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青,張小蘭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婦科,廣東 惠州 516000)
研究[1]表明,每年全球約有新發子宮頸癌病例47.1萬,死亡例數可達23.3萬,而我國每年子宮頸癌新發病例約占全球新發病例的1/3。現階段,手術是治療子宮頸癌的常用方式之一,但子宮頸癌根治術治療常常會涉及盆腔血管、膀胱、輸尿管及直腸等器官組織,且手術操作比較復雜,術后并發癥發生較高,不僅會影響影響其術后生活質量,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礙,其發生率達50%[2]。研究[3]表明,盆底神經損傷可引起壓力傳導障礙,并參與膀胱功能障礙的發生中,長期存在膀胱功能障礙患者的心理壓力也會明顯增加,嚴重影響其生命質量。隨著對子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的深入研究,發現盆底肌肉鍛煉能夠促進膀胱功能障礙恢復,提高盆底肌對尿道和膀胱的支持,同時還可提高尿道括約肌張力,有利于患者排尿。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盆底肌功能鍛煉治療子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患者60例,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患者均確診為子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觀察組年齡23~53歲,平均 (38.2±2.6)歲;ⅠB期16例,ⅡA期14例。對照組年齡22~54歲,平均(37.3±2.3)歲;ⅠB期17例,ⅡA期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確保患者術后導尿管順暢,定期更換尿袋,定期清洗會陰部,并告知患者術后飲食、活動等各種注意事項,叮囑患者多喝水、多排尿,同時給予患者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及心理疏導等措施,連續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盆底肌功能鍛煉。術前醫護人員需每天囑患者站立、坐位及平躺時進行2次盆底肌肉收縮訓練。術后患者呈仰臥位,四肢放松伸展,提高雙下肢小腿以下約30 cm,讓其進行深呼吸運動。吸氣時收縮腹肌,與此同時將臀部抬高,呼氣時需放松腹肌及肛門肌肉,并放下臀部,在鍛煉時其動作需舒緩均勻,每組10~15次,2次/d。其次進行縮肛運動,指導其在不收縮下肢和臀部肌肉的情況下進行恥骨及尾骨周圍肌肉的收縮鍛煉,持續4 s,放松5 s,反復鍛煉15 min,3次/d。患者呈仰臥位,雙腿并攏,雙臂放于兩側,掌心向下,吸氣時需要用腹肌力量帶動頭部、上身及雙臂,并將其抬起,雙臂側平舉,掌心向下。雙腿伸直與地面成45°,保持10 s,呼氣時還原。排空膀胱后,分別采取平臥位、站位及坐位,指導患者吸氣時保持肛門和會陰部的收縮,呼氣時保持放松,每次維持5 s,15 min/次,2次/d,連續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膀胱癥狀(排尿感減弱、腹壓增加時漏尿、尿頻尿急)發生率;采用尿動力學儀測定兩組患者的尿動力學(膀胱初感容積、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及最大尿流時逼尿肌壓力)。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膀胱癥狀 觀察組排尿感減弱、腹壓增加時漏尿及尿頻尿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膀胱癥狀比較[n(%)]
2.2 尿動力學觀察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時逼尿肌壓力及最大尿流率高于對照組,膀胱初感容積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尿動力學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尿動力學比較(±s,分)
最大尿流率(mL/s)觀察組30 366.4±74.6 129.1±19.5 34.6±8.6 15.8±2.2對照組30 295.4±77.8 140.5±23.2 29.5±9.4 11.7±1.9 t 3.608 2.060 2.193 7.725 P<0.05 <0.05 <0.05 <0.05組別 n 最大膀胱容量(mL)膀胱初感容積(mL)最大尿流時逼尿肌壓力(cmH2O)
子宮頸癌進行根治術治療常見的并發癥為膀胱功能障礙與尿管留置時間過長,其中膀胱功能障礙發生率約為44.9%[4]。子宮頸癌根治術后發生膀胱功能障礙主要原因如下:①手術過程中牽拉膀胱,導致術后膀胱失去支撐,后方空虛則易拉長尿道,提高了膀胱內尿液流出阻力,致使尿液殘留和排尿費力等情況。②手術后長時間留置導尿管,極易出現尿路感染,發生尿液混濁、尿痛等情況,提高尿潴留發生率。③患者長期精神緊張或心理壓力過大也會影響膀胱功能恢復,長時間的負面情緒不僅會降低抵抗力,抑制逼尿肌反射,進而影響膀胱收縮功能,引起尿潴留。④患者的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能夠支配膀胱功能,手術中將其切除或損傷神經,就會抑制膀胱貯尿、排尿功能,造成術后出現膀胱功能障礙。
研究[5]表明,運動鍛煉能夠促進身體代謝,改善神經肌肉興奮性,提高肌肉力量,促進機體運動功能恢復,明顯改善機體功能障礙。患者完成手術后身體較虛弱,極易產生疲勞,且其身體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變化,造成膀胱功能障礙,需要及時恢復,術后膀胱功能障礙患者越早進行鍛煉,越有利于術后膀胱功能恢復。研究[6]表明,過度功能鍛煉不利于提高膀胱功能,術后進行盆底肌鍛煉時需要遵循序漸進的原則。適當的盆底肌鍛煉能夠提升其膀胱功能、緩解術后疲勞等,有利于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排尿感減弱、腹壓增加時漏尿及尿頻尿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盆底肌功能鍛煉治療子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可有效緩解膀胱癥狀。近年來隨著尿流動力學的不斷發展,臨床對膀胱功能障礙發生機制有了清晰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方法和效果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臨床尿動力學檢查包含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時逼尿肌壓力、最大尿流率及膀胱初感容積。其中尿流率測定是篩查膀胱出口梗阻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種無創的尿動力學檢查方式;膀胱初感容積、最大尿流時逼尿肌壓力則可詳細了解貯尿期和排尿期膀胱與尿道的功能情況[7]。盆底肌鍛煉可指導患者進行提肛訓練,增強尿道括約肌張力,提高尿道肌肉收縮力,有利于改善括約肌和逼尿肌的協調性,促進其膀胱功能盡快恢復,盡快自主排尿,減少膀胱尿液剩余量,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時逼尿肌壓力及最大尿流率高于對照組,膀胱初感容積低于對照組,提示盆底肌功能鍛煉可有效改善尿動力學。
綜上所述,盆底肌功能鍛煉治療子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的效果明顯,可有效減輕膀胱癥狀,改善尿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