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楊麗萍,石麗麗,楊玉翠,李 瀟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國家提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指導原則,病毒變異,Delta 突變株、Omicron 突變株傳染性增強,病毒擴散蔓延,疫情形勢日趨復雜嚴峻,防控難度增加。所以從嚴防止境外輸入病例,也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進行疫情防控的主干線。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2021]51 號文件第七條明確規定,入境人員需要進行為期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其中回北京的入境人員需要21 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地方要求)。自2020 年3 月根據國家疫情防控戰略部署將某市某后備醫院作為長期國際航班入境人員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國際點,省衛生健康委先后派出23批醫療隊員進行一線疫情防控,其中第23 批179 人(包括一名翻譯人員)為時2個月,分別于9月18日、10 月16 日完成俄羅斯至蘭州的CA910 航班2 次(2次分別為251人、262人)接機任務、10月3日非洲維和部隊航班1次(150人)接機任務,圓滿完成了入境人員的入集篩查隔離工作。為了解此次隔離點一線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在任務不同時間段對其進行了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測評,報告如下。
基于微信社交平臺在線邀請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某后備醫院第23批醫療隊員,共收集調查問卷178份。
采用橫斷面研究調查某后備醫院醫務人員焦慮情況,在微信社交平臺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內容:(1)一般信息:性別、職稱、學歷、從事專業等。(2)Zung 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評定調查對象最近1 月的焦慮狀況,共20 個條目,其中項目5、9、13、17、19 為反向評分題,自評結束后將20 條目得分相加,再乘以1.25 后取得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SAS 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50分為無焦慮癥狀,≥50分為有焦慮癥狀。
將調查問卷的結果導出到Excel 2019 數據庫,應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焦慮的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若不滿足χ2條件,則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
共收回有效問卷178份,在有效調查對象中,男性20 人(11.24%),女性158 人(88.76%),平均年齡30.94±6.16 歲,其中大專及大專以下學歷55 人(30.89%),本科學歷113 人(63.48%),碩士及以上學歷10 人(5.63%),護士158 人(88.76%),醫師9 人(5.06%),行政11 人(6.18%),初級職稱43 人(24.16%),中級職稱129 人(72.47%),高級職稱6 人(3.37%)。
178 名調查對象中,有166 人焦慮癥狀得分≥50分,焦慮癥狀的檢出率為93.26%(166/178),焦慮檢出率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及職稱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類別人員焦慮癥狀檢出情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蔓延,日益嚴重,為了有效防范境外輸入病例,落實入境人員閉環管理、隔離管理、入集篩查、核酸檢測等防控措施,大量醫務人員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由于工作時間長、責任重大、組織資源匱乏(如人員配備不足、設備短缺、設備落后等)、任務繁重、危險系數高等[2],工作人員長期形成的身心平衡狀態被打破,于是出現不同程度的孤獨、無聊、緊張、害怕、焦慮、擔心、失眠或軀體不適等[3]。分析原因:①省衛生健康委派出的第23 批進駐集中隔離點的醫務人員來自某省25個市、縣、地區的59 家醫療單位,新的工作環境、陌生的人際關系、工作模式轉變、地域差別、飲食習慣改變,尤其是適應新環境,重建人際關系需要很長時間,所以會對其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②工作時間相對延長,從進入隔離點到工作結束每班至少需要7 小時左右,長時間的憋尿,出現泌尿系感染;飲食習慣改變,誘發胃部不適、腹脹、腹瀉、便秘等;長時間佩戴防護口罩,嚴重影響呼吸,導致一部分人員出現頭疼眩暈等癥狀。由此可見工作時長的改變、飲食習慣、防護用品的使用會引起醫務人員身體不適,增加心理負擔。③隔離點的各種嚴格考核。由于病毒的逐漸變異,傳染性增強,危害程度增大,防控難度增加,為了保護醫務人員不被感染,進入隔離區工作的每位醫療隊員都必須仔細、認真、嚴謹,熟練掌握防護用品的穿脫、職業暴露的處置、終末消毒、熟悉各項規章制度、陽性人員的轉運、手衛生、醫療廢物處置等,每天樓層護士長和院感組要進行現場提問考核,對于不合格者進行通報,嚴厲的批評指正,這也是引起心理焦慮的原因之一。④繁重的工作任務,操作難度增加,頻繁穿脫防護用品,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增加。體能消耗大,醫務人員要負責樓層日常的環境清潔消毒、送餐發餐、醫療廢物的打包和運送、留觀人員快遞的轉運分發、使用物資的轉運和發放、留觀結束后大規模的更換床單和被套、以及終末消毒等,這些工作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使醫務人員的身體出現倦怠感。⑤對疫情本身的認知局限,對自身健康的過渡擔憂,可能被病毒感染的預期等,使其產生恐慌、煩躁、焦慮、強迫(表現為反復進行洗手、消毒、測體溫)等異常情緒反應。⑥閉環管理和半軍事化管理,在隔離點醫務人員只進不出,與外界完全隔離,自由受限,生活產生諸多不便,思念家人,尤其是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更為明顯突出[4]。