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文鳳,陳少宗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14)
痛經是行經時或行經前后出現的小腹痛,或放射至大腿內側,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畏寒,甚或暈厥[1],痛經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口服避孕藥治療[2],但也存在不良反應,對消化系統、肝臟、腎臟等都有副作用。由于中醫藥治療不良反應小,療效持久,停止治療后癥狀反彈不明顯,故在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上有一定的優勢[3]。且溫針灸治療痛經臨床效果顯著[4]。因此,本文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研究溫針灸治療痛經的臨床方案,為臨床工作者治療此疾病提供指引。
1.1 資料 檢索1991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CECDB)、PubMed等公開發表并且收錄的關于溫針灸治療痛經的臨床文獻。檢索中文關鍵詞:“溫針灸”“痛經”“原發性痛經”;檢索英文關鍵詞:“warm acupuncture”“dysmenorrhea”“primary dysmenorrhea”。檢索時間截止于2021年8月10日。
1.2 文獻納入標準 (1)一般臨床總結≥30例,設有隨機對照研究者≥20例。(2)觀察對象:臨床診斷為痛經,其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種族、國籍、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等)無限制。(3)干預措施:以溫針灸為干預措施或溫針灸聯合其他療法(如中藥、理療、體針、拔罐、穴位注射等)。(4)有明確溫針穴位治療方案的文獻。
1.3 文獻排除標準 (1)重復發表的文獻只收錄一篇。(2)一般臨床總結<30 例,設有隨機對照研究者<20例。(3)動物實驗類文獻,個案報道、理論探討、綜述類文獻。(4)未注明溫針穴位及治療方案的文獻。
1.4 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提取納入文獻中的干預方式、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留針時間或溫針時間、治療時機、頻次、溫針取穴、總有效率等信息。采用 Microsoft Excel、IBM SPSS Modeler 18.0軟件及其中的 Apriori 算法,對相關數據進行錄入和統計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 本文共檢索到文獻227篇,經篩選統計,共納入文獻157篇,其中未注明溫針灸留針時間或艾灸壯數的文獻有13篇,未注明治療時機的有27篇,治療時機不完整的有12篇,未明確治療頻次的有8篇,未注明有效率的有13篇。
2.2 干預方式 在溫針灸治療痛經的157篇文獻中,單用溫針灸治療的文獻數量最多(約占39.49%)。見表1。

表1 不同干預方式治療痛經文獻數量統計
2.3 留針時間規律 在注明溫針灸時間的144篇文獻中,使用0.5~2 cm的艾柱灸1~2壯的占比最高(共占38.89%)。見表2。

表2 不同溫針灸時間治療痛經文獻數量統計
2.4 治療時機 在注明溫針灸治療痛經的治療時機的118篇文獻中,經前6~10 d開始治療,直到月經來潮中止的文獻數量最多,約占35.59%,其中經前7 d至月經來潮治療的文獻有37篇(約23.57%)。見表3。

表3 溫針灸治療痛經不同治療時機的文獻數量統計
2.5 治療頻次 在注明治療頻次的149篇溫針灸治療痛經的文獻中,每天一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的文獻數量最多,占比66.44%。見表4。

表4 溫針灸治療痛經不同頻次文獻數量統計
2.6 總有效率 在注明有效率的144篇溫針灸治療痛經的文獻中,總有效率主要集中在94%~96%之間。見表5。

表5 溫針灸治療痛經總有效率的文獻數量統計
2.7 取穴規律 在157篇溫針灸治療痛經的文獻中,有83篇文獻未明確痛經的證型;有5篇為氣滯血瘀型痛經,其中有4篇文獻均選取關元;有16篇為寒濕凝滯型痛經,其中關元、三陰交使用頻次最高分別為11次和9次;有55篇為寒凝血瘀型痛經。
2.7.1 體針治療痛經的取穴規律 在157篇文獻中,體針治療(包含溫針灸)痛經的常用腧穴中,三陰交的使用頻率最高,約為83.35%,涉及經脈11條,腧穴49個,其中膀胱經最常用,有11個腧穴,約占22.45%。常用腧穴見表6。

表6 體針治療痛經常用腧穴文獻數量統計
2.7.2 溫針灸治療痛經的取穴規律 83篇未注明證型的文獻,涉及經脈10條,腧穴36個,其中關元、三陰交的使用頻率較高(78.31%和72.29%),膀胱經選穴數量最多,為9個(約占25.00%)。55篇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文獻,共有25個腧穴,其中關元最常用(72.73%)。常用腧穴見表7、表8。

表7 溫針灸治療不分證型痛經常用腧穴文獻數量統計

表8 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常用腧穴文獻數量統計
2.8 溫針灸治療痛經的組方規律 溫針灸治療不分型痛經的雙穴配伍以三陰交、關元居多,支持度為72.29%,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雙穴配伍以氣海、關元居多,支持度為36.36%。三穴配伍的支持度過低。見表9、表10,圖1、圖2。

