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靜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美新幼兒園

深度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對幼兒教育而言,深入學習的結果并不是最主要的,深入學習的過程更為重要。在深入學習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獲得相關知識和經驗,對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大有裨益。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實現幼兒深度教學與自然場景的有機融合,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深度發展。在自然場景中,幼兒能夠實現與周邊環境的互動,借助相應的生活體驗,實現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內化,當幼兒再次遇到新環境、新問題時,也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基于自然場景的深度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行為,能夠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實現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最早是由美國學者Roger Saljo提出的,他認為“應在了解幼兒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按照信息加工深度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兩個類型”。其中,深度學習是指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學習目標,對所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并將其融入現實生活中,解決現實難題,從而完成知識的外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深度學習”是指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與周邊環境互動,接受新知識,并將新知識運用到新環境中,在夯實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提升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應審視教學活動組織的不足之處,引入自然場景的概念,吸引幼兒參與深度學習的注意力,為幼兒身心的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基于自然場景下開展深度學習,有助于彰顯幼兒的主體地位,提升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第一,在自然場景中,幼兒學習知識處于主動地位,這種深度學習方式摒棄了教師主導的弊端,更加具有體驗性和開放性,為幼兒主動參與奠定基礎。第二,基于自然場景下開展深度學習,有助于提升幼兒教師對本土環境的關注度。幼兒所生活的周邊環境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因此,在開展深度學習時,若能夠將本土生活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對家鄉和民族的認同感。第三,基于自然場景下開展深度學習,有助于提升幼兒對生活場景的關注度,實現對幼兒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幼兒培訓目標中植入自然場景,能夠為幼兒積累學習經驗搭建平臺,對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有重要意義。
幼兒的深度學習,與青少年、成年人明顯不同,其學習擁有很強的偶然性。這種偶然性是在天性的趨勢下出現的,往往是下意識甚至無意識的。例如大班的幼兒具有一定的主動思索和分析能力,能夠根據認識情況,對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做出解釋(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因此,教師在構建自然場景時,要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首先確保場景內的事物以及思索方向是在大班幼兒可理解范圍內的,以趣味性為目標,選擇叢林布景、動物群體布景、植物群體擬人化布景等。這些要素均是大班幼兒能夠在生活中、繪本教學中、動畫片中接觸到的,能夠引起其興趣。含有動植物相關名詞的故事線索,具有知識性和思索性。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引入一定的故事線索,幫助幼兒在線索的引導下,進入自然場景開始深度學習。為進一步提升幼兒學習興趣,教師應加強幼兒的參與度。如在選取的場景“花婆婆劇場”中,幼兒自行設計海報、入場券,并扮演其中一個動物角色,幼兒的參與度、興趣和學習深度均可提升。
完成自然場景的建設后,為保證幼兒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發揮創造性思維,進行自主探索。同時,教師通過適當的語言引導,使幼兒根據語言中的提示信息,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逐步完成學習任務。如當前自然場景的學習任務是“戶外動植物的識別”,幼兒被場景內的各類動植物所吸引,很快失去了進一步思考的意愿。他們可能單獨對蝴蝶、青蛙感興趣,學習陷入停滯。此時,教師用語言進行引導:“小朋友們,大家開動腦筋,每個人找到5種動物和5種植物,看誰找得最快?”在這樣的語言引導下,幼兒主動性得到激發,他們在場地內搜尋、尋找、識別更多的場景內動植物,從而完成深度學習的目標。
場景線索開發是一種非顯性的開發模式,是指教師在創造自然場景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學習任務的特點,選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要素,投入場景中,使幼兒可以根據線索提示完成學習,逐步深入探索。比如當前的學習任務是“紅綠燈和交通安全”,教師在創設場景時,可選取相對較為寬敞的空間(比如大教室、操場)進行布局,按照空間內格局,放置虛擬的紅綠燈、交通崗以及十字路口等,作為引導要素。活動開始后,幼兒在“交通安全”這一學習目標的引導下(教師需提前告知幼兒學習目標,使其了解學習內容,并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幼兒必要的語言提示),進入場景主動尋找與之相匹配的要素,此時“紅綠燈、十字路口”的作用開始顯現。幼兒在這些要素的引導下,完成安全過馬路的交通演練,他們的學習由簡單的語言引導,過渡到思考和主動探尋、創造性學習階段,學習向深度推進。
動態引導開發,強調對幼兒主動性的依從。在語言引導開發以及場景線索開發中,教師依然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動態引導開發雖然也依賴教師,但更多的是要求教師根據幼兒的學習表現,做一些靈活性的引導調整,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如在“交通安全”相關場景中,教師以語言和線索進行引導,幼兒開始進行過馬路的演練。一名幼兒突然問:“老師,如果黃燈的時候有車輛通行,應該怎么辦?”即便原定的教學場景中沒有預設此內容,教師也應該尊重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適當引導:“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辦呢?”無論幼兒怎樣回答,他們都已經在回答過程中進行了思索。教師可鼓勵幼兒進一步給出分析過程、討論結果,最后告知幼兒如何應對。幼兒探索的自主性得到保證,學習深入性也更高。
自然場景的創設、幼兒創造性的探索,都可以從不同角度改善幼兒的學習效果,保證、提升幼兒的學習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幼兒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學習是成長的必要步驟,教師需要做好自然場景下幼兒深度學習的研究和評價,不斷進行分析和改進。每完成一次自然場景下的幼兒深度學習,幼兒園應組織教職人員進行討論、總結、評價,梳理教學中的積極經驗,探討教學中的不足。研討小組原則上要求至少4名以上人員參與總結與評價,其中至少2名為自然場景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另外兩名應為擁有相關經驗的管理者。所有人員集中(可線上集中)后,采用層次探討的方式,逐層次給出評價結果,如場景布局、知識選取是否得當,有何問題等,逐一探討后生成結論,作為下一階段工作改進的依據。
基于自然場景下的幼兒深度學習,將幼兒的興趣和愛好作為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并適當予以支持,使幼兒能夠感受自然場景帶來的真實感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