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杰
支原體肺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多發生于兒童,又被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兒童是高發群體,占兒童肺炎的30%左右,約有7%~13%的患兒可發展成重癥肺炎,病情嚴重,病死率高[1,2]。支原體肺炎的起病較為緩慢,多數患兒的病情輕微,可自愈,但是也有少數患兒經抗生素規范性治療1 周以上后病情依然無明顯好轉,持續加重,可能發展成為重癥肺炎[3]。目前臨床上針對重癥支原體肺炎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為主,其中典型代表藥物為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臨床療效肯定[4],但是關于其用藥劑量則無統一定論。基于此,本次研究特對比沖擊劑量與常規劑量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本院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收治的133 例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確診為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②伴有咳嗽、發燒、肺啰音;③年齡≤7 歲;④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肺外并發癥者;②病程>3 周;③合并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免疫系統疾病等疾病者;④治療依從性差者。133 例患兒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7 例)與觀察組(66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37 例;年齡8 個月~6 歲,平均年齡(4.53±0.77)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2.48±0.44)d。觀察組中,男32 例,女34 例;年齡10 個月~7 歲,平均年齡(4.60±0.82)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2.55±0.47)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立即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包括止咳化痰、吸氧、營養支持、退熱及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抗感染治療。在上述基礎上,對照組應用常規劑量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靜脈滴注2 mg/(kg·d),1 次/d;連續用藥3 d 后改為使用潑尼松片治療,口服10 mg/次,1 次/d。觀察組應用沖擊劑量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靜脈滴注20 mg/(kg·d),最大應用劑量≤500 mg/d,在60 min 內靜脈滴注完,1 次/d;連續用藥3 d 后改為使用潑尼松片治療,口服10 mg/次,1 次/d。兩組均治療14 d。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兒的咳嗽、咳痰等癥狀完全消失,且體溫正常,經X 線檢查顯示肺部無炎癥反應;有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體溫正常,經X 線檢查顯示肺部炎癥反應得到有效控制,肺部陰影縮小≥5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②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咳嗽、肺啰音、發熱消失時間。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治療期間出現的惡心嘔吐、面色潮紅、胸悶、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發熱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肺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小兒支原體肺炎是兒科呼吸系統常見病,病情進展快,對機體的損傷較大。重癥肺炎會對患兒的肺部、呼吸道造成損傷,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引起神經、心腦血管等肺外系統的損傷,引發全身炎癥反應,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5-7]。目前臨床上認為,重癥支原體肺炎的主要發病機制為:①肺炎支原體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從而降低纖毛的清除作用和吞噬細胞作用,損傷黏膜上皮細胞,大量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在呼吸道中,引起呼吸道梗阻等,引發氣道高反應性等一系列癥狀,若不及時對癥治療解除患兒的臨床癥狀,病情可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惡化,發展成重癥支原體肺炎;②感染肺炎支原體后會引起免疫應答,導致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產生,進而引起靶器官組織的結構、功能損傷,引發一系列的臨床癥狀[8-10]。
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常規對癥支持治療、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和糖皮質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機制雖還不十分明確,但是其療效已得到肯定。本次研究中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是典型的糖皮質激素,其有很好的抗炎效果,能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穩定溶酶體功能,抑制吞噬細胞,緩解呼吸道炎癥反應,從而促進病情的有效控制[11,12]。但是關于其用藥劑量則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在本次研究中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沖擊劑量[20 mg/(kg·d)]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的應用效果較常規劑量[2 mg/(kg·d)]更優,有助于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的控制。
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在常規劑量用藥時一般從基因調控途徑發揮作用,因此見效較慢,且容易出現劑量依賴情況;而大劑量給藥時則主要從非基因調控發揮藥效,在短時間內即可發揮顯著的抗炎作用,能在病灶處保持高藥物濃度,提高局部抗炎效果,療效肯定,且不會出現藥物依賴問題。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提示常規劑量和沖擊劑量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在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治療中安全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沖擊劑量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在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治療中療效肯定,有助于控制患兒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