⑦通過問卷調查,在性別、文化程度、職業、職稱等方面心理焦慮也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尤其是護理人員的心理焦慮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人員,其主要原因是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接觸被隔離人員的頻率高于醫生和行政人員。⑧時差和時長的變化使醫務人員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損害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引起失眠、焦慮等癥狀,甚至抑郁癥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調查結果呈現了醫務人員反應性的特點,表現出高度緊張、心悸、煩躁、情緒低落、難以入睡,反復洗手,反復檢查,哭泣等負面反應,甚至一些醫務人員出現頭疼眩暈、消化不良、腹瀉便秘、泌尿系感染等身體不適。如果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及時進行紓解,不僅影響COVID-19 疫情的防控能力,防控任務的完成,同時可能會引起創傷后應激障礙,嚴重影響其以后的生活質量。
雖然隔離點的醫務人員都是各單位抽調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普遍較高者,但工作期間仍然存在身體和心理變化,尤其是強迫、焦慮等情緒反應更為突出。因此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①利用手機中的微信、QQ、釘釘等開展線上輔導,進行心理干預,使醫務人員尋求心理干預的途徑更為便捷,也可以更好保護其隱秘性。②隔離點應根據不同需求定期開展線上疫情防控知識培訓,夯實自身的基礎知識,降低由于知識欠缺而造成的心理負擔。③隔離點內實行人性化管理,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人員配比,配置先進的防疫設備等。合理排班,接機、防護、采樣、醫廢、生活、信息、巡視、發餐、消毒、醫療、院感、督導等各組工作內容和強度都有差異,對于身體素質相對差,心理反應嚴重的人員應合理調整工作崗位,降低工作負荷,減輕心理壓力。④安撫家屬,做好后勤保障,解除后顧之憂。⑤在通風良好,能保持1 m 線距離的空曠地方組織人員進行身體鍛煉,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因為運動時神經系統會出現微弱的電刺激,該刺激可放松大腦的皮層,減弱心理緊張程度,緩解肌肉的緊張[5],對維持生理平衡和心理健康、改善精神障礙和個體心理健康問題都有積極的作用[6],Daphne J Korczak 等[7]的研究發現,抑郁癥與體力活動缺乏有關.體育鍛煉對于抑郁癥狀和焦慮癥狀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8],同時運動鍛煉可以改善胃腸功能,促進睡眠,提高抵抗力。⑥閱讀書籍、傾聽一些比較舒緩的音樂,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有效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恢復心理健康,提升工作能力。⑦可以服用一些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中藥湯劑。自武漢疫情開始,某三甲中醫院為抗疫一線人員提供中藥湯劑,為身體健康提供保障,也可以儲備一些助消化、消脹,防止腹瀉、便秘以及抗感染的藥物。對于有嚴重睡眠障礙的醫務人員,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安神鎮靜類藥物。⑧每批隊員中至少配備1~2名心理衛生方面的專業人員,能及時提供心里咨詢和心理輔導。⑨管理者應給予足夠的心理關懷、心理輔導等提升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針對高危人群,尤其是護理人員,應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積極維護她們的心理健康。⑩加強飲食管理,為醫務人員提供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防止發生胃腸道不良反應,增加心理負擔。
COVID-19 疫情使隔離點醫務人員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而且這種影響會更加持久,更加深遠,如果心理危機不及時有效地進行干預,還會引起抑郁,甚至自殺等嚴重惡性事件[9]。2020 年1 月26 日和3 月18 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分別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和《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兩份重要文件,旨在科學指導各地開展COVID-19 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面對COVID-19 疫情常態化的現狀,建立健全心理衛生干預機制和培養儲備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也是當務之急;為了處置類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務人員有必要在平時就加強培訓、應急演練、加強身體鍛煉、提升心理素質,提高應對能力。做到身體強健、心理素質過硬,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常態化,入境人員中確診病例時有發生,國內疫情此起彼伏,境外人員,密接人員的集中隔離管控成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的主要渠道。醫務人員入集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是責任和使命,但入集以后出現的應激反應,應予以關注和重視,通過控制工作時長、做好相關知識培訓、保障充足的休息[10]、促進合理飲食、降低工作強度、開展心理輔導、注重人文關懷等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減弱或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確保心理健康,更好地勝任工作,圓滿完成任務。由于樣本量有限,隔離點一線醫務人員的心理反應有待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分析,以期提出更加完善的干預措施,為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提供更為優質的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