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財經大學 周 園 周明慧 梁畢明
信息經濟時代,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政府補助作為調控國民經濟的政策工具,在有效解決市場失靈、外部性和優化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我國政府補助的對象主要集中于技術研發和固定資產投入領域,補助金額和數量逐年增加,推動了企業創新。然而,很少有學者會從CEO所有權權力調節作用的角度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技術研發和固定資產投入是推動企業創新的關鍵要素,從資源基礎理論角度而言,有針對性的政府補助增加了企業獲得投資的機會,促進了企業研發投入的增長,從而提高企業績效。此外,政府補助進入企業后由關鍵領導者CEO支配,基于管理層權力理論,CEO所有權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可支配資源的大小,影響資源利用效率。
基于此,本文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檢驗了研發投入和CEO所有權權力在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作用機理。研究發現:政府補助促進了企業研發投入,并通過研發投入進一步促進企業績效;而CEO所有權權力在政府補助和企業績效,以及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發揮了重要作用。CEO所有權權力越大,CEO對資源配置的能力越強,調節作用也越明顯,證實了CEO所有權權力在上述方面的積極作用。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1)將政府補助、研發投入、CEO所有權權力和企業績效納入同一研究框架,驗證了作為中介變量的研發投入和作為調節變量的CEO所有權權力在政府補助和研發投入之間的重要作用,揭開了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研究的黑箱,為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2)驗證了CEO所有權權力對政府補助效果的影響,為企業通過股權激勵等措施合理配置CEO所有權權力提供理論依據。
政府作為企業廣義的利益相關者,可以以政府補助的方式對企業進行無償的資產援助。政府補助能夠增加企業可配置的資源,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從信號傳遞理論角度而言,政府給予企業的大量補助可以向外界釋放企業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信號彈”,吸引更多的投資從而改善企業資金狀況,增加企業現金流量,減輕發展過程中的資金壓力,使企業更好地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生存,保障企業績效穩步提升。另外,當消費者得知企業獲得大量政府補助時,他們會更加信賴企業產品與服務,企業也會因此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得超額利潤,提升企業績效。鄭明貴等認為,政府補助作為外部資源可以充實企業的資金,增加企業占據更多市場份額的籌碼,為企業的績效提升添磚加瓦。曹陽和易其其以我國生物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對政府補助的作用進行檢驗,發現政府補助的延續性確實對企業績效的提升大有助益。榮鳳芝和鐘旭娟以高科技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政府補助投入的時間越長,投入的資金使用效率越高,就越會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政府補助可以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資源的影響,創新結果的實用性,以及所取得成就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又會影響企業創新的主動性,因此創新活動會受到政府補助所提供的創新資源的支持。一方面,從降低成本和分攤風險的角度出發,政府補助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注入充足的“新鮮血液”,對研發活動躍躍欲試的企業來說,政府補助給予其不斷試錯的機會,既降低了設備投入成本和產品技術創新的邊際成本,又消解了企業創新活動風險。另一方面,依據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擁有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會受到個體和組織復雜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創新方向和結果,而政府補助則為企業傳遞了正向信息,促進創新動力與行為。由于企業所處環境的差異性,研發路徑必然不同,企業為了獲得難以復制或者具有路徑依賴性的資源和競爭優勢,往往不會選擇有信息泄露風險的融資來獲得資金,政府補助不僅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負面影響,而且可以將企業的融資約束降到最低,對潛在投資者或債權人釋放利好信號。以往研究也證明政府補助可以提升研發投入,欒甫貴和馬勤勤以我國僵尸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政府補助通過“輸血”的方式,為僵尸企業的研發提供額外的資金支持,促進了公司的研發活動;臧志彭認為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不僅可以起到支持作用,而且可以為研發活動的可持續性提供保障。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政府補助可以促進研發投入的提升。
