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明
(吉林動畫學院文化產業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5)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8年來,在脫貧攻堅斗爭中,我們立足我國國情,秉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攻堅精神”,堅持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脫貧之路,最終奪取了全面的勝利。
在這場艱難的脫貧攻堅戰役中,數以萬計的基層扶貧干部竭盡全力,卓越奮斗,始終堅守在第一線,為了脫貧事業傾注全力,一時間大量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在全國涌現。由長影集團制作的影片《青春作伴好還鄉》,就是以此為背景,以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為指引,記錄了一群青年舍棄大城市的優渥生活和擇業機遇毅然回到家鄉創業,并最終決定扎根農村的動人故事。該片以小切口體現大題材,融青春、勵志、愛情為一體,展現了祖國大地日新月異的精神風貌,同時也表現了新時期廣大青年胸懷祖國,報效故鄉的赤子情懷。同時,《青春作伴好還鄉》在電影的推廣和宣傳過程中,靠企業自身影響力和決策力來對電影進行創作及宣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國際化、開放化的世界格局形成,大批優質的國外影視資源涌入國內市場,嚴重沖擊了國內的影視市場,國內電影產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在這種背景下,農村題材的主旋律電影在敘事手法以及價值傳播研究上更加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完善,主旋律電影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不僅要參與市場競爭,還要充分體現主流價值觀,弘揚傳統文化,這樣雙重的標準下,主旋律電影想要突破是很困難的,尤其是短視頻這種“快餐文化”的沖擊,更使得主旋律電影發展步履維艱。為了早日走出這種困境,主旋律電影不斷尋找適應市場需求的方式方法,將融媒體宣傳模式引入其中,迎合商業化市場的同時兼顧主流意識形態的輸入,主旋律電影把商業片元素融合在電影中,調整演員陣容,將一些“流量明星”“小鮮肉”引入電影中,同時也開始電影營銷,加大宣傳力度,在微博、抖音、微信等平臺增加曝光率,大大提高了主旋律電影的知名度。與此不同的是,《青春作伴好還鄉》走出了另一條自我發展之路。在電影的宣傳模式上,充分借助融媒體的宣傳影響力度,讓主旋律電影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形成大眾對主旋律電影的討論態勢。同時,該片顛覆了傳統電影的敘事思路,緊緊圍繞“扶貧脫貧”這一核心主題,以小人物的命運為線索,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了改革洪流中普通人的命運變化。
“十四五”期間,長影秉承六大辦影理念,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提高作品創作能力上,《春春作伴好還鄉》上映之時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節點,這部電影也完美地詮釋了這一偉大歷史舉措,不僅豐富了這場脫貧攻堅戰的內涵,同時為打贏這場具有時代意義的脫貧攻堅戰樹立了豐碑,成為中國新農村題材主旋律電影的標志作品,這部影片不僅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上勝出同類作品一籌,更是一部飽含青春和夢想的,有激情、有品質、接地氣的時代宏篇巨著。該片融入了大量的主流元素,“扶貧”“雙創”“青春”是這部片子的關鍵詞,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喇培康認為,“類似題材在中國每年影片總產量中并不多見,這體現出長影作為‘中國電影的搖籃’的責任感、使命感,體現出文藝作品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擔當”。一直以來,長影始終立足于東北這片黑土地,希望打造出原汁原味的本土化優秀作品。電影《青春作伴好還鄉》調用了大量優秀的東北演員,如張鶴倫、程野等,走進田間地頭,用最樸實、最幽默的東北話演繹著黑土地人的樂觀和豁達,展現著新農村的勃勃生機。
20世紀50年代末,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經典電影《我們村里年輕人》是1949年以后反映農村生活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時隔60多年后,同樣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打造了這部《青春作伴好還鄉》,該片成功入選“2021 脫貧攻堅主題電影推薦活動”十大影片。影片以管松江、 趙萌萌兩個年輕人的成長軌跡為線索,講述了返鄉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誤解,最后用自己的行動化解了矛盾,得到了鄉親們的理解和支持,助力了鄉村發展振興。從另一個角度看,影片也是致敬《我們村里的年輕人》這部經典作品,展現了新時代背景下“村里年輕人”的青春風采。盡管作為農村題材電影,但整部片子仍盡顯“青春”的質感,塑造了眾多陽光、熱血的人物形象。主演葉祖新、蔣夢婕作為青春實力派演員,為了把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鮮活靚麗,影片開拍前他們深入基層生活,與農民同吃同住,力求通過自己的演繹,表現出新時代青年人返鄉創業的激情,表達出年青一代積極向上的愛情觀和人生觀。新農村題材的主旋律電影所采用的這種藝術化呈現方式值得學習并進一步推廣。
