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希海,黃 進,劉 哲
(1.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2.達州水產技術推廣站,四川達州 635000;3.甘肅農業大學,甘肅蘭州 730070)
鱘魚具有肉質鮮美細嫩、口感韌性強、營養價值高等優點,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其在我國養殖數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國鱘魚養殖產量位居世界首位(李沛洋等,2021;吳春昊等,2021;王書鳳等,2021;賀艷輝等,2019;陳躍文等,2019)。脂肪是鱘魚生長發育所需的重要能源,目前我國鱘魚養殖主要采用魚油作為飼料中的脂肪源,但在魚油使用過程中逐漸暴露出成本高、資源短缺、易氧化等問題,嚴重降低了鱘魚養殖的經濟效益(褚志鵬等,2022;邢薇等,2018),利用適宜的植物油替代魚油作為鱘魚飼料中的脂肪源將成為鱘魚養殖產業的研究重點和發展方向,鑒于此,本研究以當前我國鱘魚養殖的主要品種(西伯利亞雜交鱘魚)為研究對象,分別以魚油、大豆油、玉米油、亞麻籽油為飼料脂肪源,探討不同脂肪源對雜交鱘魚生長性能、養分表觀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標和抗氧化指標的影響,為研究開發適合鱘魚推廣應用的脂肪源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1.1 全混合日糧的配制 以魚油、大豆油、玉米油、亞麻籽油分別作為脂肪源配制4種等氮等能的試驗日糧,各種日糧組成與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風干基礎) %
1.2 試驗設計 將120尾西伯利亞雜交鱘幼魚[平均體重為(82.59±0.58)g]分為 4組,每組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10尾鱘魚。4組分別飼喂以魚油、大豆油、玉米油、亞麻籽油為脂肪源的日糧。每天投喂飼料 3次(9、13、17點),飽食投喂。試驗預試期為7 d,正式期為60 d。
1.3 生長性能測定 分別測定試驗鱘魚的初始體重和終末體重,根據初始體重和終末體重分別計算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
增重率/%=(末重-初重)/初重×100;
特定生長率/(%/d)=[ln末重-ln初重]/飼養天數×100。
1.4 養分表觀消化率的測定 參照邢薇和羅琳(2021)的方法依次測定干物質、蛋白質、脂肪、能量的表觀消化率。
1.5 血清生化指標的測定 試驗結束后,于試驗魚的尾靜脈處采集血液,常規方法分離血清。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依次測定血清中的總蛋白(TP)、白蛋白(ALB)、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尿素氮(BUN)等血清生化指標。
1.6 血清抗氧化能力的測定 利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總抗氧化能力(T-AOC)、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測定試劑盒依次測定血清樣品中的SOD、T-AOC、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
1.7 數據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s多重比較,結果以“平均數±標準誤”表示。
2.1 對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與魚油組相比,大豆油組末重顯著提高1.13%(P<0.05)。與魚油組相比,玉米油組、亞麻籽油組末重分別顯著降低 5.59%(P< 0.05)、2.77%(P< 0.05),增重率分別顯著降低8.19%(P<0.05)、4.04%(P< 0.05)。

表2 生長性能測定結果
2.2 對養分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與魚油組相比,大豆油組干物質、脂肪、能量表觀消化率分別提高1.86%(P>0.05)、0.64%(P> 0.05)、1.03%(P> 0.05)。與魚油組相比,玉米油組、亞麻籽油組干物質表觀消化率分別降低5.02%(P< 0.05)、3.60%(P< 0.05),脂肪表觀消化率分別降低4.04%(P<0.05)、0.80%(P> 0.05)。魚油組相比,大豆油組AST、ALT、BUN含量分別降低 4.99%(P> 0.05)、5.33%(P> 0.05)、11.54%(P<0.05)。與魚油組相比,玉米油組、亞麻籽油組TP含量分別降低12.02%(P<0.05)、6.50%(P>0.05),ALB含量分別降低15.19%(P<0.05)、8.29%(P>0.05),ALT含量分別升高10.67%(P< 0.05)、7.91%(P> 0.05)。