外部性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認為,就企業自身而言,政府補助的增加可以緩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財務壓力,并且可以為企業樹立能夠長期積極發展、財務資金穩定和企業產品信任度高的形象,為了維護此形象企業需要研發出更多的新產品,進行更多的研發活動來增加企業研發投入,生產研發出新穎的產品,從而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提升企業的績效。對消費者來講,企業獲得政府補助的多少決定了消費者對該企業的依賴程度,獲得的政府補助越多,消費者會越依賴該企業,通過時間的積累,企業在消費者中形成了品牌效應,進而提升企業產品的消費額,為企業帶來超過行業平均值的超額利益,提升企業績效。黃世政等通過對珠三角制造業的實證分析發現,技術創新是企業運行發展的加速器,尤其對制造業企業,政府會給予資金上的幫助,為企業帶來更多的資源,保障研發運營效率,最后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績效。榮鳳芝和鐘旭娟從高科技企業入手,證明雖然政府補助可以提升企業績效,但研發投入在提升企業績效中的中介作用不容忽視。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研發投入在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
CEO權力是指CEO利用自身職權和個人影響力處理企業內部不確定性的能力,CEO的持股比例高低決定了CEO所有權權力的大小,即CEO所持比例越高,CEO決策所保證的個人利益與股東利益的一致性越高,CEO也越能對企業決策制定和實施施加影響。根據管理層權力理論,CEO權力配置的合理性決定了組織運行的效率。因而,作為資源配置和管理決策者的CEO決定著研發活動的成敗,對企業的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CEO不擁有企業的所有權時,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就會大幅度降低,不會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甚至會做出有損企業的決定,因為他們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卻獲得了較少的經濟收益,致使CEO與股東的目標不一致,企業很難獲得良好發展。當CEO持有公司一定比例股份時,他們更多會從企業所有者的角度做出決策,形成與股東、利益相關者一致的目標,CEO也會更加關注企業的未來發展與成長,不斷督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提高研發投入的強度,把握和控制企業研發活動的方向,保證研發活動有效、有序進行,從而提升企業績效。陶文杰和金占明考慮到CEO是企業的中心決策者,其決策影響著公司的發展方向,因而CEO所有權權力大小與企業未來績效相互聯系,不可忽視。有學者認為高管決定了企業的研發活動,并且高管的研發決策決定了企業研發活動的成功與否。當高管持有公司股份時,他們的決策目標會與股東和利益相關者一致,更加關注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在提高研發投入的同時,更加注意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本文通過對2010—2015年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高管持股不僅可以消除高管團隊只追求短期企業目標的行為,還可以促進企業研發活動的投入,更可以使企業提升競爭能力,搶先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從而提升企業績效。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CEO所有權權力可以正向調節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基于H3和H4的闡述,本文假設CEO所有權權力正向調節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CEO所有權權力會對政府補助所支持的研發活動的資金投入形成影響,從而影響企業績效的提升。比如CEO可以控制研發活動的資金配置、產品設計和人員適配等,而這些環節恰恰是影響企業研發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具體而言,當CEO所有權權力較大時,企業會更加注重管理,企業在研發過程中也會不斷提升企業資源利用能力,更加高效地使用研發投入。究其根本,政府補助為研發投入創造了機會和有利條件,因而企業更可能借助政府補助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改善企業績效。反之,當CEO所有權權力受限時,盡管政府補助不斷給予研發活動資金支持,但由于CEO喪失了積極性,對決策和執行的影響力降低,企業仍會面臨研發活動效率低、產品銷售下滑、企業績效無法提升等問題。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CEO所有權權力可以正向調節研發投入在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
