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強 楊帆 張鑫 孫林
新生兒溶血病屬于一種因為母體、新生兒血型不合而引發的血型免疫性反應,因為母體內發生和胎兒血型抗原不匹配的血型抗體,借助胎盤進入到胎兒的體內從而導致同族免疫性溶血,其中ABO 血型不合最為常見,其主要表現在于黃疸、貧血、膽紅素腦病等多種癥狀[1]。因為新生兒溶血病患兒的體內存在紅細胞破壞表現,大多數都帶有一定程度的貧血,此時需要及時采取血液輸注治療從而緩解癥狀。對于大多數新生兒而言,免疫系統并未完全發育,此時體內無對應的血型抗體,同時紅細胞表面的血型抗原表達強度相對于成年人而言更低,所以新生兒的輸血和血型鑒定和成年人有明顯的區別[2,3]。針對溶血病患兒,不能采用同血型進行輸血,應當基于相容性原則進行輸血。交叉配血時應當篩查新生兒血液中是否存在抗A、抗B,但是準確性會因為檢測方式而受到影響[4,5]。對此,為了進一步保障新生兒溶血病得到有效控制,本文對微柱凝膠技術在ABO 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診斷及輸血前檢驗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2 月本院47 例新生兒溶血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 例、女17 例;年齡1~5 d,平均年齡(2.81±0.83)d;體質量2.2~3.8 kg,平均體質量(3.12±0.34)kg。所有患兒家屬均對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產前孕婦及其配偶均接受ABO 血型檢測并被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產后監測新生兒膽紅素,黃疸較早發生且存在進行性加重表現;臨床資料完整且接受系統產檢。排除標準:產婦或新生兒資料不完整;未接受產后系統檢查;合并先天性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母體存在嚴重妊娠并發癥;檢測前接受過相關治療。
1.3方法 應用微柱凝膠技術、凝聚胺介質技術將所有患兒和5 份ABO 同型紅細胞制劑進行主側交叉配血試驗。血液采樣標準:應用正定凝集強度達到3+、反定凝集強度達到2+,正反定型血型復查一致。凝聚胺介質技術方法:應用一支試管置入ABO 溶血病患兒2 滴紅細胞放散液或血漿,加入3%~5%的ABO 同型血樣紅細胞懸液,加入0.7 ml 低離子介質進行均勻混合,再加入凝聚胺溶液進行離心。去掉上清液后輕搖試管,觀察紅細胞凝聚狀況,如果存在凝集則重新操作。滴入2 滴重懸液進行搖勻并觀察結果。微柱凝膠技術方法:在微柱凝膠卡加入患兒2 滴紅細胞放散液或血漿,再加入血樣在凝膠卡中,實行5 min 離心處理,離心處理標準為900 r/min 離心2 min,1500 r/min 離心3 min,觀察最終結果。所有患兒均接受直接抗人體球蛋白試驗、游離抗體試驗和抗體釋放試驗。
1.4觀察指標 對比檢驗技術結果、直抗類型、血漿交叉配血結果、放散液交叉配血結果以及兩種技術的配血結果。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一致性評估采用Kappa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診斷結果 47 例患兒檢驗后確診為ABO 新生兒溶血病,直抗檢測陽性22 例、游離檢測陽性38 例、放散檢測陽性47 例,占比分別為46.81%、80.85%、100.0%。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n)
2.2直抗類型和血漿交叉配血結果 47 例患兒血漿交叉配血次數235 次。微柱凝膠技術血漿交叉配血不合次數124 次(52.77%),凝聚胺介質技術血漿交叉配血不合次數26 次(11.06%);微柱凝膠技術血漿交叉配血不合率明顯高于凝聚胺介質技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抗陽性與直抗陰性患兒血漿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別為39.55%(87/220)、25.20%(63/250);直抗陽性血漿交叉配血不合率高于直抗陰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直抗類型和交叉配血結果[次(%)]
2.3直抗類型和放散液交叉配血結果 47 例患兒放散液交叉配血235 次。微柱凝膠技術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98 次(41.70%),凝聚胺介質技術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23 次(9.79%);微柱凝膠技術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明顯高于凝聚胺介質技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抗陽性與直抗陰性患兒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別為33.18%(73/220)、19.20%(48/250);直抗陽性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高于直抗陰性,直抗陰性(P<0.05)。見表3。

表3 直抗類型和放散液交叉配血結果[次(%)]
2.4微柱凝膠技術和凝聚胺介質技術配血結果對比血漿凝聚胺介質技術配血不合的微柱凝膠技術配血均為不合,基于Kappa 一致性檢驗,兩種檢驗結果一致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技術交叉配血結果一致性較差。見表4。

