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楠,陳 星,田 華,劉 藍,周建惠,石麗瓊△
(1.云南中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月經后期”,亦稱“至期不來”,其名稱和治療方法最初記錄在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癥并治》中。中醫認為,月經周期后延7 d以上,甚至可延至3~5月1行,持續出現2個月經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后期[1-2],其癥狀復雜、易反復,臨床治療較為困難。現階段,西醫治療月經后期不良反應較大且遠期療效不理想;中醫藥治療月經后期,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調節患者體質、改善機體功能,遠期療效較好、副作用較小。
中藥調周法為極具特色的中醫藥療法,以“陰陽學說”為基礎,研究女性生殖周期各個階段的陰陽增長和衰退,認識到陰陽在月經周期中的規律運動,并根據陰陽的變化選擇用藥,在調節女性生殖周期方面非常有效[3]。因此,本文主要從文獻、理論和臨床三個方面,對近些年來中醫調周法治療月經后期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并總結展望,旨在為月經后期臨床治療提供可靠參考。
陰陽為構建世間萬物之基礎,其對立、轉化、消長、互根都具有普遍的規律,于調周而言,陰陽對其作用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點論述。(1)陰陽相對平衡,穩定月經周期。孤陰不長,獨陽不生,月經來潮是在陰陽相互依賴、相互平衡的基礎上發生的[4-5]。調周法借助藥物,通過外來陰陽協調機體陰陽,為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穩定月經周期,促進生殖健康。(2)陰陽消長,促進周期變化運用。月經周期,是陰陽互生的基礎上所發生的一種陰陽消長、動靜升降的圓周運動[6]。月經周期性變化,正是在陰陽消長的對抗中形成。經前期腎陽漸盛,陽長到一定階段“重陽必陰”至行經期;經后期陰逐漸增長“陰長陽消”,陰長到一定程度,“重陰必陽”到達經間期,就形成陰陽的不平衡狀態。夏桂成教授[7]曾用“太極陰陽魚鐘圖”生動揭示月經周期中陰陽的變化。陰陽消長是在陰陽互根前提下形成的,以陰陽消長前提構成了月經周期變化。陰陽是月經來潮的精髓,氣血只是月經來潮的一個現象[8]。陰陽周期性變化如常,經血得以按時泄下,則月經周期正常。
中藥調周法根據月經周期中不同時期的陰陽消長規律遣方用藥,達到重建月經周期的目的,在臨床上用該方法治療月經后期病療效顯著[9-10]。以下對各個分期及其用藥進行分別論述。
2.1 行經期:養血活血,祛瘀生新 “行經期”又稱“月經期”(月經第1~4 d)。這個時期,重陽必陰,“陽”長到極致,血海滿溢,在“陽長”作用下可促使胞宮由藏轉瀉,經血按時得以釋放[11]。這個時期的用藥應該符合其生理特征,一般的治療方法為“祛瘀助生新”。楊秉秀教授[12]在治療該病時,行經期采用“通調”的方法,主張“因勢利導”,增加活血和調經藥物的使用,經血的流失可導致陽氣偏于旺盛,注意補益肝腎之陰,加二至丸。在此期間,王秀云教授[13]順應該期生理特點,主張活血加快血液循環,消除瘀血以加快新血生長,大量運用赤芍、當歸、澤蘭、牛膝等活血藥物的同時,認為“氣為血之帥”,加用理氣藥?,F階段,張銀霞老師[14]以“活血養血通經”為藥物治療的總原則,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輔以調節氣血,促進經血排出,桃紅四物湯加減。黃平教授[15]認為,在此期間,胞宮由藏轉瀉,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活血調經,著力祛瘀,并使用益母草、丹參、山楂等藥物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月經。
