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但卒中后致殘率卻居高不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負擔
。腦卒中后,患者因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無力或小腿三頭肌張力過高等原因,致使膝關節控制功能下降,均不利于患者平衡、步行能力及姿勢控制能力的恢復,影響患者的康復進展
。研究顯示,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及步行能力恢復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重振患者康復信心
。肌電生物反饋是將獲取的肌電信息以聲音或圖像的形式反饋給患者,通過多次的肌肉收縮-放松訓練使中樞逐漸恢復對患肢肌肉的支配,以此來訓練患者,使其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動,影響患者的大腦中樞,有利于腦損傷后新的反饋環的建立,以達到調整機體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它屬于生物反饋療法的一種,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腦卒中運動功能的恢復
。膝關節控制訓練是基于Bobath理念進行的,可有效抑制下肢肌張力,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改善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
。基于兩種治療技術對下肢運動功能有積極的影響,本研究在臨床實踐中,創新性的將兩種技術聯合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取得了一定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于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入選標準: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中腦卒中診斷標準
;首次發病,病程<3個月;意識清楚,能主動配合訓練者;生命體征穩定,無急性心腦血管疾?。籅runnstrom下肢分期為Ⅱ~V期;立位平衡達2級以上,患腿能屈髖屈膝;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下肢嚴重關節疾病、關節不穩定或骨折未完全愈合者;惡性腫瘤患者;有認知障礙,不能配合完成訓練者;對治療不能耐受者。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卒中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包括良肢位擺放、偏癱側肢體活動、翻身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坐站起立訓練、立位平衡訓練、步態訓練、神經肌肉促進技術(Bobath、Rood、PNF技術)及作業治療等,每次訓練60min,1次/d,每周5次,連續治療4周。同時給予針灸治療:患者仰臥位,上肢選取肩髃、肩髎、肩貞、曲池、手三里、外關及合谷等穴位,下肢選取血海、梁丘、陰陵泉、陽凌泉、三陰交、足三里、昆侖等穴位,根據“辨癥取穴、循經取穴”進行治療,20min/次,1次/d,每周5次,連續治療4周。觀察組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采用MyoTrac Infiniti生物刺激反饋儀進行治療,酒精棉球清潔擦拭相應治療部位,固定電極片于治療部位,選擇肌電生物反饋模式(刺激頻率2~100Hz,刺激持續時間5s,間隔10s,波寬50~400μs,刺激強度0~100mA可調,以誘發相應動作患者耐受為宜),聯合膝關節控制訓練,進行下肢功能鍛煉,訓練方法如下:①患者仰臥位,膝下墊滾筒,患腿屈曲,控制髖關節避免外展,兩組電極片貼于股四頭肌肌腹上,干擾電極貼于兩電極之間。訓練開始時,患者在治療師指導下用力收縮,通過屏幕看到肌電信號,作為基線水平。再做下一次動作時,努力使肌電信號強度超過基線水平。肌電生物反饋發出收縮并保持膝關節伸直并維持5s,放松時膝關節屈曲放下休息10s。②俯臥位訓練:患者俯臥位,電極片貼于患側股二頭肌肌腹上,干擾電極貼于兩電極之間(治療模式同上)。收縮并保持時膝關節屈曲并維持5s,放松時膝關節放下休息10s;③患腿負重訓練:患者平衡桿內站立,健手扶住平衡桿,身后放置木椅,保護患者安全。患腿負重,健側足置于板凳上(長40cm,高20cm,寬26cm),電極片貼于患側股二頭肌肌腹上,干擾電極貼于兩電極之間(治療模式同上)。收縮并保持時膝關節屈曲下蹲5s,放松時站起休息10s。以上訓練每日1次,每組各10min,每周5次,連續治療4周。
城市居民的公民性指的是他們參與社區或各種政治事務的意愿和傾向,一般來說居民的公民性越強,就越具有社會責任感,就越會關注較低層人民的生活,包括外來遷移人口,由此也就越容易接受外來遷移人口而不排斥他們。
1.3 評定標準 以下相關康復評定,由同一治療師完成。①簡化Fugl-Meyer評分
: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下肢運動功能越好。②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總分56分,分數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③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對患者步行功能進行評價,記分為0~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步行能力越強。0級:患者不能行走或完全依靠輪椅或需2人以上的幫助;1級:患者需要使用雙拐或1人持續有力地攙扶才能行走及保持平衡;2級:患者持續或間斷需要1人幫助平衡或協調,或需使用膝-踝-足矯形器、踝-足矯形器、單拐、手杖等以保持平衡和保證安全;3級:患者能行走但不正?;虿话踩?,需1人監護或言語指導,而無身體上接觸;4級:患者在平面上可獨立步行,但在上臺階、斜面或不平的表面時需要幫助或監護;5級:患者可獨立地去任何地方。
