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張偉煥 陳振雄
西藏有著“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和“亞洲水塔”的美譽,是我國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的“感應器”,也是維系高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周邊地區生態平衡的“生態源”和“調節器”,生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為改善長江上游流域生態環境,筑牢雪域高原生態屏障,西藏自治區于2000年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0多年來,通過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開展生態公益林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工程區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區域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森林生態功能明顯增強,民生狀況明顯改善,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天然林風光

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滇金絲猴
2000年,按照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西藏自治區正式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一期工程,工程期限10年,范圍包括昌都市的江達、貢覺、芒康3個縣。
工程啟動初期,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和各工程縣分別成立天保工程領導小組,設立天保工程辦公室,配備專職管理工作人員,為天保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各級行政單位把天保工程作為“政府工程”“一把手工程”,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工程區三縣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調減森林資源采伐限額,工程區原有縣屬森工企業員工由過去的“砍樹人”變為“種樹人”“護林人”,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工程區全面落實森林管護責任制,配備農牧民管護人員2715人,將管護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人頭。同時,以沿江、沿河兩岸和公路兩旁為突破口,開展生態公益林建設,10年間建設生態公益林33萬畝。
10年間,工程區植被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野生動植物的種類、種群和數量逐年上升,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的狀況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工程區新增森林面積33萬畝,森林活立木儲備效益達54497萬元,對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進一步鞏固天保工程成效,2011年,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會同自治區發改委、財政廳和人事社保廳批準了《西藏自治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工程期限為2011年—2020年,范圍與一期保持一致。
天保二期實施期間,西藏全區繼續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對于納入保護重點區域的天然林禁止生產經營活動,并對林地的占用實行最嚴格的審批。同時,培育大徑材和珍貴樹種,維護國家木材安全。繼續加強對全區森林資源的管護,探索新的管護模式和方法,并進一步優化管護體系,健全管護制度。10年間,科學撫育中幼齡林168萬畝,建設公益林30.35萬畝,工程區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工程區地處藏東北,與四川、青海相鄰,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是國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經過多年對天然林的保護,高原林區寶貴的物種基因庫愈加豐富。在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滇金絲猴的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500多只增長到現在的800多只,斑尾榛雞、馬來熊、綠尾虹雉等珍稀瀕危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在貢覺拉妥國家濕地公園內,黑頸鶴、黑天鵝、灰鶴、赤麻鴨、胡禿鷲、盤羊、白唇鹿、藏原羚、猞猁、狐貍、獐等在這里繁衍生息,人與動植物和諧相處。

貢覺縣義務植樹造林
林業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加快。天保工程區進一步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森林質量、生態功能和森林景觀效益都得到極大提高,并進一步促進了森林生態旅游、林下資源采集加工、藥材采集加工業等產業的興起。林區產業單一的現狀得以改變,傳統產業結構逐步得到調整,產業比重發生了明顯變化,工程區財政狀況有所好轉。
資源和生態效益提升顯著。通過實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開展生態公益林建設等措施,二期工程期末林地面積增加41.10萬畝,以灌木林地和有林地增加為主,森林面積增加372萬畝,活立木蓄積量增加377萬立方米,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天然林資源增加44.28萬畝,天然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每公頃增加3.8立方米,封山育林成效顯著。人工造林力度加大,人工林面積比2010年末增加5.55萬畝。國有林中幼林撫育成效明顯,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比2010年末每公頃增加3.67立方米,單位面積生物量每公頃增加2.53噸,森林資源質量不斷提升。
2016年,西藏自治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全面部署停止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至此,西藏進入全面保護天然林的新階段。
2020年,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西藏自治區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意見》,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強化財政支持力度,同時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強調各部門協調配合,形成推動天然林保護與修復的合力,做好天然林保護過程中的基本建設、資金撥付、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這標志著西藏天然林保護修復工作進入更加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雪域高原森林青翠,草肥水美,西藏各族人民用心守護著高原的碧水藍天,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生態“丹青”的成果,構建高原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