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南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發生率較高的感染性疾病,其發生可導致患者出現消化性潰瘍等胃部疾病,損傷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積極為患者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來改善其病情十分必要[1,2]。目前,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中應用的方案較多,多數為聯合治療方案,以奧美拉唑或(和)鉍劑+兩種抗生素方案為主,不同治療方案的根除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性[3]。為探討奧美拉唑、呋喃唑酮與阿莫西林聯合應用于幽門螺桿菌根除中的價值,本研究以70 例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予以奧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鉍劑治療及奧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鉍劑治療,分析治療結果,總結奧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5 例。觀察組年齡31~73 歲,平均年齡(59.12±9.46) 歲;病 程3~12 年,平均病程(6.14±4.36) 年;男19 例,女16 例。對照組年齡30~72 歲,平 均年齡(59.38±9.84)歲;病程3~11 年,平均病程(6.20±4.41)年;男18 例,女1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疾病確診者;②存在腹痛、反酸、噯氣等癥狀;③依從性較好者;④可正常交流溝通者。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史者;②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③胃腸手術史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⑤精神/智力障礙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與鉍劑四聯用藥治療:奧美拉唑口服,20 mg/次,2 次/d;阿莫西林口服,1.0 g/次,2 次/d;甲硝唑口服,400 mg/次,2次/d;膠體果膠鉍口服,100 mg/次,4次/d。
觀察組采用奧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與鉍劑四聯用藥治療:奧美拉唑口服,20 mg/次,2 次/d;呋喃唑酮口服,100 mg/次,1 次/d;阿莫西林口服,1.0 g/次,2 次/d;膠體果膠鉍口服,100 mg/次,4 次/d。
兩組治療時間均為7 d,同時在患者治療中均囑咐其養成優質的生活習慣,不可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煙,禁酒,不可擅自調節、減少藥物。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1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基本治愈:患者的體征、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潰瘍消失,瘢痕形成;顯效:患者的體征、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潰瘍消失,但是周圍黏膜存在炎癥;有效:胃鏡檢查顯示患者的潰瘍相較于治療前減少>1/2,或潰瘍個數減少,疾病癥狀、體征有所減輕;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或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 采用14C 標記的尿素呼氣試驗(14C-UBT)進行測試,陽性則為幽門螺桿菌未根除,陰性則為幽門螺桿菌根除。
1.3.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評價用藥的安全性,即皮疹、頭痛、腹脹、惡心嘔吐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比較 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幽門螺桿菌根除情況比較[n(%)]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能夠在胃內生長的厭氧菌[4]。研究顯示,對于十二指腸潰瘍患者,95%左右的疾病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引發,幽門螺桿菌會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治療以及疾病的轉歸產生明顯的影響。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實施治療,會因為胃內強酸環境的影響,使得多數抗菌藥物難以保持相應的活性,治療的難度大,且復發率較高[5,6]。
本研究中,接受奧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與鉍劑聯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14%,高于接受奧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與鉍劑聯合治療的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7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3%,與對照組的14.2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即代表奧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與鉍劑聯合應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可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更好地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且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目前,尚無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單一有效藥物,多數是采用抗生素與胃酸抑制藥物聯合治療,以往奧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鉍劑四聯療法的應用較為廣泛,但是隨著幽門螺桿菌耐藥性的增強,以上藥物聯合應用的效果逐漸不理想[7]。奧美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的一種,可在患者的胃壁細胞作用,選擇性對細胞膜中的相關H+-K+-ATP 酶抑制,且可抑制胃蛋白酶、胃酸的分泌,提高黏膜血循環,促進潰瘍愈合,同時能夠直接對幽門螺桿菌產生作用,結合其表面的尿素酶控制活性,以此起到幽門螺桿菌根除的效果[8]。奧美拉唑還可快速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且治療中不會受到動脈血壓、體溫、胃腔溫度等的影響,且安全性較高[9,10]。阿莫西林是廣譜β-腺苷類藥物,在幽門螺桿菌根除中應用具有較高的活性,起到較好的滅菌效果[11]。阿莫西林的胃腸道吸收率較高,在90%以上,于酸性條件下有著較高的穩定性,可起到較強的殺菌作用,抑制肽聚糖代謝中的終末階段以及細胞壁合成,從而將細菌殺滅[12-14]。呋喃唑酮為廣譜抗菌藥物,耐藥性低。呋喃唑酮在甲硝唑耐藥人群的治療中應用,不易耐藥,且對于幽門螺桿菌有著較高的敏感性,更好地殺滅幽門螺桿菌[15-17]。奧美拉唑、呋喃唑酮與阿莫西林聯合應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中,可起到協同的作用,促進細菌抑制效果的增強,提高奧美拉唑在胃組織、胃黏膜中濃度,以此抑制胃酸的分泌,更好地根除幽門螺桿菌[18-20]。
綜上所述,奧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與鉍劑聯合應用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患者中,可提高治療效果及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且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有效,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