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根生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醫院腫瘤科,江蘇 蘇州 215124)
晚期消化道腫瘤是指原發于消化道部位的惡性腫瘤,該病的發生與患者日常飲食、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消化道腫瘤的癥狀與其發生部位有關,不同生長部位的臨床癥狀也不同。因消化道腫瘤早期沒有明顯的特異性癥狀,腫瘤發展到了中晚期或者進展期才出現一些比較明顯的癥狀,此時多數患者已無法實施手術治療,采取化療成為必要的選擇[1-2]。卡培他濱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化療藥物,其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干擾蛋白質的合成,而發揮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3-4]。盡管卡培他濱在消化道腫瘤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其安全性較高,但用藥劑量尚未完全明確,應用較大劑量可以更好地殺滅腫瘤細胞,但對于一些不耐受的患者來說則會出現惡心嘔吐、口腔炎、白細胞下降等不良反應,而小劑量又達不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如何在最大限度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又盡可能減少不良反應,成為當前階段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卡培他濱不同劑量用于晚期消化道腫瘤對患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724(CA724)、糖類抗原199(CA199)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蘇州工業園區星海醫院治療的62例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分為對照組(31例,2 500 mg/m2卡培他濱治療)與試驗組(31例,2 000 mg/m2卡培他濱治療)。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13例;年齡50~85歲,平均(68.78±3.12)歲;疾病類型:胃癌15例,腸癌11例,胰腺癌5例;TNM[5]分期:Ⅲ期10例,Ⅳ期21例。試驗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4、17例;平均52~80歲,年齡(69.18±3.56)歲;疾病類型:胃癌14例,腸癌10例,胰腺癌7例;TNM分期:Ⅲ期8例,Ⅳ期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與《消化道惡性腫瘤合理用藥指南》[6]《臨床消化道腫瘤綜合診療》[7]中的診斷標準符合者;病理學檢查后確診為消化道腫瘤者;無手術指征者;TNM分期為Ⅲ ~ Ⅳ者;無心、肝、腎功能損害者等。排除標準: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異常者;接受過系統放化療,且有化療禁忌證者;存在第2種原發性腫瘤;合并胃腸道機械性梗阻者等。所有患者及家屬已知曉研究內容,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此 研究。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實時監測血壓、心率和呼吸頻率,指導患者食用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的食物,叮囑患者戒除煙酒,規律作息。兩組患者均口服卡培他濱片(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44,規格:0.5 g/片)治療,對照組患者按照2 500 mg/(m2·次)劑量服用,試驗組患者按照 2 000 mg/(m2·次)劑量服用,均2次/d,于早、晚餐后30 min服用。3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參照《消化道惡性腫瘤合理用藥指南》[6]將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病灶實體瘤全部消失,且維持4周;部分緩解(PR):病灶實體瘤最大徑總和縮小≥ 30%,且維持4周;病情穩定(SD):病灶實體瘤最大徑總和縮小<30%或增加<20%;疾病進展(PD):病灶實體瘤最大徑總和增加≥ 20%,或出現新病灶。客觀緩解率(ORR)=CR率+PR率。②腫瘤標志物。取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轉速: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化學免疫發光法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包括血清CEA、CA125、CA724、CA199。③生存質量評分。治療前后采用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G)[8]評估患者社會狀況(0~28分)、情感狀況(0~24分)、功能狀況(0~28分)與生理狀況(0~28分),總分分值范圍0~108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命質量越高。④不良反應。對兩組患者惡心嘔吐、口腔炎、白細胞下降、色素沉著、手足綜合征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比較。⑤生存率。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生存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客觀緩解率、惡心嘔吐、口腔炎、白細胞下降、色素沉著、手足綜合征發生情況及生存情況)以 [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血清CEA、CA125、CA724、CA199水平,社會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生理狀況評分)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客觀緩解率比較,試驗組較對照組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CEA、CA125、CA724、CA199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CEA:癌胚抗原;CA125:糖類抗原125;CA724:糖類抗原724;CA199:糖類抗原199。
