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縣,李秋香,羅波濤
(河源長安醫院 婦產科,廣東 河源 517100)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對女性身體危害較大,臨床多以手術為首選治療措施[1]。常規開放術式創傷性較大,疼痛較為嚴重,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隨著腹腔鏡技術快速發展,腹腔鏡手術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的治療中[2]。經陰式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多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術式,均能有效剔除子宮肌瘤,但手術創傷、對卵巢功能的影響等存在差異,本研究比較二者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納入標準:經超聲檢查確診;伴月經量增多癥狀;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盆腔手術史;神經系統異常;有手術相關禁忌證。按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年齡34~62歲,平均 (50.39±4.46)歲;病程1~5年,平均(3.25±0.57)年;病 灶 直 徑6~9 cm,平 均 (8.35±0.47)cm。觀察組年齡35~63歲,平均(50.41±4.48)歲;病程2~6年,平均 (3.28±0.53)年;病灶直徑7~10 cm,平均(8.36±0.49)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行經腹多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仰臥位,全麻;麻醉滿意后,于臍上部1 cm作觀察孔,制造氣腹后,在左下腹髂前上棘內側2 cm作輔助操作孔,并在該孔上部6 cm與觀察孔連線作主操作孔,完成后將儀器放入腹內;明確子宮肌瘤狀況后,用稀釋垂體后葉素6 U注入子宮肌瘤與子宮之間,切開肌瘤,完整剝除,縫合殘腔基底、子宮漿肌層,肌瘤裝入取物袋內直視下予旋切器經套管取出肌瘤組織,術畢。觀察組行經陰式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膀胱截石位,全麻,消毒外陰、陰道;以4號線固定兩側小陰唇于大陰唇外側,再以組織鉗鉗夾緊宮頸后唇做牽引;向宮頸兩邊與陰道前后壁黏膜處輸注1:300 000腎上腺素生理鹽水作分離;在膀胱宮頸溝下0.5 cm作3 cm切口,根據肌瘤位置,打開陰道前穹隆或陰道后穹隆,必要時均打開。放入切口保護套、單孔操作臺與腹腔鏡;子宮注入稀釋垂體后葉素6 U,縱行切開肌瘤最突出處,分離子宮與肌瘤間間隙,旋轉瘤體,完全剔除;縫合子宮漿肌層,取出單孔操作臺與肌瘤;留置盆腔引流管,縫合前后腹膜及陰道殘端,止血,術畢。觀察至術后3個月。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的手術情況(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于術前、術后3個月抽取5 mL靜脈血,離心獲取血清后以電化學發光法檢測卵巢功能指標[雌二醇(E2)、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經陰道超聲測定竇卵泡數(AFC)。記錄術前、術后3個月的月經量與月經期。術后1 d、3 d、7 d以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3]評估疼痛程度,量表共10分,分數越高則疼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觀察組手術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 (d)觀察組30 92.35±4.28 62.37±2.66 19.36±1.13 5.68±1.07對照組30 108.46±5.69 78.46±3.39 23.45±1.38 9.48±1.35 t 12.393 20.452 12.560 12.08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卵巢功能術后3個月,觀察組卵巢功能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卵巢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的卵巢功能比較(±s)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P>0.05。
組別 時間 E2(ng/L)LH(U/L)FSH(U/L)AFC(個)觀察組 術前 72.39±4.61# 6.52±1.37# 6.57±1.24# 11.10±2.37#(n=30) 術后3個月61.35±4.75*11.38±2.94*10.39±1.78*9.36±1.48*對照組 術前 72.35±7.54 6.48±1.35 6.62±1.28 11.08±2.35(n=30)術后3個月68.46±5.39 9.13±2.46 8.23±1.56 7.35±1.09
2.3 月經情況術后3個月,觀察組月經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月經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的月經情況比較(±s)
組別 n 月經量(mL) 月經期(d)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觀察組30 346.53±12.53 185.36±9.24 10.40±1.47 6.05±1.01對照組30 346.48±12.39 198.74±10.53 10.38±1.45 8.53±1.21 t 0.016 5.231 0.053 8.618 P 0.988 0.000 0.958 0.002
2.4 疼痛程度觀察組術后1 d、3 d、7 d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4。
表4 兩組的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4 兩組的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1d 術后3d 術后7d觀察組 30 3.26±0.84 2.38±0.63 1.24±0.35對照組 30 5.38±1.09 4.23±0.95 2.75±0.68 t 8.438 8.889 10.814 P 0.000 0.000 0.000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病癥,會引起月經失調、經期疼痛等,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甚至造成不孕,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4]。臨床多對子宮肌瘤采取手術治療,而傳統的開腹手術創傷性較大,不利于卵巢功能的恢復。
腹腔鏡手術作為微創術式,具有術后恢復快、出血量少等優點,其中經腹多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為治療子宮肌瘤常用腹腔鏡術式,可有效切除病灶[5],但不易剔除多發肌瘤,且易出現肉瘤播散狀況,加之切口多,會增加出血量,影響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情況、術后3個月卵巢功能、月經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術后1 d、3 d、7 d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經陰式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減少手術創傷,保護子宮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加快月經改善。經陰式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經陰道進入腹腔,可減少腹壁孔道數量,進而減輕手術創傷,減少出血量,且不會遺留瘢痕,同時經自然腔道可直接、準確觸摸瘤體,觸到即剔除,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此外,經陰式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借助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這一獨特生理解剖特點,可直達子宮病變部位,直接剔除子宮肌瘤,以此有效減少對肌瘤四周組織的傷害。另外,該術式對腹腔干擾小,具有開放式手術縫合的優勢,可有效改善卵巢功能與月經狀況[6]。但此術式視野小,操作空間受到局限,對子宮體積大患者而言會增加手術困難,故需按患者具體情況選用手術方式,使手術效果最大化。
綜上所述,與經腹多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經陰式單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效果確切,具有腹壁無疤痕、腹腔干擾小、出血量少、術后疼痛程度輕、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可有效改善卵巢功能與月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