表3 養分表觀消化率測定結果 %
2.4 對抗氧化指標的影響 由表5可知,與魚油組相比,大豆油組SOD活性顯著提高5.43%(P<0.05),MDA含量顯著降低9.04%(P<0.05)。與魚油組相比,玉米油組、亞麻籽油組SOD活性分別降低5.65%(P<0.05)、2.99%(P>0.05)。

表4 血清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

表5 抗氧化指標測定結果
3.1 不同脂肪源對雜交鱘魚生長性能的影響不同脂肪源中含有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不同,其對魚類生長產生的影響必將存在一定差異。在本研究中,與添加魚油相比,鱘魚日糧中添加大豆油能將鱘魚的末重顯著提高1.13%,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的影響差異不顯著,表明大豆油作為脂肪源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鱘魚的生長性能。李婷婷等(2021)研究表明,大豆油替代魚油作為脂肪源可顯著提高鱘魚增重率,但對末重的影響差異不顯著。本研究結果與李婷婷等(2021)的研究結果相似,但也存在差異,分析試驗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與鱘魚品種、重量、養殖環境、飼養管理方法、大豆油來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有關。
3.2 不同脂肪源對雜交鱘魚養分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養分表觀消化率直接體現了鱘魚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能力,與鱘魚生長性能和身體健康狀態密切相關,也是評價水產飼料適宜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本研究中,與添加魚油相比,鱘魚日糧添加玉米油和亞麻籽油均降低了鱘魚的干物質、脂肪、能量表觀消化率,而添加大豆油持平或提高了鱘魚的干物質、脂肪、能量表觀消化率,表明大豆油替代魚油作為脂肪源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改善鱘魚的養分表觀消化率,該結果與前面大豆油能提高鱘魚生長性能的結果具有一致性。
3.3 不同脂肪源對雜交鱘魚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ALT和AST是存在于肝臟中的重要轉氨酶,肝臟功能受損可導致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升高(印雙紅等,2022;陸游等,2018);血清中BUN為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其含量越低表明蛋白質代謝越旺盛(印雙紅等,2022;陸游等,2018)。關意寅等(2020)研究豆油、魚油、玉米油、豬油作為脂肪源對黃顙魚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魚油組、豆油組、玉米油組的ALT、AST活性和BUN含量顯著低于豬油組,說明豆油或玉米油可以替代魚油作為黃顙魚的飼料脂肪源。在本研究中,與添加魚油相比,鱘魚日糧添加大豆油具有降低鱘魚血清中ALT、AST活性的趨勢,顯著降低了血清中BUN含量,與關意寅等(2020)在黃顙魚上的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表明大豆油替代魚油作為脂肪源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改善鱘魚的血清生化指標,改善鱘魚肝臟健康。
3.4 不同脂肪源對雜交鱘魚抗氧化指標的影響
氧化應激是動物機體自由基產生的一種負面影響,易引起機體衰老與疾病,動物機體內T-AOC、SOD、GSH-Px等酶類抗氧化物的活性決定了動物機體的抗氧化能力,而MDA是動物機體氧化反應的終產物,其含量越低表明動物機體抗氧化能力越強(付廷斌等,2022;劉陽洋等,2018)。在本研究中,與添加魚油相比,鱘魚日糧中添加玉米油和亞麻籽油均降低了鱘魚血清中T-AOC、SOD、GSH-Px活性,提高了鱘魚血清中MDA含量,而添加大豆油顯著提高了鱘魚血清中的SOD活性,顯著降低了鱘魚血清中MDA含量。表明大豆油替代魚油作為脂肪源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改善鱘魚血清抗氧化指標,提高鱘魚抗氧化能力,改善機體健康狀況。
與添加魚油相比,在鱘魚日糧中添加大豆油可保持或改善顯著鱘魚的生長性能、養分表觀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標和抗氧化指標,大豆油可替代魚油作為鱘魚飼料的脂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