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泳婷,羅思琦
(惠州市皮膚病醫院 檢驗科,廣東 惠州 516000)
淺部真菌病屬于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其中足癬是較常見的類型,尤其是生活在南方濕潤潮濕環境中的群體,在春季、夏季發病率較高[1]。真菌病會影響患者美觀度,對肢體活動造成巨大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故早期檢出疾病有重要意義,且也亟需尋找一種安全便捷及準確的檢查方法[2]。KOH濕片法是常用的一種真菌檢查方式,其準確率十分突出,但檢查操作繁瑣,此外部分復雜病變也難辨別,繼而容易出現假陰性與漏診問題[3]。近年來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熒光染色法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對疾病早期檢出有積極作用[4]。本研究探討熒光染色法與KOH濕片法對不同類型足癬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擬診足癬患者15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91例;年齡2~84歲,平均(51.25±2.25)歲;擬診足癬類型:水皰鱗屑型足癬86例,角化過度型足癬50例,浸漬糜爛型足癬22例。
1.2 方法設備與試劑:日本奧林巴斯生產的CX23顯微鏡;皮膚真菌圖文報告系統、10%KOH溶液;南京漢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真菌熒光染色液。檢測方法:每例患者均取兩份標本待檢,一份標本使用熒光染色法,另一份使用KOH濕片法進行鏡檢。①取材。采用濃度75%的酒精進行消毒處理,在鈍刀幫助下取鱗屑或皰疹作為觀察標本。但需注意不同足癬類型的取材也不同,其中水皰鱗屑型足癬取鱗屑、皰液、皰底部;角化過度型足癬刮除表面皮屑后取皮損底部皮屑;浸漬糜爛型足癬刮除白色浸漬表皮后取皮損邊緣。②檢測。熒光染色法:待檢標本加入1滴熒光液后靜置10 s在上方覆蓋玻片,應用輕微壓力讓標本中染色液散開,置于顯微鏡下進行檢查。KOH濕片法:待檢標本滴1滴10% KOH后蓋上玻片并用鑷子鉗夾置于酒精燈上加熱10 s,輕壓玻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
1.3 觀察指標統計熒光染色法與KOH濕片法檢測不同類型足癬獲得的陽性與陰性例數,統計閱片時間,統計上僅記錄陽性例數閱片時間。在陽性的判定上,主要是安排兩名檢驗人員進行閱片,若均見菌絲或菌絲、孢子即可判定為陽性;若同一份標本在檢查結果上不一致,需重新檢查或讓第三人觀察;陰性標本觀察整個玻片的基本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測方法對不同類型足癬陽性率比較熒光染色法對水皰鱗屑型足癬、角化過度型足癬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1.86%(79/86)、83.33%(50/60),高于KOH濕片法的81.40%(70/86)、53.33%(32/6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65、12.478,P=0.044、0.000);熒光染色法對浸漬糜爛型足癬的檢出陽性率為95.45%(21/22),與對照組的90.91%(20/2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8,P=0.550)。見表1。

表1 熒光染色法、KOH濕片法檢出陽性情況比較(例)
2.2閱片時間熒光染色法對水皰鱗屑型足癬、角化過度型足癬、浸漬糜爛型足癬的閱片時間明顯短于KOH濕片法(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對不同類型足癬檢查的閱片時間比較(±s,s)

表2 兩種檢測方法對不同類型足癬檢查的閱片時間比較(±s,s)
浸漬糜爛型足癬(n=22)免疫熒光法 66.25±8.15 92.23±11.42 37.86±5.12 KOH濕片法 90.12±11.45 145.25±15.23 48.12±7.33 t檢測方法 水皰鱗屑型足癬(n=86)角化過度型足癬(n=60)19.332 32.284 12.980 P 0.000 0.000 0.000
2.3鏡檢結構特征經免疫熒光法,經直接鏡檢下,發現菌絲與孢子可見亮綠色熒光存在,這與周邊呈現淡藍色背景的對比突出,部分見菌絲及孢子構造情況,能夠區別周圍角質細胞。一些真菌形態清晰,能夠初步依據形態對致病菌予以提示性診斷,少量菌絲情況可區分,斷裂菌絲片段分隔清晰,能夠區別污染的雜質,經熒光染色觀察植物纖維素被熒光標記,纖維大小及形態上不一,未見菌絲及橫隔,與片段化的菌絲無明顯差異。KOH濕片法的鏡檢可見雜亂無章背景,菌絲同雜質及氣泡未見明顯差異。
足癬屬于一種真菌性感染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率較高,常見的疾病類型主要包括以下3種:水皰鱗屑型、角化過度型、浸漬糜爛型[5]。足癬患者的癥狀往往比較輕微,多數以瘙癢為主,因此其重視度往往不高,經常自行隨意購買藥物,因而常使足癬發生變化或出現難以辨認的足癬疾病。對足癬常用的檢查方式為KOH濕片法,其主要特點是操作簡單、快捷等,而應用這一檢查方式針對真菌未見染色強化表現,在觀察上要求操作者有豐富經驗,若經驗不足容易出現誤診,并且經常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問題,為此也提倡應用更合理的檢查方式[6]。熒光染色技術是借助特殊熒光染料檢查,檢查方式同組織的真菌細胞壁中部分物質有效區分,經熒光下的檢測方式可清楚觀察到真菌的形態,明顯提高鏡檢敏感性。免疫熒光法檢測根據鏡下的形態學特征,也可進一步檢出真菌菌種情況,對致病真菌菌種予以提示性診斷[7]。免疫熒光法操作簡單,無需加熱且耗時較短,結果較為直觀,優勢突出。
本研究結果顯示,免疫熒光法對水皰鱗屑型足癬、角化過度型足癬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KOH濕片法,而對浸漬糜爛型足癬陽性的陽性檢出率與KOH濕片法比較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為,浸漬糜爛型足癬在其真菌生長上較為活躍,含有較多量的真菌,采取不同的方式檢查均能顯示,極少出現誤診問題[8]。本研究結果亦顯示,熒光染色法閱片時間短于KOH濕片法。進一步對鏡檢下的形態特征進行分析,通過熒光進行染色,菌絲的顏色能區別周圍雜質,獲得準確結果。
綜上所述,熒光染色法對水皰鱗屑型足癬、角化過度型足癬的陽性檢出率高于KOH濕片法,且閱片時間也明顯較短,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