根據管理層權力理論,CEO所有權權力的大小影響了CEO預測的準確性。第一,CEO會對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制定資源配置方案,以保證政府補助可以有計劃地使用。但由于CEO受到所有權權力和可支配資源能力的限制,CEO制定的方案和決策可能會受到影響。當CEO持有公司一定比例股份時,他們將擁有與企業所有者相同的目標,不斷提高企業利潤,為了保證企業的經久不衰,CEO所做出的每一個預測和決策都是通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而得到的最優方案,長此以往,CEO不斷地追求政府補助分配方案的優化,使政府補助促進企業績效提升的作用最大化,良性循環下去,企業的績效必然會產生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第二,CEO的所有權權力影響CEO關于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決定。CEO需要合理的運作和有效的資金配置方案將企業獲得的有限資金資源轉化為實際產出,加速成果轉化,提升企業價值。當CEO持有公司一定的股份時,CEO對企業的認同感會逐步增強,CEO會更加注重政府補助的資源配置合理性和管理適宜性,從而全方位提升企業績效。因此,所有權權力較高的CEO會小心謹慎地使用政府補助,以保證每個資源配置決策會帶來最大的產出,并且在實施資源配置方案的同時會不斷調整投資方向和力度,確保產出最大化,為企業績效的提升加大馬力。張敦力和汪新峰研究發現管理層的能力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方向和資源利用率,能力較高的管理層會減少羊群投資的次數,避免盲目跟從,從而提升投資效率。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CEO所有權權力可以正向調節政府補助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
本文的假設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假設關系
根據國泰安數據庫2017—2020年上市企業的數據,最終選定了3397家接受政府補助的上市公司(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接受政府補助的企業范圍增幅較大),剔除包括被列為ST的公司、業績數據不完整的公司和未披露或披露不完整數據的公司,使用統計軟件Stata15.0、SPSS22.0進行回歸分析和穩健性檢驗。
1.被解釋變量
營業毛利率(Gpr):企業運營期間產生的運營利潤。由于企業研發投入主要用于產品創新,很少用于其他公司活動,因而研發投入對營業毛利率的影響較為明顯;而成本、費用、稅金,以及投資收益和融資成本等會影響企業的凈利潤,削弱研發投入對凈利潤的影響。為此,本文選擇營業毛利率作為企業績效的指標。
2.解釋變量
研發投入(R&d):企業對研發活動進行資源投入的行為。本文選取研發費用的自然對數作為衡量研發投入的指標。
政府補助(Sub):企業獲得由政府無償提供的貨幣性及非貨幣性資產。本文旨在消除企業規模對政府補助的影響,根據王曉燕等的觀點,選擇政府補助占總資產的比例來衡量政府補助。
CEO所有權權力(Power):CEO對公司資產和股票的所有權大小。本文依據劉建民和周爽的觀點,選取CEO持股作為衡量指標,該指標的優點是能夠更好地衡量CEO所有權權力的大小。
3.控制變量
本文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對企業績效產生的影響,選取了四個控制變量:(1)資本密集度(Cap)=固定凈資產/企業員工數;(2)實際所得稅稅率(Itr)=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3)流動比率(Deb)=流動資產/流動負債;(4)股權集中度(Share):前十位股東持股比例之和。
1.中介效應模型
根據溫忠麟等提出的檢驗步驟,構建檢驗模型:

2.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根據溫忠麟和葉寶娟提出的檢驗有調節中介效應方法,構建如下檢驗模型:

分三步檢驗有調節的中介效應:第一步,檢驗模型(4)中政府補助與CEO所有權權力交互項變量系數?的顯著性;第二步,檢驗模型(5)中變量系數β的顯著性;第三步,檢驗模型(6)或模型(7)以驗證CEO所有權權力對政府補助、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是否有調節作用(倘若?顯著,則第三步檢驗模型(7),倘若?不顯著,則第三步檢驗模型(6))。?≠0和?≠0時的檢驗結果表明,CEO所有權權力對直接路徑和研發投入在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從表1可知,營業毛利率(Gpr)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999和-1.782,這意味著隨著資本結構、年齡等因素的不同,公司績效也會發生較大變化;從政府補助(Sub)來看,其平均值為17.501,說明從總體看樣本企業接受政府補助的規模較大;企業研發投入(R&d)的平均值、標準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007、0.008、-0.025和0.234,這表明樣本企業比較重視研發投入,但研發投入規模存在一定差異。從CEO所有權權力(Power)角度看,平均值、標準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079、0.131、0和0.682,該指標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CEO所有權權力差異較大。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在做進一步回歸分析之前,本文先對每個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如表2所示,政府補助(Sub)在5%顯著水平下與企業績效(Gpr)呈正相關,證明政府補助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初步驗證了H1;政府補助(Sub)在5%顯著水平下與研發投入(R&d)呈正相關,證明政府補助對研發投入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初步驗證了H2;研發投入(R&d)在5%顯著水平下與企業績效(Gpr)呈正相關,證明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初步驗證了H3。表2除企業績效與流動比率相關系數較高外,其他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小,且方差膨脹因子VIF<10可以看出,變量之間沒有多重共線性。