微信小程序[1-6]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卸載。對于開發者而言,小程序開發門檻相對較低,難度不及APP,能夠滿足簡單的基礎應用,適合生活服務類線下商鋪以及非剛需低頻應用的轉換。小程序能夠實現消息通知、線下掃碼、公眾號關聯等七大功能。其中,由于小程序不存在入口,通過公眾號關聯,用戶可以實現公眾號與小程序之間相互跳轉。

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完成了相應的治療,觀察組患者無電刺激后疼痛不耐受、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周期內病例無脫落。
腦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礙多表現為伸肌張力高,關節活動受限,足內翻畸形等,常導致患者運動能力、平衡及步行功能受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下降。而針對性下肢運動控制訓練方法可直接影響其下肢功能恢復的進展、患者康復的信心、結局等。當前對于卒中下肢功能恢復的康復治療方法與技術眾多,如Bobath療法、PNF法、運動再學習、低頻脈沖電刺激、重復經顱磁刺激等,而如何合理有效地選擇恰當的技術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訓練,是決定患者能否最大獲益的關鍵性因素之一,也是臨床廣大康復治療師面臨的困境。
治療前,2組患者Fugl-Meyer下肢部分評分、BBS評分、FA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Fugl-Meyer下肢評分、BBS評分、FAC評分均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0.05),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
<0.05)。見表2~4。



(4)專用鑄造耐磨襯板。該襯板的優點為:具有足夠的耐磨性能和強度,耐磨性相當于錳鋼的5倍以上,安裝相對簡單。但其缺點也較為明顯:① 抗沖擊性能不及NM400及Q345;② 為鑄造結構,襯板的精度及安裝配合性較差;③ 需要專門鑄造,配件供應相對困難;④ 鑄造表面及鑄造精度不易保證,生產初期可能有煤流不暢等現象;⑤ 必須采用螺栓連接的方式進行連接,設計制作均較困難。
研究表明,人體的運動都是在維持身體平衡狀態下進行,需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作為支撐
。腦卒中后患者的平衡能力不同程度受到損失
。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無力或小腿三頭肌張力過高等原因導致膝關節控制能力下降,是影響患者平衡及步行恢復的重要因素。在眾多的康復治療技術中,基于Bobath理念下的膝關節控制訓練是有效抑制偏癱下肢肌張力,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改善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的常用有效技術之一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
,將生物反饋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通過對下肢運動及平衡功能觀察,證實生物反饋訓練不僅可以促進運動及平衡能力的恢復,也可提高下肢的本體感覺。在臨床中我們發現,單純膝關節控制訓練在治療過程中療效難以維持,采用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膝關節運動控制訓練,能夠促進患者偏癱側下肢的本體感覺輸入及運動模式的形成,強化關節及姿勢控制訓練有助于患者對肢體運動的認知,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益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并且這種方式可強化訓練效果。因此,我們基于以上理論與臨床實踐,采用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膝關節控制訓練的多模式康復,取得一定的療效。
本研究中, 2組患者治療4周后,Fugl-Meyer、BBS及FAC評分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觀察組的各項評估結果均優于對照組。一方面說明常規康復治療可有效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另也說明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膝關節控制訓練的多模式康復方案,治療作用更加明顯。其可能機制為:①肌電生物反饋可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的主動控制訓練,刺激患側膝關節周圍肌肉群,提高本體感覺的輸入,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減少或預防膝關節過伸,改善患側膝關節的主動控制能力;②對膝關節進行控制性訓練,增強患側肢體的負重能力和控制力,糾正異常模式;③肌電生物反饋結合膝關節控制訓練,可以實時調節患者的閾值,患者在訓練中可以看到電腦屏幕上的運動反饋,從而判斷運動的能力,不斷增加難度,患者更直觀地看到自己的運動能力,提高患者積極參與性,直觀的反饋減少了訓練過程中的枯燥,從而達到更好的康復治療效果
;④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膝關節控制訓練給予患者多種感覺刺激有助于強化感覺輸入,促進感覺運動整合,促進感覺運動皮質重組,從而提高運動控制能力
。Tamburella等
在腦卒中后步態康復中,通過使用視覺生物反饋機器人進行干預,并在步行訓練過程中強化關節控制與姿勢管理,認為聯合治療能更有效地減少痙攣、改善腳踝、膝蓋和髖關節的肌肉力量,顯著改善了患者步態、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性和軀干控制,并認為基于關節控制訓練時,進行生物反饋治療,通過實時視覺反饋,能提高患者依從性,增強康復效果。這與本研究的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肌電生物反饋聯合膝關節控制訓練可以顯著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也有諸多不足之處:觀察時間短,觀察病例數少;另外,若研究中借助表面肌電等設備,從電生理的角度對患者下肢相關肌肉進行評價,將更客觀地評估患者運動功能改變情況,這項工作需在日后得到加強。
