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甘肅創新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近年來,交通運輸事故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呈高發、頻發態勢,據統計2011—2017年全國發生突發環境事件222起,其中交通事故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占事件總數比例已從2015年的30%持續上升至2017年的70%[1],交通運輸事故已成為現階段我國突發環境事件主要誘因。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持續推進,道路運輸事故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高發、頻發態勢短期內難以改變。交通運輸因其移動性、拉運物質復雜性,事件發生后污染物擴散方式多樣性,應急處置技術也各不相同,在隨水流、空氣等介質傳播同時,很多污染物質將直接進入地下,環境風險防范難度大,治理難度大。當拉運物質特別是拉運危險化學品進入環境后,若得不到及時科學處置,極易導致跨省水污染事故,影響沿江沿河水源地水質安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社會、經濟影響,是現階段突發環境事件防控的重點[2]。
2018年4月9日,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發生一起交通運輸事故,一鏟車與一油罐車相撞,事故造成泄漏的12 t柴油進入汭河后順流而下,而后匯入涇河進入陜西省境內,造成跨省突發環境事件。事故發生后,省、市、縣三級政府分別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應急處置,各級政府在生態環保部、生態環保部西北督察局及應急專家指導下設多道攔截壩(帶),采用吸油氈、吸油棒、棉被、活性炭、攔油索等,攔截、吸附、消除水體中柴油,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按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五個第一時間”要求報告信息、奔赴現場、開展水質監測、協助當地政府開展應急處置。被污染的水體于事發第三天進入陜西省境內,經甘肅、陜西兩省合力處置,事發后第5天污染水體水質達標,事件處置結束。此次事件為處置同類事件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也反映出此類事件應急處置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之處,凸顯了切實加強道路交通運輸安全預防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必要性。
(1)部分地區對此類事故的重視度不夠。事故可能造成嚴重人員財產損害或涉飲用水源地、居民集中區等環境敏感點時,事發后本級政府主要領導往往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指揮各部門及時處理,可有效避免交通運輸事故次生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對次生的環境污染也能在較短時間內控制,防止污染進一步發展。反之,對人員財產損失小的事故存在僥幸心理,不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發揮政府的應急權,相關部門應急處置很難形成合力,導致控源不及時,應急處置進度緩慢,造成污染形勢擴大。
(2)交通運輸企業未嚴格落實道路運輸安全主體責任,交通運輸中負有監管職能的各部門之間良好的溝通協作缺乏,交通運輸企業利用監管盲區進行違法運輸,增加了運輸事故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概率。
(3)統一管理、分工負責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系統尚未建立。道路運輸安全監管涉及交通、公安、應急等多個部門,環保部門作為主要單位參與運輸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事故應急處置,按照職責分工各部門日常監管主要以減少和降低交通運輸事故為出發點,未充分考慮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如何預防和處置,這種運輸監管和事故處置部門的脫節間接造成了處置此類事故具有很大被動性。
(4)應急聯動機制未發揮真正效力。各省、市兩級環保部門已與應急、交通、氣象等部門簽訂了環境應急聯動協議,圍繞如何協同處置交通運輸事故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建立起了信息共享、事故信息通報、協同處置機制,聯防聯控環境風險。現階段仍存在事件信息不能及時互通導致錯過最佳處置時機;消防、環保日常及先期處置中聯動不足,消防噴水措施未從環境安全角度考慮,導致危化品隨消防廢水進入水體造成嚴重后果等現象,應急聯動機制還存在停留在紙上的現象。
(5)基層應急能力薄弱制約著科學有效處置此類事件。部分縣區生態環境部門仍存在應急監測能力不足,無法為事故處置決策提供監測數據保障;污染物應急處置技術掌握不足,不能在短時間內控制污染事態;環境應急物資及隊伍不足,應急處置所需物資和應急救援人員得不到及時保障;應對較大級別突發環境事件能力不足,導致交通運輸事故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妥善處置,泄漏到外環境的污染物無法及時消除,突發環境事件級別進一步上升。
(1)建立政府統一管理,各部門分工負責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是防止此類事件發生的長久之策。該體系能否建立并有效實施關鍵在于上級部門的重視度。近幾年國家層面對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和環保分管領導生態環境行政培訓強度不斷加大,各省也應以此為良好契機組織開展基層政府領導行政培訓,傳導環境安全意識,推進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建立,促成交通運輸安全監管各部門在日常監管中考慮控制事件同時,將如何預防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予以考慮,不斷消除運輸監管和事故處置部門的脫節現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源頭預防[3]。
應急聯動為該體系建設的橋梁和紐帶,2018年國家機構完成改革并運行后,隨著生態環境部職能擴大和各省應急管理廳的成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要求不斷提升、任務也不斷加大,因此需主動出擊采取有效措施繼續深化應急聯動機制建設。推動在《危化品安全管理條例》中增加道路運輸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預防和處置內容,強化源頭預防;加強同消防部門溝通銜接,明確危化品泄漏后如何科學妥善采取消防噴淋措施;定期組織開展交通運輸事故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降低應急聯動機制軟實力,不斷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及時、協同處置有力的應急聯動機制,提高突發環境事件防范和處置能力。同時,開展跨區域、跨流域應急聯動工作,定期組織聯合執法、聯合演練,提升跨區域、流域突發環境事件協同應對能力[4]。
