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洪寶 許繼影
(1.宿州學院環境與測繪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宿州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地籍測量學是建立于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平臺的,是各種測繪技術與土地管理技術的結合應用,應用實踐性強,要求技術人員在掌握常規測繪技術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土地管理和不動產管理的知識,對地籍測量和房產測量進行科學的管理。
我國分別在1984年,2007年,2017年為起點開展了第一、二、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并將在以后每10年開展一次全國性土地調查,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對于地籍測量行業具有極大的推動力,如何教育好測繪專業的學生掌握地籍測量的綜合技能,使學生能迅速適應實際工作,成為各所應用型本科測繪專業教育工作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本文以宿州學院測繪專業地籍測量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上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制訂了相應的改革方案,希望對應用型本科測繪專業的地籍測量學課程產生一些有益的作用。
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內容涉及諸多專業課程、眾多環節、教學成果等,使得學生受益良多。但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在理論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材內容的更新跟不上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具體到地籍測量學來講,宿州學院測繪專業使用的《地籍測量學》教材是詹長根教授編寫,測繪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這款經典教材是很多高校的指導教材,但是缺少近幾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相關介紹,在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推行的新的分類體系、技術規程、技術方案等內容就沒有涉及;另外,傾斜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在現階段地籍測量中已經獲得廣泛的應用,本教材關于這兩種新技術與地籍測量的結合也有所描述,但是講的就比較籠統,沒有結合具體工程案例進行介紹和分析。
教學目標不明確是當前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一學期的理論課結束,學生將書本合上,能回憶起這門課程的哪些章節,章節有哪些要點,這些要點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學習的內容在以后的工作中會有什么樣的作用呢?學習的時候可能有點記憶,期末往往是一問三不知,這就是我校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了。歸根結底,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就是其根源。
以地籍測量學來講,課程是由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兩個部分組成的,而我校專業課教師多數是測繪專業出身的,高校一畢業就投入教學工作中,缺乏實際的生產經驗。對于測量部分還比較專業,但是嚴重缺少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造成了調查部分的講授照本宣科,沒有結合實際,使得學生學完地籍測量學之后,感覺好像是測量學、控制測量等課程的延續,不能明確地籍測量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作為一門課程,地籍測量學不如攝影測量、遙感、GPS等課程精彩,舉個例子,將所有的測繪課程比喻成一株梨樹,測量學、控制測量、工程測量就像是樹干,攝影測量、遙感、GPS就像是開出來的梨花,地籍測量則像一個分叉樹枝,那么在樹干和梨花面前,誰會在意樹枝呢?但是細細想來,沒有樹干就沒有樹枝,沒有樹枝就沒有梨花,沒有地籍測量學的存在,就沒有大規模的工程,攝影測量、遙感、GPS這些精彩的課程也就失去了綻放的機會。為什么地籍測量學是不被學生喜愛和注意的呢?究其原因,因為其本身是由國家牽頭制定的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注定了這門課程偏重于原則性和法律性,課本文字性內容過多,圖標描述、公示推導等較少,就造成了教師講解許多文字性原理時,學生逐步喪失了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
應用型本科高校一直在倡導應用性,其實就是學習理論知識,參與生產實踐,在實踐中歷練之后,在理論知識中找尋解決實踐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鞏固理論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地籍測量學的實踐性比較強,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以宿州學院為例,開展了地籍圖的測繪,分別以草圖法、全站儀法、GPS-RTK法為主,這三個實驗都過于偏重數字化測圖,沒有讓學生感受到正在地籍工作,原因有兩個方面:
(1)實踐場地都在學校內,而學校其實是一塊宗地,里面的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都是屬于這一宗地的,而實際開展工作在某個村莊或某塊農田,是有很多塊宗地的,這就造成感官上的差異性,學生在實踐時只會注意控制測量和碎步測量,不會想到這棟樓或者這塊地權屬是誰,權屬邊界在哪里,更不會往深層次想到土地確權和土地編號等方面了。