表9 溫針灸治療不分型痛經常用腧穴配伍關聯數據分布

表10 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常用腧穴配伍關聯數據分布

圖1 溫針灸治療不分型痛經常用腧穴配伍關聯規則圖

圖2 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常用腧穴配伍關聯規則圖
通過文獻計量學研究發現,溫針灸治療痛經的相關文獻中,單用溫針灸治療痛經的文獻數量最多,其次是配合中藥內服。使用0.5~2 cm的艾柱灸1~2壯的占比最高(約38.89%)。經前6~10 d開始治療,到月經來潮中止的文獻數量最多,約占35.59%,其中經前7 d至月經來潮治療的文獻有37篇(約23.57%)。選擇每天治療一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占比66.44%。總有效率主要集中在94%~96%之間。在157篇文獻中,體針治療(包含溫針灸)痛經的常用腧穴,其中三陰交的使用頻率最高,約為83.35%,在溫針灸治療三種不同證型痛經的文獻中,關元的使用頻率均為最高,溫針灸治療不分型痛經的雙穴配伍以三陰交、關元居多,支持度為72.29%,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雙穴配伍以氣海、關元居多,支持度為36.36%。
痛經祖國醫學又稱為“經行腹痛”或“經痛”。病位主要在子宮和沖任,主要病機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中醫有關痛經的記載,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者……”,并指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療大法。《諸病源候論》首立“月水來腹痛候”,為痛經的病因病機鑒定理論基礎。《素問·調經論》中指出“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說明寒邪是痛經的主要原因。在選穴方面,《針灸逢源》云:“女人經水正行,頭暈小腹痛,合谷、陰交、內庭。室女月水不調,臍腹疼痛,腎俞、關元、三陰交”。
溫針首見于《傷寒論》,流行于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記載:“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溫針通氣而已”。艾灸能溫通經絡、激發陽氣,對于寒、濕、瘀等邪氣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從現代研究來看,針刺鎮痛是機體發生的從外周到中樞各級水平,涉及神經、內分泌、免疫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整合過程,艾灸作用環節存在著光輻射、溫熱刺激、艾灸生成物三個主要因素[5],針刺與艾灸結合,不僅可以取得雙重療效,還節省了人力、時間、資源等成本。從分子生物學研究來看,溫針灸鎮痛效應的產生,也可能與組織胺密切相關,溫針使病灶中 MC 的脫顆粒功能恢復正常,HIS 和 5-HT 等物質含量恢復平衡[6]。此外,溫針灸還可明顯降低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減輕疼痛。前列腺素(PG)被認為是形成痛經的根本機制,痛經患者經血中的PG水平在經前逐漸上升,經前48h達到高峰[7],與生殖系統密切相關的PG是PGF2α和PGE2,高濃度的PG2α可引起子宮平滑肌痙攣性收縮,而致子宮缺血缺氧,最終酸性物質堆積肌層引起痛經[8-10],而溫針灸能改善子宮微循環障礙,降低子宮PGF2α和PGE2含量而治療痛經[11-12]。
關元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與子宮位置較近,能調理沖任,治療婦科相關疾病。一系列實驗表明[13-16],關元穴與子宮有著密切的聯系。子宮血管平滑肌的舒縮功能有賴于縮血管物質(TXA2)和舒血管物質(PGI2)含量的穩定,針刺關元穴能增加PGI2的合成,減少TXA2的合成,從而減少血管痙攣而治療痛經。關元穴和子宮的傳入投射在腰3至骶5的脊神經節內有重疊部分,這可能是子宮與關元穴聯系的神經基礎[17]。三陰交為脾經腧穴,是足三陰經交會穴,可統調肝、脾、腎三臟氣血。有實驗研究表明,三陰交穴的神經纖維來自L3-L6之間的脊神經節,子宮的神經纖維來自T10-S2之間的脊神經節,二者存在部分重合[18],并且艾灸三陰交、關元,可以降低子宮中的PGF2α含量,緩解子宮腫脹疼痛[19]。因此,關元和三陰交具有協同作用[20],臨床治療痛經常選二者配伍。氣海位于任脈上,與關元相近,治療作用也相似,《內經》中記載:“氣海……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痛”。
有臨床研究表明[21-23],經前5 d左右治療遠期療效更好,月經第一天治療則即時效應更佳。黃體期β-EP水平降低導致子宮功能失常[24],也驗證了經前治療的有效性。另外,延長艾灸時間可明顯增加鎮痛作用,且增加艾絨量比增加時間更加有效,但超過20 min,痛閾增值幅度逐漸降低[25],并非灸量越大越有效[26]。因此經前5 d左右治療,每次治療時間以不低于20 min為宜。從本文統計結果來看,臨床上使用溫針灸治療痛經的艾灸壯數和治療時機的意見統一性不高,一方面可能是痛經的嚴重程度不一,另一方面可能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第三可能缺乏相關的實驗研究。
筆者認為臨床上溫針灸治療痛經時,應該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影響因素,溫針灸的取穴組方,留針時間,艾灸壯數,治療頻次、時機等都應在斟酌后確定一個合理的參數,這樣方能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節約患者和醫者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