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20〕8號文) 中指出,中國芯片自給率在2025年達到70%。在產業需求、國家政策的雙重推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逆境中也迎來了重大機遇。測試作為貫穿于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及應用等產業鏈全過程的關鍵環節,對產業高質量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華嶺集成電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造了集成電路測試全過程精細化管控和數字化管理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實現交付時間、經濟性、服務靈活性及質量保障等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完善“芯片測試云”服務體系,形成了“互聯網+集成電路測試”創新運營模式。
平臺堅持創新、進取,專心、專注、專業的打造芯片信任基石,以集成電路測試前瞻性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為導向,加強與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應用等單位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與應用,形成產業鏈銜接聯動,激發活力和創新,從前沿測試技術研發、測試裝置與軟硬件研發、高品質自主可控測試服務等層次上服務于戰略新興產業,為國內集成電路相關用戶提供全流程本土化的先進測試技術支撐和測試服務,支撐集成電路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平臺突破了國產CPU、千萬門級FPGA、大容量存儲器、北斗衛星、汽車電子、人工智能芯片等一系列高端產品測試技術及產業化測試技術,擁有超過10000m2的技術研發與測試場地,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專業測試領域中測試能力強、技術研發先進、客戶服務到位的公共服務平臺。以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服務全國為宗旨,聚焦集成電路產業鏈檢測與測試需求,具備測試大型儀器共享、測試資源共享、技術咨詢、測試委托、技術培訓及第三方鑒定測試等公共服務屬性職能,為集成電路產業鏈頭部企業及眾多中小型創新企業提供經濟性、靈活性、高質量及自主可控測試技術服務,實現測試與產業聯動,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協同創新發展。
平臺堅持創新與改革,瞄準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和國產化重大戰略,突破了12英寸極大規模先進工藝集成電路測試多項關鍵技術,尤其是在集成電路設計和測試領域具有技術和應用的學科帶頭實力,突破了一系列測試關鍵技術,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發展:一是率先建立了國內第一條12英寸集成電路測試大生產線,完成了12英寸28nm極大規模集成電路測試應用;跟緊國際產業技術發展趨向,實現了從28nm/12nm/14nm國內最先進的工藝節點測試技術從研發到大規模產業化測試的應用;二是基于"芯-端-云"融合架構,自主研發"芯片測試云"創新服務,突破了空間、時間、地域限制的測試,實現測試大數據分析、工藝良率提升、工藝改進指導等測試信息實時互動;三是構建了國產測試設備應用示范線,提升了集成電路測試環節的國產化率,彌補產業中的測試短板,填補了國內國產高端SoC測試系統應用的空白。以應用牽引、技術研發與設備研制聯動的組織機制,有效推進了國產測試系統的應用落地,形成測試服務、設備研發及量產應用的健康生態體系。
公司在集成電路測試的專業化道路上創新發展、執著堅守,致力于測試技術研究、國產測試裝備研制及新技術、新方案研究,為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提供先進、專業的全流程本土化測試技術服務。積極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發,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國防預研項目等多個芯片產品提供了測試技術支撐及服務:承擔國家科技部立項的高端金融卡測試驗證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的重大課題,突破了金融IC卡芯片一系列測試技術,實現自主可控全流程測試,助力“換芯”工程;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產高端SoC測試系統"研制,專攻集成電路測試技術國產化,突破國產測試設備、測試工具、測試軟硬件等研發,完成建設的國產測試設備應用示范線的應用卓有成效,填補了國內高端SoC測試設備的空白,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發展,提升了集成電路測試環節的國產化率,彌補產業中的測試短板。

構建的國產測試設備應用示范平臺,可以更靈活的分配機臺資源,有效緩解當前集成電路產業的產能不足,不同層次滿足客戶需求,有效推進了國產測試系統的應用落地,形成測試服務、設備研發及量產應用的健康生態體系,提升量產服務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實現國產高端測試設備“卡脖子”的突破。承擔國家工信部立項先進制造業集群項目,建立集成電路測試技術創新平臺,為集成電路產業鏈提供全流程測試技術服務,推動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集群發展。
平臺凝聚了一支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有包括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國有企業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科技部 、工信部專家庫專家等人才,培養了國務院特殊津貼、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資助、高級工程師等中高端人才,團隊中青年核心骨干團隊超過70%,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浦東新區科技進步獎等科技獎勵20多次;完成申請了技術發明專利達到174件,其中國際技術發明專利14項,授權專利60項,獲國家軟件著作權176項,在技術創新、軟硬件配套和大生產測試應用處于國內先進的水平。