(2)沒有開展地籍調查的相關實驗,這個也是比較難克服的問題,因為涉及與人接觸,本身是一個模擬實驗,不是生產項目,如果真要村民提供各種證件等資料是比較困難的。
實踐考核體系也是一個當前面臨的棘手問題,應用型本科大學生本身高考成績屬于中等水平,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要低于研究性大學,出勤考核人全到了,但是實踐過程中不明確時間目標,不積極,不主動,不能理解實踐技術的重要性,實踐報告也都能交,但是抄襲是比較嚴重的,這都是當前實踐教學客觀存在的問題。
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針對理論體系陳舊的問題,任課教師應完善教材資料。不是經典教材的問題,是因為科技技術發展的快,專家需要時間來總結,進而出新教材。對于應用型本科來講,培養的學生就是要利用最新的原理和技術去投入到生產一線的,這就需要專業教師要兼顧經典教材,結合新的原理和技術添加新教材,才能符合應用型本科高校特點,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輪廓清晰。課程重點可以劃分為三塊,第一塊是書本上的原理,包括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第二塊是地籍測量的關鍵技術,包括3S技術,傾斜攝影測量技術、數據建庫技術;第三塊是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以某地為例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案例分析。以此為教學重點,其余知識點可做輔助性知識講授,一定要把握主次關系,將核心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地籍測量學的規程性的內容占比較大,教師照本宣科去教這些規章原理,很快就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F階段,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利用自身的工程案例及網絡上的視頻、圖片等資源,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中去,時不時要進入課堂枯燥環節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感受到地籍測量學這門課的特點,以及學習這門課的意義。
教師與學生溝通較少,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加強溝通消除隔閡,其實是見仁見智的事,只要教師積極應對,方法有很多。例如,安排一次翻轉課堂課程,組織學生進行某一個生產項目的技術設計書的制作和講解,教師點評,其他同學則提出自己的見解等。
將原有的三個側重于地籍測圖的實驗改革為權屬調查實驗、土地利用調查實驗、GPS-RTK法地籍測量。權屬調查實驗以一層樓的實驗室模擬作為一個村莊,開展相應的權屬調查,權屬測量工作流程。土地利用調查以學校廣場為研究對象,將范圍內的地塊進行利用屬性的區分。教師制訂好相應的實習方案,由各組學生根據實驗方案自行開展,根據成果質量,教師進行相應的點評和指導。
在學校開展綜合實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在假期參加生產實踐,主動參與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項目,了解各個階段的實際生產流程,增加野外工作知識。舉個例子,某縣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劃界工作,從外業調查、測量,到內業制圖、制表、建立屬性數據庫等,再到外業調繪,簽字蓋章,最后再進行資料整理、歸檔,一系列流程下來,參與生產實踐的學生對于地籍測量產生了深刻的認識,再回到課本上,原理性的條條框框也不再枯燥了,對于學習理論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
為擺脫地籍測量學實踐教學“一考定成績”的局面,現將地籍測量學實踐教學從課堂表現、理論考試及操作考試三個方面進行考核設計,這三個方面分別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態度、知識和技能。態度決定一切,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教師要不斷地傳遞正能量的信息,加強思政融入課堂,像測繪工程此類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內容不勝枚舉,堅苦的環境,堅強的精神,勇敢的團隊等,讓學生真正從態度上做出改變,才是教學順利開展的第一步。知識改變命運,讓學生掌握過硬的理論知識是其未來起飛的支撐,教學工作不能只一味求多,應付了事,應該是讓學生真正學會,哪怕一次課教的內容少一點,但是要保證學生學得會,從而勝過很多照本宣科的教學。技能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在參加工作之后的前程,技術過硬的學生更容易在企業獲得機會。實踐考核的改革就應該從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著手,針對性的制訂方案,每項都在考核中占一定比例,對三項考核結果進行加權平均,獲得學生的最終成績。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地籍測量從外業設備到內業軟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地籍測量學也要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理論改革和實踐改革。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當牢記“應用”兩個字,把應用放在教學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培養“接地氣”的綜合型測繪人才。
本文從地籍測量學教學著手,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針對理論教學,制定了結合實際,明確教學目標、融入生產案例等三條方案;針對實踐教學,制定了調整實驗計劃、校企合作、完善考核體系等三條方案,對相關院校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