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比較嚴重,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的一種精神類病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往往存在各自的特點,該疾病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精神方面的障礙和生活活動方面的障礙,大部分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認知功能的損害[1]。精神分裂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臨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時一般通過口服藥物來控制癥狀。近這幾年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研制出了一種長效針劑——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有很多研究都認為這種藥物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有效發揮作用[2]。本文為進一步研究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效果,特選擇72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與常規注射用利培酮微球進行對照,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來本院治療的72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4 例;年齡25~58 歲,平均年齡(41.15±13.15)歲;病程1~15 個月,平均病程(7.45±2.65)個月。對照組男20 例,女16 例;年齡23~55 歲,平均年齡(41.34±12.08) 歲;病程1~14 個月,平均病程(7.25±2.5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經《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檢驗符合標準,患者及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符合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患者的診斷依據(評分均>60 分)[3];②通過自知力評估量表(SAUMD)評估患者,評分均>70 分[4];③患者具備正常的表達能力和基本認知能力;④所有患者個體與社會功能量表(PSP)評分均<70 分[5];⑤均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
1.2.2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或存在妊娠計劃者;②合并嚴重心臟、肝臟和腎臟系統病變,腦血管病變及嚴重癲癇者;③合并嚴重再生障礙、神經系統病變、青光眼或高血壓患者;④酒精或各種藥物依賴性患者;⑤入院1 周內應用過抗精神病類藥物、抗抑郁煩躁類藥物的抽搐患者,入院前2 周應用過長效抑制劑或接受過電休克治療(ECT)者。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患者采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美國Alkermes Controlled TherapeuticsⅡ,注冊證號H20050597)進行治療,每2 周肌內注射1 次,25 mg/次,在后續治療中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增加用藥劑量。持續用藥1 年,期間不得服用其他抗精神病類藥物。
1.3.2觀察組 患者采用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Janssen Pharmaceutica N.V.,注冊證號H20160643)進行治療,肌內注射,首次用藥劑量為1.5 ml,1 周后再次用藥1.0 ml,后續每隔1 個月用藥1 次,具體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但注意最大用藥劑量≤1.5 ml。持續用藥1 年,期間不得服用其他抗精神病類藥物。
1.4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經過治療后患者PANSS 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減少>75%,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顯著進步:經過治療后患者PANSS 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減少50%~75%,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明顯改善;進步:經過治療后患者PANSS 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減少25%~49%,相關癥狀和體征有所改變;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PANSS 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減少<25%甚至增加,臨床癥狀和體征未改變或者更加嚴重[6]。總有效率=(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4.44%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的、嚴重的精神障礙疾病,包括個人的感知覺、情感與行為的異常。這種疾病遷延反復,在治療上存在著諸多的難度。一些患者經過治療后可以獲得痊愈或者基本痊愈,但臨床研究統計得出[7],會有10%~30%的患者表現出精神衰退或殘疾。臨床認為精神分裂癥一般和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關聯,該疾病臨床復雜多樣,而且容易反復發作。也有臨床數據認為[8],大約有8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都伴隨認知功能障礙,還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思想、情感、行為障礙和意志方面的不良表現。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首選藥物治療。
傳統有一些口服藥物可以達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本文研究采用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并通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進行對照,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4.44%高于對照組的69.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能夠證實通過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對精神分裂癥進行治療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9]。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用藥方式可以對整體治療過程進行簡化,每月治療1 次,能有效避免停藥或漏藥等事故出現。這種藥物的具體用藥機理臨床并不明確,但是有很多臨床實踐都能證實[10-12],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可以調節患者的相關癥狀,改善患者精神分裂表現。
綜上所述,臨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進行治療,可有效提升整體療效,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