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吉明
呼吸內科為綜合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患者疾病種類多樣,病情變化速度快,隨時有生命危險。臨床常見疾病為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等,疾病典型癥狀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氣促等[1],若不及時實施治療患者較易誘發感染,機體抵抗力也會隨之降低,嚴重情況下會造成肺部感染,導致器官衰竭,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臨床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時多運用抗生素,能夠有效殺滅細菌,短時間內能夠控制患者疾病發展。但目前醫藥行業發展速度比較快,抗生素種類繁多,大量抗生素被運于臨床疾病治療中,致病菌產生的耐藥性隨之增多,嚴重影響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對2020 年6 月~2021 年3 月本院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分析,重點探究患者抗生素臨床用藥情況及耐藥性,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3 月本院130 例呼吸內科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8~84 歲,平均年齡(59.47±14.32)歲;患者男78 例,女52 例。
1.2方法 以回顧性分析法對患者住院期間抗生素使用情況、耐藥性進行分析。借助藥房查詢系統對患者抗生素使用種類、聯合運用等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分析過程中需要結合患者電子檔案信息。此外,需要以調查表格形式記錄此次研究信息,表格內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齡、疾病史、治療方案、抗生素使用種類、使用頻率、使用方法、費用、聯合用藥情況以及效果等。最后,需要對采集患者的標本進行細菌培養、藥物過敏試驗,致病菌檢驗標準定為細菌數≥106cfu/ml,病原菌試驗方法為紙片擴散法、常規藥敏定量試驗(MIC)法[2]。質控菌株具體包括4 種,分別為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細胞菌、大腸埃希菌,試驗中使用的菌株鑒定設備為VTTEK-32生物分析儀。
1.3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抗生素使用種類、抗生素聯合使用情況及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情況。
2.1抗生素使用類別情況 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半合成青霉素類使用率最高為36.92%,氟喹諾酮類使用率為29.23%,大環內酯類使用率為20.77%,其他抗生素使用率為13.08%。見表1。

表1 抗生素使用類別情況(n,%,n=130)
2.2抗生素聯合使用情況 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單一用藥率最高為44.62%,二聯用藥率為41.54%,三聯用藥率為13.85%。見表2。

表2 抗生素聯合使用情況(n,%,n=130)
2.3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情況 參與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患者102例(78.46%)。患者病原菌為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及鮑曼不動桿菌,占比分別為49.02%、26.47%、15.69%、8.82%。見表3。

表3 病原菌類別情況(n,%)
受工業發展影響,環境污染嚴重,空氣質量明顯下降,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不斷提高,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為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以及支氣管哮喘等,病變部位涉及氣管、支氣管、肺部以及胸腔等,疾病輕者患者癥狀主要為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受限,疾病嚴重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氣促等癥狀,嚴重情況時會并發呼吸衰竭,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3]。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群體主要為老年人,與其長期吸煙、年齡增大臟器功能衰竭以及機體免疫力低下有較大關系[4]。呼吸系統疾病多運用藥物治療,而抗生素為患者必備治療藥物,抗生素種類多樣,具體包括半合成青霉素類、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等,此次研究對患者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130例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為100%,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半合成青霉素類使用率最高為36.92%,氟喹諾酮類使用率為29.23%,大環內酯類使用率為20.77%,其他抗生素使用率為13.08%。另外,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單一用藥率最高為44.62%,二聯用藥率為41.54%,三聯用藥率為13.85%。由此說明患者抗生素使用量較多,使用頻率高,為提高疾病治療效果,需要依據患者痰培養結果、疾病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類型[5]。部分患者疾病較嚴重,醫師多對其開具兩種抗生素處方,需要患者同時間運用兩種藥物治療,主要是聯合使用繁殖期殺菌劑、靜止期殺菌劑,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殺菌作用,促進患者疾病治療效果提高[6]。如同時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喹諾酮類藥物能夠有效殺滅感染性疾病病原菌,而速效抑菌劑、靜止期殺菌藥物若是聯合使用具有增強殺菌作用,若是將大環內酯類藥物、氨基糖苷類藥物聯合使用,能夠加強藥物治療效果。但抗生素在實際使用時也存在較多禁忌,禁止將速效抑菌劑與繁殖期殺菌藥物同時使用,主要是該兩種藥物同時使用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抗生素活性[7]。頭孢菌素與青霉素若是聯合運用,細菌壁會受細菌影響產生抑制反應,兩種藥物之間會形成協同效果。
抗生素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口服、靜脈注射兩種,若患者疾病程度較輕可直接口服抗生素[8]。此外,為進一步提升抗生素藥物治療效果,使患者用藥更加具有針對性,可以有效結合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如根據藥物濃度劃分抗生素種類,頭孢菌素、青霉素以及氨曲南類藥物濃度比較高,屬于濃度依賴性藥物,患者在服用該類藥物時采用漸進方式,可起到延長藥物濃度作用,能加強藥物治療效果[9]。
現階段,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臨床用藥種類不斷增多,抗生素使用類型隨之增加,導致感染類疾病患者大量使用抗生素,不規范使用抗生素情況嚴重,造成致病菌耐藥性逐漸增加。本次參與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的患者有102 例,占比為78.46%,患者病原菌為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及鮑曼不動桿菌,占比分別為49.02%、26.47%、15.69%、8.82%。由此說明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以及鮑曼不動桿菌均對抗生素有耐藥性,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藥性最高[10]。此次研究選取的肺炎克雷伯菌標本主要是在患者痰液中提取,受檢率、陽性檢測率相對較高,該致病菌屬于革蘭陰性菌,主要作用于患者腸道、呼吸道中。若患者治療期間長時間服用免疫抑制劑會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體內菌落出現失調情況,久而久之會形成致病菌落,該菌落傳播性比較強,會隨人飛沫、醫療器械傳播,嚴重會導致疾病大范圍流行[11]。為避免該種情況出現,促進患者疾病治療效果提高,需要合理控制抗生素使用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抗生素藥物類型,防止出現致病菌感染情況。一旦出現致病菌感染情況需要對患者實施全面監測,實施針對性治療,加強患者口腔護理工作,防止口腔滋生細菌[12]。
綜上所述,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過高,多數患者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會使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等病原菌產生耐藥性,嚴重影響患者疾病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呼吸內科醫師重視,對患者用藥方案進行調整,提升抗生素用藥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