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麗,劉慶慶
(1.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新生兒黃疸較普遍,亦可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包括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兩種類型[1]。生理性黃疸的發生與個體身體機能發育存在關聯,指新生兒出生24 h后血清膽紅素水平超86 μmol/L,除此外無其它癥狀,能自行消退[2]。病理性黃疸的常見致病因素有感染、顱內出血、溶血等,持續時間往往較長,不易自行消退,同時部分生理性黃疸如得不到及時干預可轉變為病理性黃疸,可能損害大腦及其它臟器,所以需要適時給予恰當的治療措施[3]。藍光照射是常見的新生兒黃疸治療策略,促使皮下膽紅素發生異構與氧化,膽紅素水平相應下降,達到治療目的。藍光照射治療形式包括持續性藍光照射、間歇性藍光照射兩種,其中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性已得到大量研究證實,隨著相關研究不斷深入,安全性問題突出。部分學者發現[4-5],間歇性藍光照射同樣適用于治療新生兒黃疸,兼具有效性、安全性。本研究重點觀察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2020年1月—2021年1月,選取86例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收治的黃疸新生兒,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n=43,男25例,女18例,日齡1~18(5.94±1.12)d,體重2 501~3 500(3 001.08±247.74)g;研究組:n=43,男23例,女20例,日齡1~19(5.85±1.16)d,體重2 503~3 498(2 998.72±248.35)g。上述資料2組組間比較,P>0.05。
納入標準:①足月新生兒;②母、嬰均健康;③診斷標準和光療指征均符合第四版《實用新生兒學》[6]、《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7]相關標準;④患兒家屬皆知情本次研究,且已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因罹患溶血性貧血等疾病需要進行換血治療;②因罹患先天性疾病而引起黃疸;③并發嚴重先天性疾病。
儀器:藍光箱(型號:SYL68YXK-7型,廠家:北京中西遠大科技有限公司),參數設置:波長440~450 nm,溫度30℃。光療期間需要用黑色眼罩遮蓋患兒雙眼,用尿布遮蓋患兒肛門、會陰部。
對照組:常規治療+持續性藍光照射。(1)常規治療包括常規補液、服用抗生素等。(2)持續性藍光照射,16 h/次,1 次/d,3 d。
研究組:常規治療+間歇性藍光照射。(1)常規治療同對照組。(2)間歇性藍光照射,4 h/次,4 次/d,兩次間隔2 h,3 d。
(1)療效比較。①顯效:黃疸癥狀均消失,血清膽紅素水平<90 μmol/L;②有效:黃疸癥狀部分消失,血清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下降>100 μmol/L;③無效:黃疸癥狀無改善,血清膽紅素水平無改變或較治療前下降<100 μmol/L。統計各組總有效率,即顯效率+有效率。
(2)血清膽紅素、糞便膽紅素水平比較。治療前、治療后3 d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膽紅素水平,同時留取患兒糞便5 g,按質量容積比1∶50添加生理鹽水,充分震蕩,離心處理,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糞便膽紅素水平。
(3)氧化應激指標比較。治療前、治療后3 d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水平。
(4)不良反應比較。統計腹瀉、發熱、皮疹等發生情況,計算各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數據分析使用SPSS 23.0。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療效比較 n(%)
治療前2組血清膽紅素、糞便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d,2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糞便膽紅素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組間血清膽紅素、糞便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清膽紅素、糞便膽紅素水平比較

表2 血清膽紅素、糞便膽紅素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前2組血清MDA、SO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d,2組血清MDA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血清SOD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血清MD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血清SO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表3 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不良反應比較 n(%)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早期常見疾病,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成熟,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水平的持續升高可損傷新生兒腦部與組織臟器功能,危害健康,因此需警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通過早發現、早治療,最大限度減少高水平膽紅素引起的膽紅素腦病等永久性神經系統損害,以改善患兒預后,降低患兒死亡風險。藍光照射是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治療策略,通過使膽紅素發生光化學反應(比如異構、氧化等),轉變成水溶性排除體外,顯著下調膽紅素水平,最終實現治療目的[8]。本研究中,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肯定,與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效果相近。藍光照射包括兩種形式,即持續性藍光照射、間歇性藍光照射,其中持續性藍光照射的有效性已得到臨床實踐證實,但安全性問題(比如發熱、皮疹等)逐漸引起廣泛重視。近些年,部分學者發現間歇性藍光照射用于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與持續性藍光照射相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規避安全性問題的發生。
文獻報道,足月黃疸新生兒施以光療后,膽紅素指數呈降低趨勢,于光療4 h達到下降高峰。根據此理論依據,發展出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策略。本研究中,治療后3 d,2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糞便膽紅素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組間血清膽紅素、糞便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能下調黃疸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糞便膽紅素水平。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表明個體膽紅素代謝紊亂,給予藍光照射后,藍光與個體未結合的膽紅素相互作用,轉變成水溶性異構體,經膽汁、尿液排出,血清膽紅素水平以此下降,糞便膽紅素水平隨之升高。
研究顯示,藍光照射對氧化應激狀態能產生一定影響[9]。MDA、SOD均是常見氧化應激指標,MDA是脂質過氧化的產物,其表達水平高低能反映個體自由基變化,而SOD作為自由基清除劑,其表達水平與個體自由基變化呈負向相關,所以,通過觀察血清MDA、SOD水平能較客觀反映個體氧化應激狀態。本研究中,治療后3d,研究組血清MD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血清SO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對患兒氧化應激狀態影響較輕微。分析原因可能是與細胞膜結合的膽紅素,能作為一種感光劑,受光作用影響,氧分子發生轉化,形成高活性氧自由基,所以,新生兒黃疸經藍光照射后,血清等多處氧自由基水平相應上調,行持續性藍光照射,氧化應激反應程度更加劇烈。膽紅素歸屬于內源性抗氧化劑,低表達水平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行間歇性藍光照射,個體氧自由基清除時間相對延長,故氧化應激反應程度較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輕微。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能減少不良反應。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新生兒抵抗力低下,免疫系統尚不成熟,持續性藍光照射時間較為持久,可能免疫藍光;而通過采取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策略,通過多次短時間藍光照射,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能很好降低抗光性形成的可能性,最小化發熱等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采取何種藍光照射治療形式,需要根據每位黃疸患兒實際情況,把握藍光照射治療時間,宜控制在4 d內。另外,需特別重視患兒狀態、環境因素等,藍光照射治療做好皮膚清潔,注意雙眼保護(策略:佩戴黑色眼罩),會陰、肛門等身體部位保護(策略:尿布遮擋)。藍光照射治療期間,強化巡視,做好清潔干預與體溫監測。在藍光照射治療結束時,需安排專人負責儀器清潔、消毒處理,詳細登記每支燈管用時,通過及時更換燈管以保障能量輸出。
綜上所述,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肯定,下調血清膽紅素水平、糞便膽紅素水平,氧化應激程度低,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