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翠霞,趙弸慧,張 婷,李 藝
(1.云南中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腦膠質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0%~45%,具有進展快、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等特點,腦惡性膠質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僅52周,是人類預后最差的腫瘤之一[1]。臨床主張手術、放化療聯合的綜合治療方式,但高級別膠質瘤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腦組織分界不清,手術切除不徹底,術后復發率高[2],且放化療毒副反應大,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已成為治療腦膠質瘤的新方法,中醫藥在腦膠質瘤的治療上也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李藝主任醫師是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從事腫瘤內科臨床工作2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隨診,現將李藝主任醫師治療腦膠質瘤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1.1 病因病機 腦膠質瘤當屬中醫“腦瘤”的范疇,歷代醫籍無腦瘤的專述,其癥狀見于“頭痛”、“眩暈”、“癇證”等的論述中。李老師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及經驗總結,認為腦膠質瘤病位在腦,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機總屬正氣虧虛、腦髓失養,痰瘀阻絡,兼夾風邪上擾清竅,日久釀毒成積;病理因素為:風、痰、瘀、毒,以痰瘀為主,各種病理因素相互夾雜,相互轉化;病性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1.1.1 正虛為本 李老師認為腦膠質瘤的病因復雜,但究其根本為正氣虧虛所致。由于多種原因致機體正氣虧虛,陰陽平衡失調,臟腑功能紊亂,風痰瘀毒膠結于腦而發為本病。加之手術、放化療等的損傷,使正虛更甚,這便是腦膠質瘤容易復發的關鍵。腦為髓海,腦髓由腎精所化;肝經上達巔頂,加之肝腎同源,肝腎陰虛不僅可引起腦髓失養,而且還會導致虛風內生,上擾清竅;脾為后天之本,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則腦竅失養;故腦膠質的正氣虧虛又主要責之于肝脾腎虧虛。
1.1.2 痰瘀膠結,夾風邪上擾清竅,釀毒成積 痰邪致病具有阻礙氣血運行、易于蒙蔽清竅、致病廣泛、病勢纏綿的特點,痰可隨氣機升降流行全身,內而臟腑,外達經絡、肌膚、筋骨,上至清竅,阻滯經絡而致疾病發生。瘀阻腦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腦瘤患者多表現為頭部固定部位刺痛,提示了瘀血在腦瘤發病中的重要地位。痰瘀二者多互相夾雜,互相作用,互為因果。痰瘀既為病理產物,又是復發的關鍵因素。故化痰消瘀在本病的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
“巔頂之上,唯風可至”,故腦瘤患者多伴有風邪上擾的特點,表現為眩暈欲撲、肢體震顫等。王祥麒教授提出風邪亦是腦膠質瘤術后患者復發的關鍵因素之一[3]。故風邪雖不是腦瘤的直接成因,但卻是發病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常夾雜痰瘀濕毒等病邪共同致病。
痰瘀互結,久聚不散,化熱釀毒,此毒為 “癌毒”。周仲英教授[4]認為癌毒是導致腫瘤發生的一種特異性致病因素,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關鍵。癌毒與痰瘀膠結附著于腦,耗傷人體精血,最終使邪盛正衰,臟腑衰敗、氣血耗竭。故“痰瘀膠結,釀毒成積”是腦瘤的核心病機,指導臨床辨證論治。
1.2 主要治法 基于腦瘤的病機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李老師認為,“扶正抗癌,化痰消瘀”為腦瘤的基本治療原則,在治法上,扶正補虛為根本,化痰消瘀為核心,攻毒抗癌為重點,平肝熄風為輔助。強調扶正與祛邪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整體論治,重視分期。腦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必然伴隨著邪正的消長變化,故要重視分期而治。腦瘤患者初期以攻毒祛邪為主;經手術及放化療后,當攻補兼施;晚期應扶正補虛,兼顧祛邪。
1.2.1 扶正補虛 正氣虧虛貫穿于疾病的整個過程中,故扶正補虛為腦瘤患者治療的根本法則,其中又以肝脾腎虧虛為主。在治療上,肝腎虧虛為主者多選用六味地黃湯、左歸丸等方加減;脾虛者多選用香砂六君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加減。結合氣血陰陽辨證,氣虛者,選用生曬參、太子參、黃芪;血虛者,選用當歸、川芎、白芍等;陽虛者,當選淫羊藿、杜仲、肉蓯蓉等;陰虛者,當選南沙參、麥冬、玄參、龜甲、鱉甲等。