表4 微柱凝膠技術和凝聚胺介質技術配血結果對比(n)
新生兒溶血病患兒的母體大多數屬于O 型血,患兒則是以A、B 型血為主,其原因在于O 型血母體的患兒體內抗A、抗B 免疫球蛋白抗體相對較多,并且A 抗原的抗原性相對于B 抗原更加強烈,所以A 型血新生兒的溶血病發生率相對較高[5]。近些年有研究認為,O 型孕婦在產前免疫球蛋白G(IgG)血型抗體是導致發生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并且該指標水平和溶血病呈正相關[6]。溶血病患兒因為體內有被動輸入母體溶血性免疫球蛋白的抗體,同時該抗體在血清中能夠與紅細胞進行結合,所以臨床檢測溶血病可以應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游離抗體試驗和抗體釋放試驗[7]。輸血前交叉配血檢驗也包含放散液與血清兩種,其中放散液的交叉配血能夠展現細胞溶血性抗體和輸注紅細胞不相容的特征,血清的交叉配血可以展現血清溶血性抗體和輸注紅細胞不相容[8]。但是,新生兒溶血病被動輸入的抗體性質、數量以及紅細胞血型抗原表達的強度存在個體性的差異,此時患兒清除代謝方面的變化并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溶血病患兒在交叉配血檢測方面的準確性會受檢測方式靈敏度的影響,臨床普遍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其中微柱凝膠技術被廣泛應用[9,10]。微柱凝膠技術屬于血凝試驗技術方式,其主要是凝膠分子篩技術與抗原抗體反應的結合結果,在凝膠介質的影響下抗原抗體可以形成凝集反應,并且微柱凝膠技術具備操作簡單、檢測速度較快等多方面的優勢[11]。
有研究認為,微柱凝膠技術應用在ABO 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方面的診斷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其具備診斷結果準確性較高及可以重復進行的優勢,可以對患兒輸血安全形成積極的保護作用[12,13]。微柱凝膠技術檢測新生兒溶血病交叉配血的敏感度相對較高,但是在檢測期間需要注意,交叉配血期間哪怕是應用微柱凝膠技術,放散液和血漿交叉配血仍然可能呈現出陰性,這也證明了陽性溶血病患兒采用同型紅細胞制劑進行輸注時仍然可能存在交叉配血不合漏檢的風險,所以在臨床中應當提高重視,針對新生兒輸血不能盲目應用同型輸血原則,應當應用交叉配血檢測結果保障輸血合理性[14,15]。溶血病患兒因為自身抗體方面的差異,機體的紅細胞血型抗原表達強度可能并不相同,此時因為體內被動輸入的溶血性抗體數量和性質方面的差異,臨床中交叉配血檢測期間準確度會因為配血方式的靈敏度差異而呈現出較差的結果差異[16,17]。但是,雖然臨床推薦應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檢測,但是基于目前國內條件,臨床中凝聚胺介質技術可以獲得哪一層度的效果仍然有較大的爭議。整體來看微柱凝膠技術在新生兒溶血病方面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但是需要注意,對于新生兒溶血患兒診斷期間哪怕是應用微柱凝膠技術也很難保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能夠達到100%,仍然存在部分患兒同型紅細胞制劑引發交叉配血檢測不合與漏診的風險,所以交叉配血的檢測結果陰性不應當定義為新生兒輸血安全的評價金標準[18]。對此,新生兒輸血期間應當注意,首先需要做好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游離抗體試驗和抗體釋放試驗篩查溶血病,明確是否存在新生兒溶血病,按照檢測結果做好合理輸血的結果指導,如果沒有篩查溶血病,則應當先考慮母源性溶血的風險,并提供AB型血漿和O 型洗滌紅細胞進行相容性輸血,從而保障輸血安全性[19]。
本研究結果顯示,47 例患兒均基于檢驗后確診為ABO 新生兒溶血病,微柱凝膠技術血漿交叉和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均高于凝聚胺介質技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抗陽性血漿交叉和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均高于直抗陰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漿凝聚胺介質技術檢測不合的微柱凝膠技術檢測均為不合,基于Kappa 一致性檢驗兩種檢驗結果一致性對比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技術交叉配血結果一致性較差。結果充分證明微柱凝膠技術與凝聚胺介質技術在血漿和放散液的交叉配血結果存在較差的一致性表現,借助對直抗檢測結果分析,可以發現直抗陽性患兒的配血不合率明顯高于直抗陰性,這也證明了在新生兒溶血病輸血治療前應當先基于直抗試驗并輔助配血檢驗,同時微柱凝膠技術相對而言有著更高的應用價值,能夠更加準確的展現患兒體內的可溶性抗體,特異性優勢比較明顯,結果穩定且可以重復進行,可以作為臨床常規檢驗技術方式。
綜上所述,微柱凝膠技術在新生兒溶血病的輸血前檢驗具備較高靈敏度,在輸血檢驗開始前可以增加直抗試驗,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是微柱凝膠技術也有一定的缺陷,無法完全替代凝聚胺介質技術,實踐應用期間需要結合應用兩者之間的優勢達到相互補充的效果,按照患兒的個體狀況充分考慮血清免疫學特征和生理特征靈活應用多種方式篩查抗原抗體,最大程度降低輸血事故的發生風險,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