表2 相關性與多重共線性分析
從表3數據可知,在模型(1)中政府補助與營業毛利率的回歸系數為2.802,且在10%水平下顯著,這表明政府補助的增加帶動了營業毛利率的升高,政府補助對企業績效具有顯著正效應,研究結果證實了H1。在模型(3)中,政府補助、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分別為2.634和0.010,且兩者均為10%水平下顯著,研發投入的中介效應為0.1678,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6.00%,表明研發投入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研究結果支持H3。依據模型(4)—模型(7)檢驗結果可看出:第一,檢驗結果滿足?顯著且>0,即CEO所有權權力對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具有正向調節作用,驗證了H6;第二,β、?、?顯著且>0,即CEO所有權權力對研發投入在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徑具有正向調節作用,驗證了H4和H6。

表3 多元回歸結果
1.Boostrap中介效應差異法檢驗
為保證實證分析的可靠性,本文采用Boostrap中介效應差異法對已有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也就是說將高于或者低于CEO所有權權力平均值的某個標準差進行單斜率分析,從而檢驗不同組的數據中介效應之差是否顯著。由表4可見,中介效應模型中CEO所有權權力越高,研發投入的中介效應越顯著,即置信區間不含0。據此,H5、H6再次得到了驗證。

表4 Boostrap中介效應差異法檢驗
2.變量替換法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替換變量的方式對模型的穩健性進行檢驗,在該部分選取ROA作為被解釋變量,替換前文中衡量企業績效的指標營業毛利率。將ROA作為被解釋變量代入假設模型中,所得結果與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保持一致,證明本文的研究結論依然穩健。
本文利用2017—2020年上市公司的數據,通過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政府補助可以促進企業研發投入,進而促進企業績效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企業的資金壓力可以通過爭取政府補助得以緩解,政府補助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企業資金流入,改善資本結構,縮短生產周期,促進企業績效提升;同時,由于政府補助的增加,為研發投入提供了資源,促進了企業技術和產品的創新,使得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顧客,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2.CEO所有權權力能夠促進政府補助和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擁有企業所有權權力會使CEO關注企業的未來發展與成長,加大對研發投入及監督研發的軌跡是否按照預定軌跡進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在企業運營發展的實際過程中,CEO決定著企業的經營方向及軌道,政府補助作為企業資金的重要來源,自然要受到CEO決策的影響,如何在企業中通過合理配置CEO所有權權力,進而影響政府補助與企業績效之間的正向效應,提高政府補助轉化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現實生活中,企業要注重對CEO所有權分配的相關決策,避免政府補助浪費,影響企業績效的增長速度。
1.完善政府補助對研發投入的引導機制
當政府補助合理利用到企業的研發活動研發創新出新穎并且可以吸引顧客的產品時,企業才會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更高的企業績效,這一觀點在本文得到了充分驗證。就政府而言,首先,應該鼓勵企業將獲得的政府補助投入研發活動中,為政府補助發揮作用提供更有效的途徑,企業也可在資源投入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績效。其次,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創新,加強事后監管,關注政府補助是否得到合理使用。
2.合理配置CEO所有權權力
由于研發活動具有信息不對稱程度高、研發知識專業性強的特點,CEO又肩負著監督與管理的雙重責任,所以實施股權激勵是解決代理關系的有效途徑。股權激勵可以將CEO的自身利益與企業目標相結合,降低研發活動的風險性,因此企業應該完善CEO股權激勵計劃,發揮CEO所有權權力在政府補助轉化為高績效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