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懷安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2006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首次將“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列為重點領域。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要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區別于傳統的粗放式城鎮化建設,要走綠色、低碳、智能、集約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為深入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進行了一系列部署,并將建設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作為未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2013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城鎮化建設要把握四條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以及傳承文化,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2019年及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等各項會議中也陸續提出要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更是撬動內需的潛力所在,已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自2014年我國陸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入實施,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89%,有力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城鎮化質量總體不高、創新驅動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本文凝練并探討了創新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并以此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原動力。創新驅動制度改革,能夠提升城鎮的社會治理水平,以人為本,為居民提供綠色低碳、智能、集約的生活環境,從而增強城鎮吸引力。具體地,一是通過制度改革推動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促進均等化,保障民生,體現人本關懷,進而增強城鎮吸引力。二是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城鎮規劃提供了更智能、高效的科學手段,能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平臺的建設,提升城鎮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實現城市智慧化管理,提高市民生活質量。三是大數據技術在公共衛生、就業、社區服務、公共安全等多領域的應用也促進了城鎮社會治理水平的全方面提高,實現市民生活方式的智慧化,改善民生。四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城鎮公共安全監控能力的提升,保障交通、電力、水務等的平穩運行。
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加強城鎮生態環境管理已成為城市建設的趨勢。隨著人口、生產要素不斷向城鎮集聚,對城鎮的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造成一定的壓力。科技創新能驅動城鎮綠色可持續發展,緩解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創新技術為城鎮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一是新能源開發、污水無害化處理以及資源化利用等普適技術能夠為城鎮綠色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大量技術成果的應用促使城鎮與環境協調發展。二是生態環境質量方面的關鍵技術突破能夠為節水、節能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持續助力。三是聚焦市民居住環境質量提升的生態技術,比如城市污染物監測、凈化技術,為創造宜居環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高效、科學、動態地對城鎮節能減排情況進行監督,保障城鎮綠色可持續發展。
以創新作為核心動力驅動城鎮產業優化和升級,能夠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支撐。首先,通過創新驅動優化城鎮現有產業,促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應用新技術,實現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進而突破傳統產業的瓶頸,促使傳統產業向中高端專業水平邁進。其次,創新驅動新興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借助信息技術構造智慧化城市,結合當地特色,驅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吸引本地就業的同時刺激經濟發展;在科學技術的輻射帶動下,催生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就業;將技術融入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中,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就業。最后,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推動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應用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科技水平,實現規模效益的同時實現農民收入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原動力,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開辟了創新促進發展的新時代。創新能夠驅動城鎮治理化水平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優化與升級,鑒于創新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引領作用,新型城鎮化建設更應抓住科技創新浪潮,把握時代發展機遇,以創新驅動城鎮化建設。
創新是驅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也是促進新型城鎮化的根本保障。要做好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要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第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具體地,首先明確各部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厘清各自的職責,政府、企業以及高校之間協調配合。政府要積極組織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技術培訓,助推進城務工人員創新創業。企業要經常組織技術人員培訓,可以與高校合作,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促進高質量人才培養。高校應根據實際需要增設相關專業,培育應用型人才,擔負起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所需人才的重任。其次政府要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持續投入機制,對人才的繼續教育、進修深造、交流學習等持續跟進,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培養源源不斷的人才。最后要不拘一格的重用人才,打破論資排輩等觀念,為青年創新人才提供更多的機會,助推青年人才的成長。第二要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吸引人才。具體地,首先加大人才引進投入力度,制定優惠政策,為引進人才提供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留住人才。其次建立人才引進激勵機制,探索實施更靈活的薪酬機制,可以嘗試一人一議,按貢獻定酬勞。最后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突出實踐能力。
首先,通過智慧賦能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創新現代城市社會治理發展,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城鎮化建設融合發展,推進城市智能化發展。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轉變管理理念,統籌城鎮在生態環境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功能,提升科學決策水平。特別是后疫情時代,城市治理更需要借助新技術手段來完成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改造,進而促進城市對應急事件的快速智能響應能力。其次,加大信息網絡覆蓋,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市政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比如科研推廣機構、各類信息咨詢企業等參與信息供給,從而構造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供給體系,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應用信息技術整合各方數據,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營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再次,加快公共衛生、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提高城鎮信息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為解決人口老齡化等社會性問題,應提升城市公共服務領域的信息化水平,推動養老、家政等生活服務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向專業化、高端化發展。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改善衛生醫療物資儲備體系,以應對突發情況。最后,抓住“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機遇帶動城鎮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已有的電子商務平臺,發展電商產業,推廣銷售當地優質產品,帶動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也應注重當地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發展電商產業創造良好環境。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或者自然風光,構建智慧特色城鎮,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刺激經濟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旅游還能起到宣傳作用,擴大城鎮知名度。
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推動制度創新,拉動農業剩余人口向城鎮轉移,進一步因地制宜制定利民政策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當前我國城鎮化已取得初步進展,但仍有較多人口居住生活在農村地區。政府應通過戶籍、土地、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吸引更多農業剩余人口向城鎮轉移,并進一步的落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具體地,一是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有序放寬落戶條件,保證有意愿、有能力進城務工人員能夠市民化。中小型城市應取消落戶限制,大型城市應因地制宜逐步取消落戶限制,過渡期可暫行居住證制度,確保未落戶的進城務工人員能夠享受同等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二是要創新土地制度。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讓農民對宅基地及房屋擁有更多的財產收益權,為農民進城安家提供資本保障。改革征地制度,規范對農民土地的征用程序,同時給予農民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確保農民的長遠生計。三是要深化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確保將進城務工人員納入社會保障范圍,促使進城務工人員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務與待遇。
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力,也是驅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動力,當前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崛起,與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不謀而合,科技創新潛能的釋放能為我國城鎮化建設添磚加瓦。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從社會治理水平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三方面梳理創新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從理論上闡述創新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驅動作用。進一步的,本文歸納提煉創新驅動視域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行路徑,提出重視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助推信息化與城鎮化發展相融合以及通過制度創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