此外,影片還啟用了很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如斯琴高娃、林永健、方青卓等,他們在影片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厚重成熟和人格魅力,彰顯了老一輩的堅毅與勇敢,與年輕人的激情自信相得益彰,老藝術家們潛在的感染力讓這部農村題材的作品內斂、大氣、有分量。
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特別提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新時代農村發展在電影作品中找到了方向, “奮斗”“青春” “綠色” “新產業”是新時代農村發展的源泉,在《青春作伴好還鄉》中,農民在這一系列變革中思想觀念得到了轉變,在青年干部身上提煉出了“扶貧先扶志”的鄉村振興精髓,生成了新時代新農村的形象內涵。
現今社會是互聯網社會,主旋律電影的發展也深受其影響,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新媒體元素的引入。《青春作伴好還鄉》一大亮點就是將這些鮮活的新媒體元素融入作品敘事中。這部影片中,大學生借助于直播的方式來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借助于直播的方式更能夠展現出新時代元素在農村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電影借助于新媒體的敘事方式表現出了最為純樸的情感,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影片中有個情節,是借助公示期的調查,融合新技術,借助于拍短視頻、現場直播的方式,讓整個影片在敘事過程中更加流暢,更加接地氣,也拉近了電影與觀眾的距離,尤其是拉近了電影與年輕人的距離,符合新媒體群體的視角,收獲電影受眾“最大公約數”。這是新農村題材主旋律電影在敘事策略、表現手法上的大膽嘗試和創新突破。
電影《青春作伴好還鄉》中令人心曠神怡的鄉村美景刷新了很多人對農村的認知,在這些秀美風光的背后是國家惠農政策、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來所取得的顯著成績,是東北這片黑土地特有的文化美學特質,利用影像聚焦了新時代農村的鏡像,對于“三農”問題進行了影像化的藝術表現,讓人們通過電影看到了鮮活、立體的農村,影片也對農村的傳統文化觀念進行了重新的定義梳理。通過電影的藝術傳達, 讓平凡的鄉村故事講述和新農村的形象展示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麥奎爾說過: “文化最普遍和最主要的特征可能就是傳播, 因為沒有傳播, 文化就不能發展、生存、延伸和成功。”電影也以全新的姿態展示新農村、新農民的形象,鄉村建設者的努力奮斗、青年人的返鄉回流這些都是農村社會深層次結構發展改變的重要表現。電影《青春作伴好還鄉》主線敘事蘊含了“回鄉創業”“雙創”的豐富內涵,招賢納士回鄉,“土地流轉”組建新型現代股份制合作社等情景在片中均有所展現,新奇生動,時代氣息濃郁。鄉村電影不在于面對過去,而在于展望未來。如果說鄉村振興需要構建全新的美學,那么這部電影則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全新的參照。影片拍攝初期,影片營銷團隊就通過聯合各大媒體平臺開始進行影片預告片投放。影片在推廣中并不涉及結尾,這就增加了受眾對于影片的“期望值”。宣傳預告片中的笑點與淚點片段刺激了受眾的好奇心理,借助病毒式的傳播,影片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形態展現于受眾視野之中,為受眾帶來了別樣的觀影感。“鄉村形象被符號化傳達給受眾后, 不同層次、 多元文化形式等都在電影或直接或隱匿的敘事中中和反應, 跨文化交流也悄然間得以實現, 受眾對鄉村的刻板印象因此得以稀釋。”
農村題材電影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縮影,農民群體是縮影中的主體,基層黨員干部形象是這個群體的重要代表,當代青年是這場脫貧攻堅戰役的主力軍。在《青春作伴好還鄉》中,觀眾看到了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年輕人返回家鄉、建設家鄉,在不懈的努力拼搏中找到自我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這種新農村題材電影直觀地展示了現代文明的精神內核,引發了觀眾關于重構生態鄉村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新農村題材電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旋律電影類型,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法都是立足于現實主義,通過藝術手段向觀眾展現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美好生態畫卷。《青春作伴好還鄉》這部電影,不僅汲取了過去同類電影的優秀經驗,同時融入了時代元素,濃郁的黑土地文化氣息和個性化的敘事方法使其成為新農村題材電影的頂流作品,展現了時代風貌、樹立了文化自信,影片中的鄉村振興的核心思想與國家頂層設計遙相呼應,體現了大時代下中國農村的大變革、大方向。最后,結合《青春作伴好還鄉》這部電影的敘事策略創新、新媒體元素的應用以及對傳播價值的深入分析,不難看出,新農村題材的主旋律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電影如何在市場需求和藝術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