(2)堅持預防為主,及時消除潛在道路運輸環境安全隱患是預防此類事件發生的有效手段。多途徑增強交通、公安、應急等部門在現階段加強道路交通運輸事故安全必要性的認識,切實以嚴管、嚴防、嚴懲的決心,監督企業嚴格落實道路運輸安全主體責任,同時依托信息化建設實現監管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大聯合執法強度,堅決打擊各類違法行為。通過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實現規范化、智能化監控,對危險品運輸“全過程、全要素、24小時動態監控”,從源頭上保障危化品道路運輸安全,要充分運用GPS、GIS和GSM等技術,建立高速公路危險貨物運輸安全監控,實現對危化品運輸過程中的安全監控管理、預警報警。運輸企業定期檢查罐體安全,確保運輸過程中罐體有標志牌,危化品基本信息標明;要制定運輸事故應急預案并演練,確保事發后能及時報告信息,押運人員必須掌握運輸危化品基本性質和應急處置特性,車上有必要的應急處置器材和防護用品。
環保部門在交通運輸事故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善后處置過程中,要主動加強和公安交警部門的溝通協作,查清運輸企業應急預案備案、演練情況,對存在違規行為的依據《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水污染防治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依法查處,對造成環境損害的按照《侵權法》和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相關規定進行損害賠償,通過行政處罰和賠償機制倒逼企業落實運輸安全責任,從源頭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發生。
突出重點,做好重點區域、流域環境風險防控,防范和化解重特大環境風險。2014開始,生態環境部從頂層設計出發,在全國部署開展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和縣以上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工作,部分省份探索開展了流域環境風險評估工作,這些為實現源頭預防提供了有效抓手,摸清風險對癥下藥,從源頭消除和減少突發環境事件誘因,這項工作自2014年執行以來效果慢慢凸顯。特別是通過開展重點流域環境風險評估,摸清流域已有防控設施(水庫、導流渠、景觀壩、滯污塘),在無法建設攔截壩、導流渠永久工程設施流域,事先選定攔截工程設施預設點,形成了流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工程體系,污染物質進入河流后即可啟動工程設施,攔截、導流、治理污染,對預防和處置交通運輸事故致污染物泄漏進河流水體的突發環境事件具有良好成效[5]。
(3)及時妥善的先期處置,是防止交通事故次生環境污染事件的關鍵所在。事故發生后,先期處置是及時控制發展事態,避免點源污染擴大為面源污染、流域污染的關鍵,主要在于能否及時信息報告和通報,爭取最佳處置時間,以及合理的控源措施,將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特別要避免污染物進入水環境。交通運輸、公安、應急部門為危險貨物運輸監管部門,生態環境部門為環境保護綜合監管部門,一旦交通運輸事故造成環境污染,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則應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及時開展應急處置。事發后,運輸車輛必須落實運輸安全主體責任,第一時間報告事故信息,并開展先期處置,交通運輸、公安、應急部門作為監管部門往往第一時間能夠獲取事故信息,可將事故信息及時通報環保部門,環保部門需進一步擴大日常信息獲取渠道,強化信息分析研判。為防止泄漏污染物進入水環境,肇事車輛及最先到達事故現場單位應采取封堵泄漏源頭、設置圍堰圍擋泄漏物質、封堵事故周邊下水管道、雨水排口等措施,避免污染物流入附近水域,控制事態進一步擴大。事故先期處置過程中要特別關注消防廢水處置問題,避免“一沖了之”,應提前構筑消防廢水收集空間。因此要強化運輸企業運輸人員危化品應急處置專業知識、安全意識和處置能力培訓,提升運輸人員應急處置能力。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或地方規章中可進一步明確各有關部門在道路交通事故次生環境污染事件先期處置職責,明確要求第一到達事故現場部門必須采取堵源、稀釋措施。同時,常態化開展應急聯動,推動形成信息共享、共同防控、協同處置應急機制。
(4)科學有效地監測數據、處置技術及物資隊伍,是科學有效處置已造成環境污染的可靠保障。以提高基層環境應急監測能力為目的,配齊配強環境應急監測人員設備,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監測演練和專題培訓,提高現有應急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反應能力和實踐經驗。創新建立就近采樣、就近送樣、就近監測的應急監測網絡,快速準確出具環境監測數據,為指揮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目前國家層面對各類特征污染物應急處置技術理論研究薄弱,缺乏與各地實際情況的實際結合,缺乏技術應用的配套設備、輔助工程設施研究,不能滿足此類事件應急處置需要。在平涼市涇川縣柴油泄漏造成跨省水污染事故中,泄漏柴油進入水體初期,當地政府采用傳統方法,采用吸油氈、吸油棒、棉被、秸稈攔截、吸附、消除水體中柴油,效果甚微,后在生態環境部專家建議下使用活性炭吸附效果顯著,但因不了解活性炭投放方式、投放設施,浪費大量時間。各地可強化同相關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針對本區域環境特征污染物的環境應急處置技術體系,結合應急演練加強實踐運用,積累有效處置經驗。
在環境應急物資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中,可采取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物資信息儲備和物資實物儲備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聯合專業應急物資銷售廠商和倉儲行業,有效利用其專業人員,每年定額儲備應急救援物資;另一方面結合轄區環境風險分布特點依托大型企業建立省級區域級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和應急救援隊伍。同時,建立運行良好的環境應急物資隊伍調運平臺和調運機制,保障事件應急處置所需物資及隊伍短時間內到達事發點開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