲增添了幾分緊張的氣氛,預示著過往的甜蜜已不再,危機馬上就要來臨。75—83小節一連串的轉調則形象刻畫出了兩人忐忑不安的心情,為隨后戰爭場面的刻畫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86—166小節是樂曲的展開部。先由鋼琴奏出急切地切分音型,刻畫出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氛圍,也與之前的甜蜜和溫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00小節后,調性變為了降e小調,節奏在四四拍、八六拍、八七拍之間來回切換,旋律則是先后采用了同音反復、級進上行、模進倒影等多樣化手法,描寫出了大戰前士兵操練的景象。從128小節開始,樂曲開始了對戰爭場面的描繪,大量的增四度、減五度不和諧音程和十六分音符,都表明了這場戰斗是空前慘烈的。146—166小節,則通過二胡演奏中的雙弦加法,將戰斗推向了第二次高潮。
167小節—263小節是再現部分。雖然與呈示部中的旋律相似,但是在演奏方式和情感表現方面卻迥然不同。通過大幅度的揉弦和三拍子的結合,表現出了楚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196小節二胡的華彩段落,則通過快速地換把與換弦,再現了戰場刀光劍影的場景。華彩的后半部分則是級進上行和模進重復,將音樂推向到了第三次高潮。
264—304是全曲的尾聲部分。節奏加快,重音繁多,利用鋼琴的刮奏和二胡的顫弓,將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以強收結束,給觀眾留下了廣闊的遐想空間。
從整體來看,該曲先后表現了兩個主題。首先是英雄主題。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悲情人物,雖然敗給了劉邦,但是仍然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對此作者也不遺余力地進行了描繪。從旋律來看,在17小節處,作者先后用兩個樂句進行對項羽進行了描繪。21—24小節是第一樂句,旋律起伏不大,節奏舒緩,正是項羽在烏江邊沉思。第二樂句中,旋律的起伏則明顯加大,先后出現了七度和八度的跳進,表明了項羽內心深處出現了斗爭,并下定了決一死戰的決心,使其英雄豪邁的形象得到了樹立。從節奏來看,該主題主要以三連音、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為主,這幾種節奏形式都在表現人物的內心變化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同時作者還通過長音和附點音符增加了節奏的張力,表現出了連綿不斷的音色效果,象征著項羽和士兵們的一往無前。從力度來看,一開始的力度是mf,隨后加入了漸強記號,使情緒越來越強烈,也使英雄色彩得到了強化。
其次是愛情主題。霸王別姬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各類藝術創作不竭的表現對象。英雄和美人生離死別的場景不禁令人唏噓感嘆。所以愛情主題也是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從旋律來看,41—49小節中,作者借鑒了中國傳統音樂創作中起承轉合的手法,達到了按部就班、層層遞進的效果。具體而言,每兩個小節為一個部分,內容分別是呈式、鞏固、收斂和高潮。特別是高潮部分,旋律極富歌唱性,展示出了虞姬柔媚多姿的形象,也為整個樂曲加入了幾分溫情的色彩。從節奏來看,愛情主題的節奏變化是較為頻繁的,先后用了大切分、連音等多種節奏形式,特別是最后三連音的運用,更是表現出了虞姬對項羽的愛慕之情。從力度來看,因為作者采用了起承轉合的手法,所以也隨之產生了力度抑揚頓挫的變化。整個力度設計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54小節處的三連音配合著漸強逐漸達到了一個小高潮,表現了兩人愛情的忠貞不渝。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兩個主題刻畫是十分細致的,將不同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了觀眾面前,也彰顯了創作者精湛的創作水平。