1.2.2 化痰消瘀 痰瘀互結是腦瘤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腦瘤的治療必用化痰軟堅、活血化瘀藥。化痰軟堅藥常選用龍骨、牡蠣、半夏、南星等,選用龍骨、牡蠣主要取其軟堅散結的功效。對于正氣尚足,病情平穩的患者,李老師常大劑量使用龍骨-牡蠣,南星-半夏2組藥對,以加強抗癌功效,并且未見明顯毒副反應。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根據瘀滯情況,酌情加減。痰瘀均與氣機阻滯有關,故在化痰散瘀的同時,須配伍理氣之品,如柴胡、枳殼、香附等。化痰消瘀等攻伐之品的用量,應根據患者的正氣以及病情情況,及時調整,以達到最好的療效,使祛邪不傷正。
1.2.3 攻毒抗癌 腦瘤的發生發展與癌毒密切相關,李老師常選用全蝎、蜈蚣等蟲類藥,此類藥物藥性峻猛,能直達病處,攻毒以消腫瘤。王笑民教授[5]認為,蟲類藥為血肉有情之品,一方面可扶正;另一方面其藥專力宏,善搜剔攻毒,消瘀散結。符合腫瘤患者正虛邪實的病機,故蟲類藥在抗癌中有著重要作用。此外,李老師還常用重樓、白花蛇舌草、紅豆杉等清熱解毒藥以抗癌。
1.2.4 平肝息風 腦瘤患者多以肝腎陰虛,虛風內動為主,常用平肝熄風法以改善患者的癥狀作為輔助治療。天麻藥性平和,可祛內外之風,常作為腦瘤患者祛風藥的首選。
患者,女,42歲,右額葉膠質瘤術后,初診日期:2021年8月26日。患者因間斷頭痛1月余于外院診斷為:右側額部顱內占位病變(膠質瘤可能),于2021年7月1日行“右額開顱幕上深部病變切除術”,術后病檢示:(右額葉)間變型星形細胞瘤,WHO III級,IDH突變型,免疫組化結果支持診斷;免疫組化:CK(-)、GFAP(+)、Olig-2(+)、H3K27M(-)、Ki-67(+,8%)、EMA(-)、Vimentin(-)、IDH1(+)、ATRX(-);術后未行其他后續治療。1月后,到李老師門診就診,癥見:頭暈,前額刺痛,咳白黏痰,腰酸,耳鳴目澀,失眠多夢,納差,二便尚可。舌脈:舌紅苔白膩,舌下脈絡迂曲,脈弦細。辨證為肝腎虧虛、痰瘀毒交阻于腦;治以補益肝腎,化痰散瘀,攻毒抗癌。方藥:龍骨(先煎)45 g,牡蠣(先煎)45 g,法半夏(先煎)30 g,膽南星(先煎)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炒枳殼15 g,炙香附15 g,當歸15 g,川芎15 g,陳皮10 g,桃仁15 g,紅花10 g,桔梗15 g,淮牛膝15 g,生地黃20 g,山茱萸15 g,山藥20 g,茯苓15 g,炒澤瀉15 g,牡丹皮15 g,天麻(打碎)20 g,浙貝母20 g,重樓15 g,蜈蚣2條,炒雞內金15 g,甘草5 g。水煎內服,每日3次,每劑兩日,共4劑。
2021年9月2日二診:患者口服上方后,頭暈、前額刺痛減輕,咳白黏痰,痰量增多,腰酸、耳鳴目澀改善,仍失眠多夢,納差改善,二便尚可;上方龍骨、牡蠣加量至60 g,法半夏、膽南星加量至40 g,再加魚腥草30 g,首烏藤30 g,合歡皮30 g,繼服4劑后,患者上述癥狀較前改善,偶有頭暈、頭痛,咳痰減少,腰酸、耳鳴目澀以及眠差等癥狀明顯好轉,后在門診繼續中藥治療。
按:該患者雖已通過手術將瘤體切除,但病理分級較高,復發幾率大,故仍應繼續使用中醫藥改善癥狀,以降低復發風險。患者正氣虧損不甚,尚可耐受攻伐,故以祛邪為主兼顧補虛。山茱萸、山藥、茯苓、炒澤瀉、牡丹皮補益肝腎以扶正;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方中赤芍改為白芍,配合柴胡、炒枳殼、炙香附、陳皮等以疏肝理氣行滯,當歸、生地養血和血,淮牛膝祛瘀通經,導瘀血下行,桔梗開宣肺氣,引藥上行;膽南星走竄之力甚強,大劑量使用祛風化痰散結之力尤甚,同時南星兼具治療癌痛的作用[6];配合大劑量法半夏以加強化痰散結抗腫瘤之功;重樓、蜈蚣以解毒抗癌;龍骨、牡蠣重在軟堅散結;配伍天麻旨在平肝熄風止眩暈,兼顧風邪。
二診時患者癥狀改善;正氣尚可,加大龍骨、牡蠣,法半夏、膽南星等藥物劑量,以加強祛邪之功以防病灶復發;魚腥草以清肺熱;首烏藤、合歡皮以安神助眠。諸藥合用,患者癥狀改善,療效明顯,對于預防患者術后復發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于高級別腦膠質瘤的治療效果仍不理想,且容易復發,增加了該病的治療難度。基于腦膠質瘤的發病特點,單一的一種治療方式療效欠佳,需多種手段聯合進行綜合治療。研究表明中醫藥在治療腦膠質瘤上有獨特的優勢,可改善腫瘤水腫、瘀血、炎癥的微環境,從而抑制疾病進展,延長生存期[7]。中醫藥可應用于腦膠質瘤的各個階段,既可增強西醫治療的療效,又可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在腦膠質瘤的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李藝主任醫師以正氣虧虛為根本,痰瘀阻滯為核心,癌毒停聚為重點,提出“扶正抗癌,化痰消瘀”的基本治療原則,標本兼顧,整體論治,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對于進一步研究中醫藥在抗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