組別 例數 CEA(μg/L) CA125(U/mL) CA724(U/mL) CA199(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1 40.32±7.78 17.16±3.12*69.78±15.32 32.27±5.16*50.68±12.14 43.56±14.84*80.48±10.12 30.54±8.16*試驗組 31 39.56±7.45 16.48±2.87*71.12±14.84 31.18±4.92*48.72±10.54 37.12±10.56*81.56±11.36 27.78±7.32*t值 0.393 0.893 0.350 0.851 0.679 1.969 0.395 1.40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社會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生理狀況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s , 分)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社會狀況 情感狀況 功能狀況 生理狀況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1 15.78±5.12 20.18±2.32*12.12±2.18 18.24±3.16*13.18±3.72 19.32±3.20*17.16±2.54 21.12±2.24*試驗組 31 15.12±5.34 21.24±2.16*12.70±2.24 19.18±2.54*13.20±3.56 20.24±3.18*17.78±2.12 22.18±2.56*t值 0.497 1.862 1.033 1.291 0.022 1.135 1.043 1.7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各項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口腔炎、白細胞下降、色素沉著、手足綜合征)發生率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2.5 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隨訪1年后,試驗組患者生存率為61.29%(19/31),高于對照組的51.61%(16/31),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90,P>0.05)。
消化道腫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腸癌等,食管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腫瘤患者的癥狀表現主要是進食后吞咽困難;而胃癌主要臨床癥狀為胃痛、消化不良或進行性消瘦;胰腺癌多見于上腹部、腰背部的疼痛;而腸癌多見腸道梗阻、便血等。臨床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方式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雖然手術治療能將腫瘤與轉移淋巴結切除,但是手術具有一定的創傷性,且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已錯過最佳手術治療時間,應用手術療效較差[9-10]。
卡培他濱是一種口服化療藥物,具有選擇性靶向作用,其主要通過抑制細胞分裂,從而對腫瘤起抑制作用,卡培他濱本身無細胞毒性,在腫瘤細胞內被激活成為具有細胞毒性的5- 氟尿嘧啶,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5- 氟尿嘧啶對正常人體細胞的損害[11-12]。相關研究報道,長時間使用卡培他濱,可獲得理想的疾病治療效果,但大劑量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消化道反應,不但影響藥物治療效果,而且會降低患者用藥耐受性,對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可考慮適當減少用藥劑量,在長期治療過程保障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13-14]。本研究中,應用2 000 mg/m2卡培他濱化療的試驗組患者的臨床客觀緩解率高于2 500 mg/m2劑量的對照組,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卡培他濱不同劑量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臨床效果無明顯差異,試驗組患者卡培他濱治療期間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經計算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低劑量卡培他濱可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究其原因為,患者的疾病部位在消化道,在病理狀態下,各項功能下降,而卡培他濱為口服治療,故對藥物的吸收能力下降,藥物劑量越大,機體對藥物的有效吸收率有限,導致藥物在體內殘留,增加消化道的代謝負擔,因此易產生不良反應[15-16]。
腫瘤標志物是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分泌的特征性物質,存在于腫瘤患者的組織、體液和排泄物中,腫瘤標志物能反映腫瘤的發生、發展,以幫助腫瘤的診斷、分類、預后判斷以及治療指導[17-18]。卡培他濱可抑制脫氧胸苷酸合成酶,引起DNA復制障礙,干擾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分裂,但所使用劑量較大時對患者正常機體組織細胞有殺傷作用,會產生免疫系統抑制作用,導致患者的生命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9-20]。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治療后血清CEA、CA125、CA724、CA199水平、社會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生理狀況評分及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兩種劑量卡培他濱均可降低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生命質量,但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生存率較高。
綜上,不同劑量的卡培他濱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可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生存質量,療效確切;但是相比2 500 mg/m2的使用劑量,應用2 000 mg/m2的卡培他濱進行治療,患者的不良反應少,安全性更高,尤其適用于年老體弱、對化療耐受性不佳的患者,但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且樣本量有限,導致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期可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 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