演奏作為一項二度創作活動,在面對一首新作品前,不能直接上手演奏,而是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首先是作品分析。演奏者要對創作者的個人信息、作品的創作背景、主要表現內容等進行全面了解,真正明白創作者的創作意圖。以《楚頌》為例。該曲包含兩個愛情和英雄兩個主題。愛情主題是對項羽和虞姬兩人堅貞不渝愛情的贊美;英雄主題則是對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英雄氣概的贊頌。對此就需要演奏者具有相應的歷史知識,通過文學或影視作品,了解楚漢爭霸、霸王別姬這段歷史,初步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畫面感,獲得對作品整體的把握,并避免出現方向性的偏差。其次是技術準備。演奏者要按照總—分—總的順序,對作品進行全面剖析,分析該曲的技術要點,并進行有針對性地練習。比如該曲中出現的雙弦、顫音的等技法,都要得到充分重視,明晰使用該技法的目的,并進行嘗演奏,驗證自己的實際表現與內心效果是否相契合,如果存在不足,則予以針對性完善。再次是審美想象。為了獲得情景交融的演奏效果,演奏者應該充分發揮審美現象,對作品中描繪的情境和人物進行復現,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讓演奏成為一個情由心生的過程,這種狀態下的演奏則一定是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
通過音樂分析可以看出,《楚頌》有著鮮明的自身特色。若想表現出這種特色風格,則要對以下幾個演奏要點予以充分把握。首先是雙弦拉奏。這是一種特殊的右手運弓技法,其有效彌補了二胡音色的單薄,并呈現出了立體化的音響效果。該曲中,雙弦拉奏具體表現為右手將弓子向上挽起,弓毛摩擦內弦,弓桿摩擦外弦使其同時發聲,繼而發出渾厚并帶有磁性的聲音。比如在該曲的257—259小節中,此處是對激烈的戰爭場面的描繪,通過雙弦技法的運用,將士兵奮勇殺敵的英勇氣勢予以了充分展現。在使用該技法時候,要點在于把握好持弓的力度,并隨時做好動作轉換的準備,以免出現停頓或不流暢的狀況。其次是顫音。顫音也是旨在獲得特殊音響效果的重要技法。是指在運弓的過程中,將一二三指中任意一指按在琴弦上保持不移動,相鄰的下一指在琴弦上放松且富有彈性地一起一落,呈現出快速交替和連貫的音色。《楚頌》中,先后出現了兩種顫音標記。一種是上顫音,比如在45小節處,此處描寫的是項羽和虞姬的甜蜜時光,為了突出俏皮和靈動之感,演奏時要找一種觸電的感覺,弓子只要在琴弦上稍微一接觸便可以完成。第二種是小二度顫音,旨在表現出暗淡的音色效果。其要點在于要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銜接要流暢和自然,落指頻率要密集和平均,同時兼顧力度變化。只有把握好演奏要點,才能將作品特有的風格予以淋漓盡致地呈現。
對于二胡協奏曲而言,因為有了其他聲部的加入,所以在演奏方面是與獨奏有著本質不同的。需要兩位或多位演奏者之間形成密切的配合,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方能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對此這首《楚頌》也不例外。具體而言,整個合作過程應該包含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是雙方的充分交流。在演奏之前,雙方需要就自己對作品的認識、整個合作過程、突發事件的處理等進行充分的交流。而且需要強調的是,這是一個雙方平等的交流。既然是一門合作的藝術,那么每一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誰重誰輕的問題。只有樹立起這種認識,才能為整個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如果該過程中存在分歧,也不用著急,可以放到稍后的實踐中進行檢驗。其次是嘗試演奏作品。在初步統一認識之后,則可以嘗試演奏作品。此處強調的是對對方的幫助和支持。多數鋼琴和二胡演奏者在學習和實踐中都是以獨奏為主,也自然會產生以我為主的現象。以節奏為例,如果雙方都按照自己的內心節奏進行,而對對方不管不問,這就很容易出現節奏上的偏差。所以演奏者要在演奏好本聲部的同時,心系對方,多通過眼神、動作等與對方進行交流,并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再次是豐富舞臺實踐。練習的成效與否,最終還是要在實踐中予以檢驗,要求演奏者要經常參與到各類舞臺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熟悉舞臺環境,方能在正式演出中游刃有余,避免因緊張、焦慮等出現突發狀況。
綜上所述,古老的二胡藝術之所以可以歷經千年的傳承,直到今天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一直走在一條不斷創新的道路上。由李博禪創作的《楚頌》則正是創新的代表,通過全新理念、素材和技法的運用,讓當代二胡作品呈現出了新的風貌,既是對二胡創作的豐富,也拉近了二胡和當代人之間的距離。所以在今天的二胡欣賞和演奏中,應該對以《楚頌》為代表的當代作品有充分重視,并重點體驗和表現其時代化和個性化色彩,讓作品獨有的價值和魅力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為推進二胡藝術的當代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