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甘肅 蘭州 730046)
在臨床上,急性腦卒中是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的疾病,也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臨床治療發現,該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都比較高,發病非常急促,病情變化也比較快,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主要疾病人群為中老年,在治療之后,容易出現肢體偏癱、言語障礙等不良情況,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通常的情況下,會選擇藥物等方式開展治療,但是忽視早期康復工作,導致患者錯過最佳康復機會,出現并發癥[1]。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在治療腦卒中疾病中,越來越重視早期康復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康復工作,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升患者的身體平衡度,增強運動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將圍繞分析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具體如下。
本次研究時間2019年1月—2020年8月,選擇其中64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試驗對象,隨機單盲法劃分為2組,各3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52.3±3.4)歲;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2~74歲,平均年齡(52.2±3.6)歲。通過比對,患者之間的一般資料,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納入標準:參與此次試驗患者符合急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在過去未發生卒中或者癥狀比較輕微,未出現偏癱情況;患者及家屬對本次試驗了解,允許進行。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基礎疾病;拒絕參與此次試驗;有精神病史,依從性較差。
1.2.1 對照組
患者在入院之后,及時評估病情,開展治療,進行抗炎癥、調節電解質等,補充腦細胞營養液,病情在控制之后,對患者進行康復評估測定,及時開展藥物治療,功能訓練主要為床邊訓練,緩慢移動到床邊,軀干逐漸向患側旋轉;定時對患者翻身。
1.2.2 觀察組
早期康復治療:(1)體位指導,良肢體位為主,肢體處在功能位,上肢不能彎曲,下肢要保持伸展,采取足下垂內翻的方式,并在患者的身下放置軟墊,使用足板固定患者腳部,避免出現足下垂。對患者進行體位變化指導,逐漸向側方移動,健側翻身,間隔2 h進行1次,健側肢體要在患肢下方,患者為側臥位或者半側臥位。(2)對關節活動進行調節,開始對患者進行被動活動,患者的意識恢復之后,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活動,雙手交叉開展上舉等練習,下肢進行橋式運動,各個關節活動2~3次/d,每次10遍左右,并逐漸增加活動量。(3)站起練習,雙上肢向前伸展,頭部和軀干稍向前傾,重心緩慢移動到腳上,然后抬起臀部,髖膝伸展然后緩慢站立,醫護人員需要在身旁輔助,患膝向下壓,站在平行杠邊,緩慢移動。隨著下肢負重力量的增加,可對患者進行邁步訓練,越過障礙物或者上下樓梯練習。(4)對患者的神經肌肉開展電刺激,主要刺激點為患側肢體,電極放置在運動點上,主要為上肢外旋肌和伸肌運動點位,下肢選擇在曲肌運動點,在電位刺激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選擇,并根據患者的耐受等確定刺激強度和電流大小。1次/d,20 min/次,間隔兩周對患者進行病情評定。(5)在康復訓練中,要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鼓勵,告知患者康復鍛煉的意義,提升患者對其重視程度[2]。
依據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對患者進行分數評估,內容:進食、穿衣、如廁、床椅轉移、清潔,分數與生活能力成正比。
根據肢體運動功能恢復量表(FMA)對患者評估,總分100,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的肢體活動功能越差。應用簡化巴氏指數評定量表對患者的獨立性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獨立性越強,對家屬以及護理人員依賴程度低。
對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合理評價,分為:顯效:患者的卒中癥狀(偏癱、言語障礙等)基本消失,可獨立生活,醫學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正常;有效:患者的癥狀改善明顯,生命體征穩定;無效:患者的疾病癥狀未發生變化,需要人輔助完成日常生活,計算2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統計數據表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能力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生活能力評分[n()]

表1 生活能力評分[n()]
統計數據表明,護理開展前,2組患者的指標評分不存在較大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以及巴氏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肢體運動功能、獨立性評分[n()]

表2 肢體運動功能、獨立性評分[n()]
統計數據表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25%,觀察組為96.88%,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效果對比[n(%)]
腦卒中疾病指的是患者出現功能障礙導致的生活質量降低,對患者自身以及家庭來說都會造成很大的負擔。現代醫學研究指出,急性腦卒中的發病率在上升,其中常見患者為中老年,在出現疾病之后,病情變化快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很大的威脅,而且很多患者在治療之后,容易出現偏癱等不良情況,導致患者出現功能障礙[3]。對于急性腦卒中患者來說,錯過最佳康復治療時機是導致功能障礙出現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實際治療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早期介入康復治療,提升患者的身體運動能力和平衡功能等,對患者也要做出客觀的評價。在康復治療中,常規方案所產生的效果并不明顯,雖然能減輕患者的腦部水腫,控制病情的發展趨勢,加快血管的通暢速度,更好地建立起身體循環系統,增強患者的神經功能,加快重建的速度,但是效果有限[4]。而早期康復治療方案按照早期康復原則進行,當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病情不再繼續發展時可作為康復治療的開始點。在治療中,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的神經功能、平衡功能、運動功能等進行合理評價,根據患者的相關情況制定出康復治療的目標,并開展康復計劃。在康復治療中,以患者的軀干作為中心,對患肢的活動進行合理的調節,肢體的運動程度與軀干的控制存在很大的關聯,在提升軀干控制能力后,能提升肢體功能,從患者的軀干肌肉鍛煉開始,增強患者的身體平衡能力,實現肢體功能的改善[5]。在早期康復治療中,是主動學習的過程,在不斷訓練中更好地開發出患者的潛力,加快恢復速度的同時提升康復治療的效率。在訓練中能對患者的神經突觸進行刺激并將其激化,讓其處在運動狀態下,剩余突觸處在備用狀態下,所以在不斷訓練中能實現腦部功能重建,更好地發揮出腦部的可塑性,運動輸出可以通過感覺神經進行調節,實現反饋運動,增加大腦皮層的血液流量,降低肌肉萎縮等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度,降低萎縮畸形出現的可能性[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康復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肢體運動功能評分以及巴氏指數評分較對照組高,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疾病早期開展康復治療,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康復方案,能提升康復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積極影響非常明顯,在康復鍛煉之后,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肢體運動情況,在實際工作中,要重視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