2.2 經后期:滋陰補腎,以陰助陽 經后期(月經第5~12 d),為卵泡發育成熟的階段,陽消陰長,經血既下,胞宮藏而不瀉。這一階段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滋補腎陰的方式以促進卵子發育。所以,經后期主張“滋陰補腎,以陰助陽”為治療方法[16]。夏桂成教授[17]研究發現經后期病理特點多為血、陰、精的不足或失調,將月經后期再分為初、中、末期,經后初期是陰血恢復期的主要時期,治療以養血為基礎,養陰為重點,常用當歸地黃湯加減;經后中期為卵泡發育重要時期,治療以滋陰為主,佐以助陽,方用滋陰生肝湯加減。經后末期與經間期相連,治療主要以養陰促卵泡成熟為基礎,輔以活血行氣,以輔助卵子排出,效果較佳。蔡氏婦科[18]順應經后期“陰長”的生理特點,治療重點為補腎陰促進卵泡發育、子宮內膜生長,予育腎養陰通絡方加減,總有效率可達85%以上。張良英教授[19]提出了經后期經血下泄,氣血耗傷,子宮藏而不瀉,血??仗摑u復,治療以滋腎陰為主,要調養沖任,促卵泡發育、卵子正常排出,達到促進月經周期恢復的目的,腎虛者,予加味六黃調經湯;氣血虛弱者,選用人參養榮湯;痰濕嚴重患者,方予化脂調經方。黎烈榮教授[20]的治療偏重于“消中見長”,它在養血滋腎陰基礎上,可滋補腎陽,促進陽氣陰精的生長,癥狀輕者加用右歸丸,癥狀重者加用龍鹿膠囊。
2.3 經間期:滋陰補腎,活血通絡 經間期又稱為“氤氳之時”(月經第13、14、15 d),該期“重陰必陽”,為卵子排出的關鍵階段[21]?!蹲C治準繩·女科》中論述:“……此乃生化之真機……”在調理過程中應強化氤氳運動,因此以“滋陰補腎、活血通絡”為協助卵子成功排出的治療方法[22]。羅志娟教授[23]認為經間期陰精充盛,沖任氣血運動更加活躍,該階段治療應該補腎滋陰、促進血液循環、疏通脈絡,自擬桂羅氏調經2號方加減。張文宏教授[24]在經后期治療時致力于排卵的促進,以活血通絡為原則,自擬活血破卵方。侯會景教授[25]在經間期的治療重點是健脾疏肝、活血通絡、促排卵,給藥包括當歸10 g,牛膝10 g,熟地15 g,香附10 g,赤芍10 g,續斷15 g等。
2.4 經前期:溫補腎陽,扶陽助陰,益氣養血 經前期(月經第16 d到下次行經期前1 d),在此期間,腎陽逐漸變得旺盛,應順應其生理變化幫助陽氣的生長,治療方法主要是補腎陽,輔以滋陰、調節氣血,促使下一次月經來潮[26]。楊秉秀教授[27]致力于在經前期著重補腎陽、補氣益血,選用淫羊藿、枸杞子、女貞子、何首烏、黃芪、雞血藤等藥物。張慶文教授[28]認為月經后期病,多因經前期受寒或血瘀所導致的,主張經前期的治療是注重活血促進血液循環,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蔡氏婦科[18]在經前期順應其陽氣增長的趨勢,用藥側重于補腎陽,予育腎培元方。金季玲教授[29]認為,治療當基于腎陽漸長、血海漸滿、經血待泄的生理特征,治療方法主要是溫補腎陽,佐以滋腎陰,臨床常用菟絲子、淫羊藿、巴戟天、鹿角霜、女貞子、何首烏、當歸、白芍、熟地等。侯麗輝教授[30]認為經前期著重補腎陽,治療以溫補腎陽,行氣活血通絡為主,佐以滋陰,促使陰血充盛,達到“重陽”的生理狀態,為經血按時來潮、孕育胞胎做預備,方予右歸丸加減。徐蓮薇[31]認為經前期注重活血通經,為月經來潮做準備,治療以活血通經為主,具體方藥以紅花9 g,熟地10 g,加赤芍、川芎各10 g,劉寄奴15 g加減,總有效率達83.3%以上。
中藥調周法是中醫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在臨床治療中取得較好的療效。在月經后期病的治療過程中,其遵循女性生殖周期中陰陽增減、氣血變更的規律,恰當用藥,以促使月經周期恢復如常,達到調治和預防月經后期病的目的,有效提升月經后期病患者的生殖和生活質量。但中藥調周法治療也可能存在不足之處,如(1)臨床患者個體差異較大,中醫辨證沒有固定標準。(2)中藥治療周期較長,需要極高的患者依從性。(3)中藥復方作用機制不明確。(4)中藥口感較差。盡管中藥調周法治療存在上述問題,但能為之后月經后期病的治療指明方向。在月經后期病的治療發展中,臨床上需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來明確中醫辨證的標準完善臨床治療方案,同時與現代科技研究相結合明確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尋求更效的治療方法來縮短治療周期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提高月經后期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改善中藥的口感。更好的傳承優秀中醫藥傳統文化,推動中醫藥婦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