[1] Toman N G , Grande A W , Low W C. Low. Neural Repair in Stroke[J]. Cell Transplantation, 2019, 28(9-10) :1123-1126.
[2] 毛顯禹,朱文宗,支英豪,等.兩種輔助設備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膝過伸的影響比較[J].中國康復,2020,35(4):171-174.
[3] 耿浩,鄭海麗,張超龍.強化患者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和步行功能的影響[J].云南醫藥,2020,41(5):455-457.
[4] Gülseren D S,?zge T. The effect of EMG biofeedback on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s in hemiplegic patients[J]. Acta neurologica Belgica, 2020, 121(prepublish):1-6.
[5] Chen H X , Wang W , Xiao H Q , et al. Ultrasound-guided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 and EMG biofeedback therapy the lower limb muscle spasm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J].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5, 19(9):1696-1699.
[6] 樊留博,劉寶華,田瑛,等.基于Bobath理念的膝關節運動控制訓練對痙攣性偏癱患者干預效應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9):1405-1407.
[7]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9):710-715.
[8] 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57-460.
[9] 王安民.《康復功能評定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19-122.
[10] 謝凌鋒,林志峰,黃杰,等.動態人體重心和支撐面積監測下平衡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0):1094-1098.
[11] Chen L , Ambrose L , Mao Y R , et al. Effect of Virtual Reality on Postural and Balanc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6,2016:7309272.
[12] Dominguez-Tellez P, Moral-Munoz J A, Casado-Fernandez E,et al. Effects of virtual reality on balance and gait in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Revista de neurologia, 2019, 69(6):223-234.
[13] 周人龍,王強,李響,等.情景互動結合器械輔助核心肌群訓練對改善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20,35(5):236-239.
[14] 朱國喜,董新春,賈澄杰,等.下肢生物反饋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7):793-797.
[15] Zohre N,Fariborz R,Mohsen Y, et al. The Effect of Biofeedback on the Motor-Muscular Situation in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2018, 7(2):89-93.
[16] Selcan A,Suheda O. Does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improve exercise effects in hemiplegic patients?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9, 51(2) :109-112.
[17] 李寧寧,勾麗潔,郭華平,等.鏡像療法聯合肌電生物反饋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4):278-281.
[18] 肖露,代菁,樊巍,等.tDCS聯合肌電生物反饋改善腦卒中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20,35(9):459-462.
[19] 王榮麗,王寧華.運動再學習理論體系在神經康復領域的應用原則[J].華西醫學,2020,35(5):519-526.
[20] Tamburella F, Moreno J C, Valenzuela D, et al. Influences of the biofeedback content on robotic post-stroke gait rehabilitation: electromyographic vs joint torque biofeedback[J].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19, 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