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 孫佳
腦梗死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又稱缺血性中風,發生率較高,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老年患者居多。并且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血液循環受阻,容易出現半身不遂、肢體偏癱、口齒不清、口眼歪斜等癥狀,如果沒有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腦組織缺血缺氧嚴重容易出現壞死,導致病情出現不可逆變化[1,2]。需要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提高預后效果。在治療中溶栓、擴張血管、降顱內壓、抗感染治療為主,其中早期采取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效果較好[3]。在本次研究中,對該病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超早期腦梗死患者9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45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齡45~83 歲,平均年齡(64.87±3.73)歲。實驗組中,男27 例,女18 例;年齡46~84 歲,平均年齡(65.23±3.9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確診,無藥物過敏情況,積極配合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嚴重器質性疾病者等。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及時給予相關生化檢查,并采取CT 檢查、心電圖與血常規檢查,及時了解患者病情。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采用阿司匹林口服,100 mg/d,并在治療時對患者的血壓與血脂水平進行合理控制。
實驗組給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在入院后需及時給予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確保患者具備溶栓治療條件,之后給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計算總劑量,以0.9 mg/kg 為標準,總用量在90 ml以內。在溶栓治療中,先取總用量的10%以1 mg/ml的濃度進行靜脈推注,推注時間維持1 min 以內。將剩余90%的阿替普酶與100 ml 生理鹽水混合后給予靜脈滴注,滴注時間控制在1 h 以內,溶栓24 h 后需要再次給予CT 檢查,確保患者無腦出血情況。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比較兩組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消失,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與神經功能得到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改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 采用NIHSS評分量表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0~42 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3.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不良反應包括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2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9%,其中鼻出血1 例,消化道出血1 例,皮下出血2 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67%,其中鼻出血3 例,消化道出血4 例,皮下出血5 例。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腦梗死屬于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近年來該病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在不斷提前。腦梗死病情比較嚴重,通常會出現半身不遂、肢體癱瘓、口齒不清、口眼歪斜等后遺癥,嚴重危害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4-6]。
目前針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采取溶栓治療,溶栓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腦梗死患者血流動力學出現改變,神經功能受到損傷,壞死區與周圍缺血半暗帶組成梗死區域,早期神經功能損傷不代表半暗帶神經功能已經壞死,缺血組織會導致生物活動停止,但是跨膜電位與離子梯度仍然保留正常的組織結構[7,8]。如果患者在發病6 h 內及時采取溶栓治療,會提高半暗帶血液灌注,可以顯著改善神經組織缺損情況,促使其恢復正常,對病情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導致半暗帶腦組織出現不可逆進展,神經功能就無法恢復正常。因此,需要及時給予溶栓治療,以便提高預后效果[9-11]。
在溶栓治療中,主要采取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阿替普酶屬于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給予靜脈滴注能夠快速激活纖溶酶原,并與血栓中的纖維蛋白相互作用,從而會產生一種復合體,會促使血栓內不容纖維蛋白快速溶解,對神經功能可以起到改善的效果,對缺血半暗帶區的腦組織進行改善,促使血流盡快恢復,溶解血栓效果顯著。該藥物對腦梗死的血栓具有較高的選擇性,能夠促使半暗帶內腦組織功能快速恢復[8]。并且該藥物對機體無抗原性,半衰期較短,給予靜脈溶栓,藥效能夠直達血栓,會與纖維蛋白、纖溶酶原等結合,從而促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對血栓進行溶解處理。該藥物可以選擇性作用在局部纖溶酶原中,其藥物作用具有局限性,不會對正常血供內的纖溶酶原激活,有效的降低全身出血風險,該藥物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與快速性[12,13]。
另外,在溶栓治療中,需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時間,針對超早期腦梗死,需要在發病后的3 h 內及時給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其效果更佳。如果治療時間越長,出血風險就會明顯增加。在治療的時候還需要密切監測患者血壓情況,把握好溶栓治療時間,避免再次出血。
綜上所述,在超早期腦梗死中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不良反應少,明顯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改善,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